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
2018-12-21邹静雅
摘 要:3-6歲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而学前儿童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身心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素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国内以及国外很多学者一直在进行不断的研究。社会也对这个生命初期个体的行为问题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
关键词:学前儿童 心理行为问题 家庭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概述
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对他们的心理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是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常以心理行为问题来表现,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这件事情,正确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前儿童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3-6岁被称作学前阶段,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孩子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引导与教育,会让幼儿身心持续健康发展,并且纠正其问题行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学龄前儿童在其年龄许可范围内出现的比较异常的行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可分为一般行为问题和品行障碍问题,其中一般行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挑食,多动,遗尿;品行障碍问题包括偷盗、撒谎、具有攻击性等。据研究表明,具有反社会人格的成年人,大部分在青春期或幼儿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而导致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因素。
二、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目前的状况
从二十世纪末就开始了对学前儿童问题的研究,我国最早在一九九三年就开展了对二十二个城市的的大型学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此次共调查了两万四千零一十三名儿童,最终调查结果显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检测率为(12.97±2.19)%。虽然本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例如被调查儿童的年龄区间为4-16岁,所以最终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是儿童及青少年行为问题检测率,而不是学前儿童心里行为问题检测率。专门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调查,是在一九九三年,由陈霞等人在通州市十八个乡镇进行调查,被调查的学前儿童年龄区间为4-6岁,共1722名。最终的调查结果得到,学前儿童的行为检测率为9.8%。结果表明,学前儿童问题在19世纪末就已经较为严重。
三、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
1.夫妻关系因素
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组成部分,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夫妻关系会给学前儿童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和睦的夫妻关系,很容易激发幼儿心理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反之不和谐的夫妻关系,会大大增加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概率,并且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伤害。研究发现,家庭氛围与夫妻关系越趋向于轻松融洽,越有助于儿童正常行为的产生[1]。梁宗宝在二零一三年指出,夫妻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均有及时的负向预测功能。也就是说,父母的婚姻质量越高,孩子的行为问题产生几率就越低。
2.亲子关系因素
亲子关系也是家庭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子双方所进行的互动与交流,重视亲子交流的家庭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缺乏对儿童的关爱与和儿童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对儿童的身心发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母亲孕期状况
幼儿生活的第一场所,即为母体。所以母亲在孕期的身体状况与幼儿在母体内的身心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母亲在孕期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服用精神类或其他对身体有副作用的药物,幼儿出生后所产生行为问题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二零一二年,常宪国研究证明,母亲孕期情绪异常或分娩时情绪异常,均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学习行为。国外等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也与国内研究结果有着极为相似之处[2]。
4.家庭结构问题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所有成员所构成的相互作用或影响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联系模式。一般分为四类,分别是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以及其他家庭。研究表明,生活在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分值最高,其次为主干家庭,最低为核心家庭[3]。由此可见,家庭结构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也有着极大的影响。郑名通过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部分学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离异家庭学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几率较高,在父母产生重大生活变故的家庭也显得尤为严重。
5.家庭精神环境因素
家庭精神环境是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生活氛围。精神环境轻松的家庭表现为家庭成员亲和度高,矛盾冲突较少,知识性较强,在这样的家庭中,学前儿童会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正确的行为;反之在紧张压抑的家庭精神环境下,尤其是父母经常冷战,争吵甚至打架的家庭中,幼儿极易产生攻击性与破坏行为。
6.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
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来说,正确的教养方式与态度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无限制地宠溺孩子会使儿童行为问题数目不断增多。根据报告可以看出父亲采取专断或者冷漠型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女孩的行为问题发生;母亲采取放任或者专断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男孩的行为问题出现。父母两个人的教育方式是否相同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当父母两个人教育方式不一样时,孩子就会处于不稳定或者是矛盾的氛围当中,这样的时间较长时孩子就会出现多重心理品质,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行为偏激。隔代教养幼儿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情绪问题。根据阐述我们可以知道教养方式与态度是影响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关键性的因素。
7.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为父母是幼儿朝夕相处的看护者。据调查,母亲文化水平越低的家庭,学前儿童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几率就越大。此外,幼儿学前期的看护人、甚至是幼儿生活的空气环境等,均有可能成为影响学前幼儿行为的因素[4]。
四、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措施
1.注重家庭關系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均未成熟,所以其拥有良好的可塑性。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最重要的场所,应当对幼儿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减少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家庭中,预防学前儿童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措施有:避免母亲在孕期出现身体健康或精神健康问题;重视家庭关系、婚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注重与学前儿童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对学前儿童心理想法、需求的关注;对于亲子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得到重视,在与孩子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可以使用协商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帮助儿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尊重儿童,不仅在言语上表达出对于他们的关爱,更需要在行动上来表达,这样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的适应能力,这样的措施对于孩子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家庭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引导
针对学前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儿童的角度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可以将文化融入到生活中,对学前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有利于解决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文化经过很多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有着自由开放的属性,儿童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观察儿童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的需求可以发现,只有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广大的成人需要为广大的儿童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儿童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人的模范作用有着很大的意义,他们都是儿童行为的指导者和规则的制定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成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权威。我们需要重视这些方面的情况,以社会文化的因素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这样既可以使成人文化得到优化,也可以使儿童文化得到保护。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各界学者对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并参考了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归纳了家庭的具体影响因素,以此提出了部分家庭预防幼儿行为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为解决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做出贡献,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佟坤.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04):29.
[2]蔡丹丰.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J].林区教学,2017,(07):108-110.
[3]李慧丽.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5,(11):71-75.
[4]田方.影响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培养[J].教师,2014,(05):59-60.
作者简介
邹静雅(1991.03—),女,籍贯:江苏省苏州市,本科,毕业于扬州职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现有职称: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