民国科技名词翻译史的创建及其意义
2018-12-22刘翚
刘翚
摘 要: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科技的传入密不可分。19世纪下半叶,西方科技大规模传入中国,正是这个时期西方科技的传入为中国科技与国际的接轨乃至走上近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的科技译名问题颇多且极不统一。温昌斌的《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系统梳理了民国科技名词的翻译史,总结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为科技译名统一所做的工作,不仅可以为今天的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提供借鉴,也丰富了翻译史的相关研究。文章简单介绍了此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价值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民国,科技名词,译名统一,实践与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5.004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largescal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ose of the world and eve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However,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rms at that time and the translations were not unified. Practice and Theory of Unification of Scientific Term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 book written by WEN Changbin,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scientific term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sums up the effort made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for the unification of scientific terms in the last century. In addition, this book not onl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work concerning unification of scientific terms today, but also enriches relevant field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research. 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book and comments on the value of it.
Key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scientific terms,unification of terms,practice and theory
引 言
中國的近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科技的传入密不可分。19世纪下半叶,西方科技大规模传入中国,开始影响国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到了民国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规模、速度和内容均远胜于以前。正是这个时期西方科技的传入为中国科技与国际的接轨乃至走上近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的科技译名问题颇多且极不统一,闻天曾写道:“一个名词甚至于有十几个译名,弄得社会上的人无所适从。”[1]同年,万良濬写道:“西洋一个名词,无论普通名词或人名地名,一到中国来,就乱七八糟,变成几十个名词。”[2]译名混乱问题可见一斑。
要准确有效地消化和吸收西方科技知识,首先必须解决科技译名的统一问题。科技译名的统一工作,指的是“为减少、消除科技译名混乱的现象,给科技术语定出规范的中文译名,并推而广之的工作”[3]。温昌斌编审的著作《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系统梳理了民国科技名词的翻译史,总结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为科技译名统一所做的工作,不仅可以为今天的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提供借鉴,也丰富了翻译史的相关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一 全书内容简介
《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一书共分三章,另有绪言、结语和附录等。绪言介绍了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含义,探讨了其研究意义,并概述了清末及民国时期从事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相关组织及出版物。由于中国传统科技仍基本“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4],与西方近现代科技几乎背道而驰,中国传统科技术语与西方科技术语的含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作者在绪言部分就总结了开展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为汉语规范的表述近现代科技打下了良好基础[3]2。在列举及考证了清末及民国时期从事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相关组织及其成果后,作者总结并认可了王树槐的观点:清末统一科技译名的工作成效都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是当时精通外语、西方科技和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人才极度匮乏,导致可以胜任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到了民国时期,科技译名的统一工作就变得尤其迫切。
第一章“官方译名工作组织及其所做的工作”详细描述了医学名词审查会和科学名词审查会(以下简称“两个审查会”)、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及教育部编审处和国立编译馆的成立经过与各组织进行名词审查的流程。其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两个审查会和国立编译馆上,并总结了它们的成就与不足。两个审查会“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新阶段”[3]53,而其建立的“较为科学的名词审查程序”除了审查及通过一批名词外,也培养了一代名词审查员。当然,作为主要由民间社团组成的组织,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及专职工作人员,两个审查会在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无终审权、编订程序不完善、确定译名时协商不充分等。国立编译馆在两个审查会的基础上继续审查并出版了大量科学名词(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药学等几十种)。其更权威、完善的编订、译名协商与名词推广程序也赢得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后者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科技传播和科学研究”[3]120,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重要基石。
第二章将焦点放在官方译名工作组织之外。作为对民国时期官方译名组织工作的有益补充,一些民间社团、组织及个人也从事科技译名的工作。作者在本章梳理了非官方译名工作机构及其工作,并介绍了一批重要的译名书和辞书。就非官方译名机构而言,作者主要归纳了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学会、中华眼科学会和中国船学会所做的工作。这些机构在前述官方机构的基础上集中了一批专家,进一步细化及夯实译名编订程序,开拓了译名工作相关理论,也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如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创办的《科学》杂志,不但订阅者甚众,“也曾被用来与外国的学术机关交换刊物,并且得到外国学术团体的重视,拿来代表我们学术活动的一部分”[7]。就译名书而言,作者认为该时期特点是主要面向单一学科领域及大多与官方译名保持一致。另外,译名书的书名尚不一致,有“辞典”(如《纤维工业辞典》)、“词典”(如《华德英法铁路词典》)、“名词”(如《机械工程名词》)等十几种。同时,作者发现,该时期出版的辞书中和官方的相应译名不一致之处难免带来种种疑惑,仍需由官方层面出台译名统一相关规定。
在全面介绍了民国时期官方及民间译名工作组织所做的实践工作后,第三章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科学名词翻译方法、译名标准和译名统一实践工作要点。首先,作者认为民国时期在科学名词翻译方法上取得的成就包括:(1)增加了一些名词的翻译方法(如音义兼译法);(2)对包括音译、义译法的优缺点、适用对象及如何处理专有名词和已有译名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由此得出了更完善的译法准则:第一步,考虑使用固有名词或已有译名,若不妥或没有固有名词及已有译名,则新译;第二步,译义;第三步,译音;第四步,造字。其次,作者概括了科技译名标准(如准确、简单、明了、符合汉语特征、系统化和单义等)。综合研究比较结果,国立编译馆组织编译和审查的名词大多遵循了上述标准,因此最具代表性。最后,作者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清末、民国早期及20世纪20年代后对译名实践工作要点的认识。作者認为,译名实践工作的核心是如何“提供一套标准译名”[3]258,而其标准性主要靠“学术权威性”和“官方性”来保障。因而译名统一工作的要点为:专家以集体形式审查译名,由官方制定、认可或公布译名与标准译名的推广。作者研究发现,与清末相比,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后对官方授权的科学名词审查组织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这种认识也促进了后来的译名统一及实践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二 特点评述
1.主旨鲜明
该书主旨鲜明。作者从科学史的角度着重考证并分析了民国时期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执行组织及其成果,以发掘出其背后隐藏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不失理论的观照。因此,该书可作为一部民国科技名词翻译史来读,通过它可以了解先驱们的历史功绩,以史为鉴。而以实践工作为切入点,钩沉相关历史和背景知识,厘清当前研究中的盲点,也是全景视野下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思所必不可少的。
2.系统考究,以史实为依据
作者对近代史料进行梳理,仅附录部分就可读到引用的300多份珍贵文献和史料,还有作者整理的两个审查会、国立编译馆、(民国)教育部审查的名词、译名书等一览表,及民国时期国际权度、物理学与数学译名、化学元素译名清单——作者付出的心力由此可见一斑。除此之外,该书还有相当篇幅是基于对民国时期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研究的经典文献的细致阅读而写成的。例如,第三章对翻译方法的探讨就基于作者对各期《时事新报》《科学》《工程》和《中华医学杂志》等报刊的仔细查阅而写就。
3.全景呈现
作者通过对史料的搜集,以全景呈现的方式,勾勒出清末以来科技名词翻译与统一工作的脉络及翻译方法、译名标准的发展和流变过程。该书涵盖的内容既有对该时期译名统一实践工作及方式的完整勾勒,也有对相关理论的梳理,还有对理论研究衍生出的各个重要话题(如四步译法准则、科技译名的标准等)的一一探讨。
4.增强了民族话语意识
前辈学者在引入及翻译科技术语之初就保持着对民族话语权的坚守,也启发当代学者如何用规范的方式翻译科技术语,增强用字的准确性和系统性。该书也证明了用汉语翻译科技术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的海量增加与更新、对外沟通及信息交换的日常化与频繁化等都使科技术语的翻译和使用出现了混乱现象。因此,需进一步维护民族话语特色,增强民族话语意识,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
5.促进中国科技术语体系的建立
一个国家术语学的建设与发展是其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支撑。民国时期,西方科技大规模传入中国,系统梳理该时期的科技译名统一工作有助于当今中国科技术语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当时创立的理论,如科学名词的四步译法准则、科技译名的标准等尤其有借鉴意义。
三 结 语
一方面,科技名词的译名及统一问题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伴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科技术语与对科技概念的诠释和命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1。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史上也多有关于术语问题的论述,例如孔子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反映的就是对命名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要有效学习和吸收西方的科技知识,科技名词的翻译和统一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当时的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另一方面,作为术语学一部分的译名研究,在新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相关工作的开展更需要专家学者的孜孜探索。
然而,中国的术语学研究工作与术语规范实践所取得的成果相比仍显得滞后。所以,中国迫切需要加强术语学研究,很多问题需要进行学术上的系统探讨并得到学理上的解决[9]2。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术语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挖掘我国已有的术语学成果,包括从我国属于规范实践工作的历史与现实中总结规律[9]3等。该书正是本着后一目的,重新系统梳理20世纪知识分子为统一科技译名所做的工作,以期为当代的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提供借鉴。
事实上,该书所探讨的一些问题(如科学名词翻译方法的问题)在学界已有人论及,然而该书的这种以史实为基础,全景式考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内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毕竟只有真正读懂了这段历史,搞清关键性概念与发展脉络,才能行文有据。同时,作者通过该书澄清了对民国科技名词翻译工作及理论的误解,也体现了其清醒的反思意识和理论自觉。从这个角度上讲,该书既是作者对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中国继往开来、更好地开展译名统一与术语工作的参考书。同时,它更是一部民国科技名词翻译史著作。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不多,这也是我們今后可以努力挖掘与开拓的方向。
注释
① 目前,对“科技译名统一工作”的称谓较多,包括“科技术语统一工作、术语统一工作、术语工作、科学名词统一工作、名词统一工作、名词工作、科技译名统一工作、译名统一工作、译名工作等”[3]1 。本文使用作者选取的称谓,即“科技译名统一工作”。
② “两个审查会”确立的名词审查程序为:“先由大会推定下届各组审查名词起草员,于会前印成草案,分发各团体代表先行研究,开会时逐一提出决定。闭会后推员整理,印成审查本,分发有关系之全国各学校、团体及中外专家征集意见。以四个月为期,分发册书以一千册为最低额。并于中国科学社发刊之《科学》杂志内择要刊布,征集意见,期满即参考修订。呈请北京教育部审定批准后,印刷审定本。”[5]
③ 阙疑生在《统一科学名词之重要》一文中指出“编译馆努力此项工作,成绩斐然” [6]。
④ “国内所有的中等以上学校、图书馆、学术机关、职业团体,订阅《科学》的相当普遍。”[7]
⑤ 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主要指当时学者就译名统一问题进行的讨论。
⑥ 如radio一般义译为“无线电”,但学者孔祥鹅提出,翻译为“锐电”更好,因为“锐”音同“ra”,而“电”为义译,此“锐电”即使用了音义兼译法。
⑦ “有确切意义可译的译义,无意义可译的译音,习用已久,无论译义、译音,一般都沿用。”[3]230
⑧ 作者同时指出,“这些标准并非泾渭分明,有些存在交叉之处”[3]242。
⑨ 学术权威性指“标准译名是由学术界认可的”[3]258。
⑩ 官方性指“译名由官方制定、认可或公布” [3]258。
B11 该时期的科技译名统一实践工作“以官方译名工作组织编订、审查名词为主,以民间科技社团、个人等编纂译名书和辞典为辅” [3]279。
参考文献
[1] 闻天. 译名问题[N]. 时事新报·学灯,1920-04-26(第四张第一版).
[2] 万良濬. 对译名问题的我见[N]. 时事新报·学灯,1920-04-20(第四张第一版).
[3] 温昌斌. 民国科技译名统一工作实践与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4] 袁运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J].历史教学问题,2002(6):23-29.
[5] 拟呈中华民国大学院稿[J]. 中华医学杂志, 1928, 14(1): 69.
[6] 阙疑生. 统一科学名词之重要[J].科学,1937,21(3):181-182.
[7] 任鸿隽. 《科学》三十五年的回顾[M]//. 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8] 孔祥鹅. 商榷电机工程译名问题[J]. 工程,1927,3(1):40.
[9] 郑述谱. 术语学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