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分析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8-12-21李荣

教育界·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李荣

【摘要】禁忌语的语用是中西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禁忌语的语用中,中西文化差异很大。理解这些差异能够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度,并且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本文从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分析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确保国际交往顺利进行。

【关键词】 英汉禁忌语;语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二者间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载体,利用语言,得以传承和体现文化;而文化发展的变化又能促进语言的完善和丰富。禁忌语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它指的是社会力图避讳某些关系、行为或事物。18世纪前,在西方就出现禁忌语。“taboo”一词就源于波利尼西亚汤加语,当地习俗禁止人们接触鄙贱或神圣的东西,也禁止人们探讨这些事物,而taboo指的就是这种现象,翻译汉语为“塔布”,也就是“禁忌”。“禁忌”一词在中国的历史更为长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曾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由此可见,“禁忌”一词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在史料典籍中。而《中国礼仪》也指出“人竞问禁”的重要性。禁忌语是复杂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体现了人们对自身言行束缚,跟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一、禁忌语的范畴

原始人迷信神教,信仰自然神力,所以原始禁忌语都跟宗教迷信相关。冒犯神灵要遭受惩罚,沾染晦气就会倒霉。《圣经》“十诫”中就有“不可叫嚣耶和华——上帝名;因为叫嚣耶和华的,必被耶和华治罪”。因此,正统犹太人禁忌说God,避免被上帝治罪。我国东北长白山重,老虎被看成是神圣的一种动物,自古以来就有“祠虎为神”习俗,将老虎称为山神爷和山君。很明显,这些禁忌语都具有蒙昧迷信的色彩。

每一种禁忌语都是在制度文化与社会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中世纪的西方存在很多禁规,在当时人的身体部位,如臀部乃至前额、下巴和颈部等都被列为禁忌语。19世纪的欧美,“leg”和“breast”是不能说的,连提也不能提,因此人们选择了替代语dark meat和white meat。在中国,礼教是封建统治者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方式,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统治者将很多的禁忌语保存在礼教中,如秦代避秦始皇祖父名讳,改楚为荆,还有避圣人孔丘名讳,如将“丘”改为“邱”。由此,禁忌脱离迷信演变成纯粹的礼俗禁规。

二、中西文化在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

1.禁用亵渎性词语

西方国家信仰基督,随便说起上帝都会被认为亵渎神灵。人们不想使用会触犯撒旦和上帝的言辞,而改用委婉语。比如撒旦(坏人the Evil)、上帝(全知者the All Knowing)。中国崇拜多神,因而禁忌形式跟内容非常繁杂。据说我国长白山一带居民有以虎为神习俗,他们避讳直称虎名,呼“山神爷”;我国安徽有些地方以狐为神,当地人避讳直称其名,呼“仙姑”等。此外,如坐船时避讳说“翻”,认为这会导致船翻;随礼忌受钟、伞等物,因为钟和终、伞和散谐音;逢年过节时不应亵渎神灵,比如买财神不能说“买”,要说“请”,商家促销也说送,不是卖。

2.禁用辱骂性词语

人类从原始社会跨入到文明新世纪,许多辱骂性词语,通常是被禁忌的。因为这些词语通常会令人不愉快,冒犯他人,使人愤怒或引起双方冲突,这些词语通常利用动物名称进行表示,如pig,bitch,swine,cow等。英国议会公布过一份不适于在议会内使用的词语表,在表上所列词语都属辱骂性的词语,比如fascist,liar,cheeky等。如fuck(他妈的),hell(混蛋),shit(胡扯)等,人们对这些非常敏感。中文:砍头的、他妈的、该死的等都是需要禁用的。通常情况下,这些单词都需要禁忌。在现代社会,辱骂性的词语禁止使用已经变成共识,都提倡礼貌和文明的交流方式,这也体现在各种文化中,人们都追求文明,增强道德修养成为一种共性。为了能够顺利交际,人们都会尽量避免使用辱骂性词语,避免引起交际中的尴尬。

三、汉英禁忌语语用的中西文化差异性

1.从汉英文学的禁忌语语用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1)13这个数字在东西方国家属于禁忌,如《铁臂阿童木》这一电视剧就充分体现了其禁忌。在这个片子中,13日13时13秒被定为世界毁灭日,这体现了不吉利的数字“13”。人们在13日是忌讳出去旅行和结婚的,就算住酒店,也不会选择13号这个房间。因此,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尊重西方的禁忌,尽量用其他事情或语用取代13。但是在中国,13是不需要忌讳的,而是忌讳其他的数字。民间传说“八仙过海”:何仙姑被龙海龙王的儿子看上了,因此八仙在过海时,他就趁机颠覆渡船,把何仙姑抢走。为了防止再次发生,东南沿海的渔民在出海时,不会驾着七男一女的船出海,以此来避讳八仙过海。这就是东西方在宗教文化差异基础之上所体现出的文学创作方面的禁忌语语用。

(2)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中国跟世界的联系开始变得紧密起来,在外国学校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在中国也有很多外国留学生。鲁迅作为我国有名的文学大家,有很多忠实的读者,但是其著作中有很多作品不受外国人理解。如阿Q正传,小尼姑因为阿Q摸了一下他的脑袋,就骂他断子绝孙,在这里就让外国学生理解不了。其根源就是他们并不清楚在中国其禁忌语就有“断子绝孙”,也不懂得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因此,在交往中通常都会牵涉文学方面的禁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文学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上的禁忌语语用,能够帮助我们展开正常的交流。

2.从动物习语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

(1)蝙蝠

蝠与福是诘音,因此在老寿星的画幅上蝙蝠就成了重要的部分。古人的五福包括“康、寿、宁、德、富”,因此有人将四只纸剪蝙蝠分别贴在“福”字斗方四角上,并称为五福。在门上贴五福,就是所谓五福临门。外国人要是不太理解中国习俗,就难以理解蝙蝠为什么是中国人的吉祥物,就像无法理解崇拜龙一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看待动物的观点也就不同。实际上这是由于语用方面引起的差异。因为蝙蝠和龙在西方属于不好的动物。在西方日常用语中,如形容词be bats/batty;as blind as bat等都是负面的形容。因此,了解中西方的动物习惯用语也是非常重要的,送外国人蝙蝠祝福,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中国,这是语用“音代”艺术,但是在西方,就是语用“形代”。因此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语用上的差异性应从多方面来了解。

(2)狗

在西方,狗是人们的好朋友,经常被当作宠物,因此西方人十分反感吃狗肉。Dog在英语中是含贬义、褒义等对半的称呼。Dog在成语treat some one like a dog中是贬义,但是在习语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中则是褒义词。对狗,西方人还有其他看法,如,他们若是看到家里走进一条陌生的狗,他们就觉得会交到新朋友了。若是看到有三条白狗,他们就会更开心了,因为他们觉得好运来临了。狗在汉语中常常是贬义詞,如猪狗不如等。

通过这两种动物习语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跨文化交际中准确运用动物习语的必要性,合理运用汉英语言中动物习语禁忌才能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中西文化差异是非常丰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分析说明人类都存在趋善趋美心理,但这一共同心理却是由不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所驱动的。跨文化的交际中,人们为了尊重对方,实现成功交际,需要了解对方禁忌语,这样,才能做到语言上的等值,并且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才可以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夏天.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西方语言禁忌现象分析[D] .苏州:苏州大学,2014.

[2] 赵一丁.从英汉诅咒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83-84,87.

猜你喜欢

语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对《初秋》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课堂教师角色的影响
由文学作品中的叛逆女性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n Offensive Words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