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几点思考
2018-12-21张燕萍
张燕萍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笔者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其转变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遵循的方法进行了思考,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不断推进祖国伟大事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方法遵循 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212-02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时代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而在事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矛盾也推动着事物不断发展。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社会矛盾进行了多次艰难的实践与探索。1978年根据国情的变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这一表述随着改革开放、2017年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取得了历史性变革,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实际上是旧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升级为“发展”和“需要”之间的矛盾。
其一,发展区域的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等原因带来的城乡发展、内陆沿海、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其发展速度、程度、质量、规模与效益都呈现出地域差异。其二,发展内容不相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精神文明发展相脱节,即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明素质的发展不相适应。其三,发展领域的不平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各个领域内外部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其四,社会群体的发展不平衡,在发展成果共享、财富分配等方面有所区别。而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也伴随着发展不充分,一些地区、领域发展不够充分,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关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与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变性的特点。其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作為前进目标,有利于推动发展问题的解决,反之,其又受到发展不平衡充分的制约。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方法遵循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的结果,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笔者从三个层面思考为其提供方法遵循。
(一)从宏观层面看,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维度视角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事关民生福祉,更关乎人民最根本、最长远、最切身的利益,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与社会问题,更是重大的发展问题,要从社会发展的多维度视角切入。一方面,从社会全局的发展视角看,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要注重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发展总布局与阶段性特征的内在关联,从社会结构的大系统出发,从宏观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聚焦最根本、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满足新时代社会良性发展的诉求。另一方面,从社会价值层面的视角看,由于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存在的多种问题与矛盾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其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难以想象,应“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维护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从中观层面看,立足于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围绕人民群众这个主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而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发展问题,所以必须直面问题。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毛泽东曾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3]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特有的现实问题。发展起来的问题纷繁复杂,它既是矛盾的焦点,又是开拓创新的引点,还是社会发展的动点,所以必须树立问题责任意识,积极地推动问题与矛盾的解决。其次,要以史为鉴,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知古晓今”并从中取经,学会“时空切换”、古今比较进行“扬弃”。此外,要将目光放到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坐标中,以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正确地把握新时代新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并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问题表象剖析其本质;以辩证的思维,全面分析、透彻探究,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使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现实更趋向于理想。
(三)从微观层面看,致力于推动改革发展与政策落实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紧扣其国情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社会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正如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马克思在此说明了人依靠自然生活,人与自然是持续不断的交互过程,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问题与矛盾倒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解决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等深层次问题,推进农业、经济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通过“网络群众路线”,及时吸纳网民反馈的信息,自上而下相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问题,因时因事及时解决各种困扰百姓的问题。
总之,要恰当灵活地运用新发展理念,从整体和局部系统全面地分析,对症下药,坚持问题导向功能,积极开展工作,为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变提供方法遵循。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意义
在理论上,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是新时代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的根本前提。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对于深化执政党“执政为民”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读懂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好新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与矛盾,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良性运行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党带领群众协力解决突出的矛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这对于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干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中国社会正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要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新矛盾,推进祖国伟大事业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