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8-12-21刘亚丽
刘亚丽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1月期间,方便选择到该院就诊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采取数字抓阄的方式进行分组,单号设为对照组(n=44),双号设为实验组(n=44)。对照组,25 mg/d米非司酮治疗,实验组,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数据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为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59,P=0.354)。比较临床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不良反应,实验组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P=0.042)。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相比高剂量,低剂量用药,不良反应少,更安全。
[关键词] 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肌瘤;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8(c)-0123-03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Mifepristone o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Fibroids
LIU Ya-li
No. 208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mifepris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fibroids.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6 to January 2018, 88 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oma who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by digital grabbing. The single number was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n=44) and experimental group (n=44) with 25 mg/d mifepristone treatment and 12.5 mg/d mifepristone treatment,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Results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6%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84.1%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nat(χ2=0.859, P=0.354). Compared with clinical indicato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groups(P>0.05).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6.8%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5.9%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nat(χ2=4.115, P=0.042). Conclusion Mifepriston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fibroids. Compared with high-dose and low-dose drugs, the adverse reactions are less and safer.
[Key words] Dose; Mifepristone; Uterine fibroids; Therapeutic effect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也称子宫纤维瘤、纤维肌瘤,是位于女性生殖器官中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成[1]。目前,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但关于其用药剂量,学者们看法不一。2016年9月—2018年1月期间,该研究将88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按照12.5 mg/d与25 mg/d的标准用药,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到该院就诊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采取数字抓阄的方式进行分组,单号设为对照组(n=44),双号设为实验组(n=44)。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经B超或CT检查,确诊;②年龄20~50岁,女性;③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④该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②年龄>50岁,或者年龄<20岁的患者;③子宫腺肌症、卵巢肿瘤患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或绝经期女性;⑤近6个月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⑥米非司酮禁忌症、过敏患者;⑦精神、意识障碍患者;⑧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对照组,最小23岁,最大47岁,平均(35.1±5.83)岁,病程2~7个月,平均(4.1±0.73)个月。实验组,最小20岁,最大49岁,平均(35.4±4.95)岁,病程1~7个月,平均(4.2±0.57)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及病程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米非司酮(国药准字H20000648)治疗,经期后1 d开始口服,1次/d。其中,对照组,25 mg/d米非司酮治疗,实验组,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1.3.1 观察指标 ①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包括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刺激素(E2)与孕激素(P);③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如乏力、恶心呕吐、潮热多汗。
1.3.2 疗效评定 根据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体积改变,评价临床疗效,分为3个指标,即显效、有效和无效:①显效:相比治疗前,子宫肌瘤体积缩小至少50%,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月经周期恢复正常;②有效:相比治疗前,子宫肌瘤体积缩小至少20%,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月经周期基本正常;③无效:相比治疗前,子宫肌瘤体积缩小低于20%或变化不大,甚至扩大,临床症状未改善[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该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x±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数据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指标
比较临床指标,数据显示,治疗前后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统计发现,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至今为止,关于其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其可能与性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间相互复杂作用、正常肌层细胞突变等因素有关[3]。研究发现,子宫肌瘤属于激素依赖性肿瘤,其中,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長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认为生长激素(GH)与肌瘤生长有关,GH协同雌激素促进有丝分裂,促使肌瘤生长,且推测人胎盘催乳素(HPL)也可能参与了雌激素促有丝分裂。临床上,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在盆腔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疼痛、白带增多、贫血、不孕、流产等症状[4]。近些年,大量研究显示,子宫肌瘤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治子宫肌瘤,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子宫肌瘤诊断时,需将其与多种疾病鉴别开,以免误诊、漏诊,如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妊娠子宫、子宫内翻、盆腔炎性包块、子宫畸形、卵巢肿瘤及子宫恶性肿瘤等。现目前,临床上,关于子宫肌瘤,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是常用的两种方式。药物治疗,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米非司酮、达那唑、雄激素类药物?及他莫昔芬(三苯氧胺)等。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5]。相比而言,药物治疗,用药方便,无创伤,患者更容易接受。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属于新一代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甾体类药物,可与孕酮竞争性亲和孕激素受体,抑制孕酮与孕激素受体结合,有效抑制其活性,促使卵巢黄体溶解,调节肌瘤组织中ER(雌激素)及PR(孕激素)水平。与此同时,米非司酮可控制子宫肌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抑制孕激素上调作用,且可负反馈作用至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缩小肌瘤体积,调节经期,恢复月经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6]。该研究中,对照组给予25 mg/d米非司酮治疗,实验组给予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并无明显差异(88.6% vs 84.1%,P=0.354),且治疗前后,组间临床指标(FSH、LH、E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分析,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药。
米非司酮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因子宫痉挛引起疼痛,可给予止痛药处理[7]。近些年,人们对子宫肌瘤的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研究了米非司酮的作用原理,有学者提出,米非司酮低剂量用药时,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更安全。该研究中,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低于对照组的15.9%(P=0.042)。叶寒兰[8]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将84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20 mg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实施10 mg米非司酮治疗,结果发现,对照组13例发生不良反应,占30.95%,观察组4例发生不良反应,占9.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当然,该次研究样本例数少,缺乏代表性,因此,关于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还需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汝倩.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31-32.
[2] 刘娜.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7):112-113.
[3] 黄建芬,林邯枫,林姬.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J].北方药学,2016,13(12):34-35.
[4] 杨建碧.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120例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S1):196-197.
[5] 杨洪波.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19):63-64.
[6] 王丽杰.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8):17276.
[7] 廖凌芸.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7):3199-3200.
[8] 叶寒兰.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2):414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