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信息检索课协作式教学模式探索
2018-12-21吴青林赵虹陈岗
吴青林 赵虹 陈岗
摘要:信息检索课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本文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介绍研究生信息检索课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问卷形式,调查研究生对信息检索课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态度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力求能够实现协作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做到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 协作式 教学模式 江西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05-03
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不断上升,学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不断创新,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检索能力、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信息检索课。很多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研究生信息检索课教学效果。下面通过介绍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信息检索课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问卷形式,调查研究生对信息检索课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态度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力求能够实现协作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做到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
一、协作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新科技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日益重要。众多高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法研究的深入,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尝试也越来越普遍。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发挥空间。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安排在研一的下学期,共4次(16节)课,分成学硕和专硕两个大班,分别由2名教师负责,自2014年3月起,对2013级硕士研究生信息检索课实施协作式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后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将其定位为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教育,即培养学生的任务识别、信息查找策略、信息检索能力、信息使用能力、信息综合能力(主要指写作能力)和信息分析评价能力六大能力。
改革后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加大电子信息和网络信息检索的比例,充实信息分析与利用、文献管理、论文写作与投稿以及信息道德与法律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配,前两次课在教室利用多媒体讲授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第3~4次课分成AB两小班,前半段时间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利用多媒体进行数据库检索、网络检索及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的讲解,学生可同步操作,并布置课堂作业,后半段时间学生协作完成课堂作业。
改革后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方法,将面向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运用于协作式教学模式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学生上机操作时间达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改革后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手段,突出师生的同步交流,在电子阅览室内的教学实践环节,师生均一人一机,教师以案例的形式演示操作步骤,学生可进行同步操作,有不同理解的学生可现场提问,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改革后的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进行协作式教学主题设计和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同专业学生可以围绕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展开协作交流讨论,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改革后的信息检索课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行课堂作业和综合实习报告两结合的考核方式,2次上机操作都要求按模板提交课堂作业,算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课程结束后两周之内提交的综合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85%。综合实习报告包括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两部分,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其导师2012年以前所带的研究生的一篇学位论文的题目作为检索课题,同导师的学生在选题前进行沟通避免重复,利用中国知网(检索结果至少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类型各一篇)、江西高校数字图书馆(对本馆没购买的相关电子图书申请文献传递)、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控制在100条以内)、外文数据库(检索结果控制在200条以内)进行检索,根据检索结果,撰写一篇综述(字数不少于1000),从研究内容、论文数量分布、作者分布等角度描述该课题自2012年以来的进展动态,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二、协作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为了对我校的信息检索课协作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进行分析,设计了39道题的调查问卷,针对江西农业大学2013~2015级研究生在信息检索课结束后发放纸质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数量765份,其中学硕301份,专硕464份。下面主要从信息检索的时间、内容、工具和方法、满意度和熟练度以及信息检索课的利用等方面来对我校研究生的信息检索现状进行课前(指上信息检索这门课之前,下同)课后(指信息检索课程结束之后,下同)的对比分析,从而判断信息检索课协作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信息检索课前课后上网时长对比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从上网时间上看:0~1小时、1~4小时、4~8小时、8小时以上四个上网时长中,在课前依次占比为28.63%、48.76%、17.38%、5.23%。其中每天上网1~4小时的研究生最多,每天上网8小时以上的同学最少,而课后依次占比为5.1%、59.48%、27.97%、7.45%。与课前相比,变化较大,每天上网0~1个小时的人数最少,其他3个时间段的人数都增加了,说明在课后我校研究生普遍延长了上网时间。
(二)信息检索课前课后内容对比
从上网内容上看:在课前,排在前2位的是瀏览网页、新闻、博客、论坛和休闲娱乐(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购物等),分别占比30.78%和25.92%。最少的是收发E-mail和每天上网阅读电子图书,分别占比14.93%和11.51%。在课后,排在前两位的是搜索文献资料、学习提高和休闲娱乐(包括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购物等),分别占比为24.96%和22.07%。而排在最末还是收发E-mail和每天上网阅读电子图书,分别占比15.26%和15.26%。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的上网习惯有所改变,信息素质有所提高,更注重利用网络来查资料。
除了教科书外,检索中经常会用到的文献类型调查统计中,在课前同学们利用的文献类型排在前三位的是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学科门户网站、政府出版物,分别占比19.68%、18.01%、16.6%,排在最后的三位是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和科技报告,分别占比4.30%、3.60%、1.41%。在上课后,排在前三位的是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学位论文、政府出版物,分别占比14.94%、14.69%、13.66%,而排在后三位的是图书、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分别占比为7.91%、7.77%、4.14%。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会利用的文献类型越来越多,将有助于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检索课前课后使用工具和方法对比
在检索和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料时,所采取的方法调查统计中,在课前,排在第一和第二的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分别占比31.07%和22.92%,排在最后两位的是访问固定的专业网站和通过图书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进行检索,分别占比8.09%、5.56%;在课后,排在前两位的是数据库检索和通过图书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进行检索,分别占比27.45%和18.95%,最后两位是访问固定的专业网站和问学长、朋友,分别占比11.80%和9.08%。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越来越多的同学使用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和OPAC检索,提高了检索结果的科学性,降低了搜索引擎的使用频次。
到图书馆查找并借阅图书的途径调查统计中,在上课前,有32.50%是明确借书的目标,搜索图书关键词、索书号,根据索书号去找图书所在位置,有27.21%是漫无目的,随意翻看,看到喜欢的书就借,这两者分别占了前两位;而在上课后,有46.49%是明确借书的目标,搜索图书关键词、索书号,根据索书号去找图书所在位置,31.79%是根据图书馆书库的标签直接到书库寻找图书,查找方法有明显的改善。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越来越多的同学的检索目标明确,清楚自己的信息需求,并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源。
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所使用的手段中,在上课之前,48.69%单个关键词搜索,31.08%两个以上关键词检索,排在前两位,而高级搜索(限定时间、地区、语言等)和使用符号搜索(双引号、冒号、书名号等)只占了11.47%和7.01%;而在上课后,排在第一的是高级搜索(限定时间、地区、语言等)占比34.53%,第二是两个以上关键词检索占比27.78%,在最后的是使用符号搜索(双引号、冒号、书名号等)占比15.85%。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使用百度高级搜索,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网络资源。
(四)满意度和熟练度分析
对于你所学专业的网络资源的熟悉度上,在课前,只有1.83%是非常熟悉的,有21.44%是比较熟悉的,有65.62%只知道一点,有11.11%是完全不了解的;而课后,非常熟悉的增加到了10.07%,比较熟悉的增加到了68.63%,而知道一点和不了解的只是小部分,分别占比19.74%和1.44%。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网络资源更加了解并加以利用。
对于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的掌握程度来说,在课前有56.47%是比较熟悉的,而非常熟悉的只占了8.37%,有32.94%是只知道一点的,也有2.22%是完全不了解的;而在课后,非常熟悉的增加到了16.34%,比较熟悉的也增加到了67.32%,而知道一点和完全不了解的就降到了15.16%和1.05%。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使用OFFICE相关软件水平也有所提高。
在能较熟练运用的电子资源的调查统计中,在课前排在第一的是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占比44.46%,排在第二位的是CNKI、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占比36.13%;而在课后排在第一位的是CNKI、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占比32.84%,在第二位的是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占比25.24%。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使用OFFICE相关软件水平也有所提高。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更多地使用数据库检索,获取的文献信息更加科学准确。
对于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源等)的满意度调查统计中,在上课前只有7.71%非常满意,“总是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资源”,而在第一的是基本满意,“基本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资源”,占比41.31%;而在课后,有14.77%的人非常满意,“总是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资源”,而比较满意,“经常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资源排在第一位”,占比44.58%。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掌握了更多的数据库检索方法,特别是学会使用江西高校图书馆联盟的电子文献传递平台,所以感觉图书馆的资源满意度大幅提高。
当问及课后是否能熟练根据检索题目要求选择数据库时,有9.28%非常熟练,46.41%比较熟练,35.69%一般熟练,8.63%不熟练。在是否能熟练地分析检索课题的关键词时,有9.54%非常熟练,48.63%比较熟练,36.86%一般熟练,4.84%不熟练。当检索结果不理想时,是否能熟练调整检索策略时,有6.14%非常熟练,43.79%比较熟练,42.75%一般熟练,7.32%不熟练。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据库检索,并能根据检索结果是否满足需求而对检索策略进行相应调整,快速准确获取相关文献信息。
(五)信息检索课前课后信息利用情况对比
对检索信息的驾驭情况中,在课前有47.84%基本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27.84%常常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21.57%能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但比较费时,只有2.75%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而课后依次占比为46.54%、3.66%、23.39%、26.41%。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能否判断信息和信息源的可靠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上,在课前有58.82%有时能够,15.82%经常能够,23.14%几乎不能,只有2.22%总是能够判断出来;而在课后56.86%经常能够,31.77%有时能够,总是能够判断的上升到了7.58%,而几乎不能的下降到了3.79%。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的信息鉴别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科学研究中是否应该详细标注出参考和引用文献上,在课前:51.50%认为有必要,但应灵活处理,39.87%认为非常有必要,这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8.63%认为完全没必要;而在课后依次占比为18.17%、77.78%、3.79%。这说明上了信息检索课后,同学们的信息道德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更加尊重知识产权。
上述调研数据表明,课后数据比课前数据均有正面增长,充分反映了协作式教学模式改革在我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适的教学模式保证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保证教学实践反过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应该说实践是基本的教学方式。人們只有通过练习发现和解决问题,方能学会方法,一个人越有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习所得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或调查研究的方式。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技能课程,信息获取、鉴别、利用的方法实践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协作式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加深同学们对检索技巧、检索方法和检索系统的认识体会,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妙娅.近十年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10-14.
[2]黄梅,孙丽芳.“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协作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J].现代情报,2009,29(1):208-21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