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话可说
2018-12-21王仲利
王仲利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应从一年级抓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让学生说好,还要借助绘本的阅读、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激发其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想说、爱说,从而促进其说话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低段;说话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重复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然而,就本校低年级来看,却普遍存在以下现象:语态不雅,说话拖泥带水,夹带方言土语,用词重复,说话没条理等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孩子阅历浅薄,有时即使想说,也不知如何去说,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说,所以说的话就东一句,西一句,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说哪,不能有序表达。
2.本校地处农村,外来务工子女多,流动性大,他们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完整的幼儿教育,再加上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很科学,更不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3.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生字词、课文的教学,而对每个园地里安排的口语交际经常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有做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引导,也没有给学生更多口语交际的机会。
不过,就笔者观察,本校低年级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说话欲望,在一起时会互相抢话说,声音一个比一个响,有时上课,他们也会抢老师的话,会随便“插嘴”,虽然他们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可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他们愿意说话、学会说话、善于说话尤为重要。为此,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多時间下来,我觉得孩子们是有收获的。
一、亲近绘本,让学生想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仅靠强迫维持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说话训练也是如此,课堂上不少学生嘴巴“紧闭”,不愿说话,不敢发表意见,究其原因,教师讲的内容他们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教师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想法、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话题。在孩子入学后,我将说话训练的辅助材料选定为绘本。
绘本是产生于20世纪的图书品种,是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绘本,它的画面精美,文字精练,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深受儿童喜爱。在绘本教学中,我着力在“绘”与“本”的结合上做文章,寻找学生表达的兴奋点,或猜想,或模仿,或拓展,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想象画面以外的内容,从而激起孩子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1.读题猜故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猜是儿童的拿手好戏,他们简直就是奇思妙想的天才。因此,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猜想”可能是我最多运用的“说”的形式之一。很多绘本题目,它本身就可定为一个猜想的主题,让孩子在读题后猜猜故事内容,在猜测中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如绘本故事《笨拙的螃蟹》,主人公螃蟹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在与朋友玩泡泡、追逐、捉迷藏的游戏中,大钳子总是让它很难堪,把事情搞砸。后来在一次游戏中,章鱼被水草困住,尼尼的大钳子派上了用场,刷刷几下,就切断了困住章鱼的水草,把朋友救了出来。教学这一课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只挥舞着大钳子的螃蟹,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是一只怎样的螃蟹?”而后告诉学生这本书的名字叫《笨拙的螃蟹》,小组内互相猜猜是什么原因,再指名进行猜测。孩子们发言踊跃,有的说:“肯定是因为它太笨了!”有的说:“因为它有那么多的脚,走路太不方便了,所以说是笨拙的螃蟹。”通过读题猜故事,训练了学生的说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当然,不同的绘本可以有不同的猜测点:可以从赏读封面开始,由封面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的内容;可以从故事情节开始,教师引读前面的内容,学生猜测后面的情节;可以在绘本的空白处,让孩子们猜一猜故事的弦外之音……总之,在引导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告诉孩子后面的故事内容,要让他们在自由猜测中长出想象的翅膀。
2.看图说故事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绘本里每一张图画都是有故事的,故事内涵都隐含在图画里。再以《笨拙的螃蟹》这一绘本教学为例,谈谈我如何借助图画来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插图:这只笨拙的螃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尼尼”,螃蟹“尼尼”不喜欢自己那对大钳子。“你从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尼尼不喜欢它的大钳子呢?”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观察图画上的那只大螃蟹。有的说:“它的两只钳子都垂下来了。”有的说:“它的嘴角都耷拉下来了。”
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学会看图配说故事。课件逐一出示螃蟹与朋友玩泡泡游戏的两幅插图:“一天,尼尼和朋友们一起玩捉泡泡的游戏,他们玩得怎么样?”(指名说)“可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你们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指名说)“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说)
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续说故事。课件出示插图:“你们看,螃蟹尼尼又和伙伴们一起快乐地玩耍了,不过,再也看不到那只‘笨拙的螃蟹了,他后来和小伙伴还会有哪些故事发生呢?谁能给大家接着往下编编这个故事?”
通过以上教学,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读懂图画中,慢慢地走进故事情境之中,感受到了作者用图画语言所描述的情感。
3.读后演故事
表演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更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
再如《笨拙的螃蟹》一文的教学中,故事读完后,课件再次出示尼尼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图片:“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他和小伙伴还可能会发生的故事。下课后,请和好朋友一起演一演尼尼后面的故事,好吗?”
4.亲子复述故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指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复述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重要训练手段。每次在和学生讲完一个故事后,如果时间相对充裕,我会选择一位孩子,让其复述故事。同时,当天回家以后,请全班小朋友把今天听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很多孩子都能在回家讲完故事后得到父母的夸奖,因此,每次在学校听到的故事也都乐意回去讲给父母听。
绘本,凭借着它绚丽的色彩、优美的图画、神奇的想象,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字与图画共同演奏而成的美丽新世界的大门;绘本,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全新的视野,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二、开展活动,促学生爱说
丰富多彩的活动,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而且可以让说话训练成为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动本身的需要。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小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说话训练。
1.开展“老师做,学生说”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采用“老师做,学生说”这一种训练方式来激活学生的语言情趣:我先设计一组动作(例如吃梨),在孩子们面前表演一遍,然后让他们猜一猜老师刚才是在干什么,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看到老师的表演,孩子们总是特别兴奋,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说”的兴趣也随之被激发起来。他们根据我的动作,饶有趣味地模仿,同时发挥自己的联想,很快就能猜出我表演的是什么,并急切地要表达出来。这样,由“身动”到“心动”,最后再到“口动”。在说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一边说一边重复我所做的动作,只要稍加指导,大多数孩子能说道:“老师先在盆子里面拿了一个梨,洗干净了,用小刀削掉了皮,又切成了几小块,放在嘴里吃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用上了许多动词。
2.开展“学生说,家长评”活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上学前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是家长辛勤劳动的成果。上学后,孩子一半的时间在學校,一半的时间在家庭,家长对孩子说话能力的培养重视与否,参与与否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我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说话训练:我经常会布置一些口语交际方面的家庭作业,比如汇报当天的学习情况,把在学校、班级、路上、书上所看到的、听到的最感兴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让家长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认真地评一评,及时纠正孩子话语中的错误,并引导孩子说实话、说真话,文明礼貌,表达正确。
3.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
在拼音教学结束后,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小小故事擂台赛”活动。首先,我鼓励学生每天借助拼音读一个简单的故事,然后在每节语文课开始前五分钟安排两名学生上台讲述前一天晚上所读的故事(自告奋勇),由学生当评委,根据“故事题目是否讲清、故事内容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响亮”来评定星级。这样,学生“我要说”的欲望呼之欲出,“我要说好”的竞争意识油然而生。
三、借助文本,促学生说好
在充分利用绘本、活动培养学生说话训练的同时,我还着眼于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及时把说话训练有机地融进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把话说好。
1.利用词语,说好一句话
众所周知,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我将学生学习词语定位于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为此,在进行每篇课文的词语教学时,我经常会让学生选词说话,一个或两个,也可以更多,但必须说一句完整的话,让学生学会用六种句式说话:①谁怎么样;②谁是什么;③谁做什么;④什么怎么样;⑤什么是什么;⑥什么做什么。在具体操作时,我分步进行训练:先按“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然后再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最后再按照“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逐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打好说一段话的基础。
2.拓展文本,说好几句话
情境说话。文学作品的语言有时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留下空白供读者品味,教学时可抓住这些空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最后一段时,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情境:“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花谢了,小松鼠兴高采烈地赶到花生地里,花生却被摘走了。花生真的被谁摘走了吗?如果你就是和它一起赶到花生地里的好朋友,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要对松鼠说,花生不是______,而是_____。其实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也和花生一样,是______。”孩子的生活体验被唤醒,说话也就水到渠成了。
续编故事。学生是编故事的天才,教师千万不要设置框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如学完《拔萝卜》一文后,我让学生接下去还有谁也来帮忙,并用上这样的句式再说几句话:“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小猫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拉着__________,__________拉着______,_______拉着________,‘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学生续编故事时,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书上的一些好词好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质疑解疑。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解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议论,甚至争论来获取真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教学《司马光》一文,引导学生了解司马光救同伴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再想一个办法解决。然后同桌讨论,看看其他小朋友的办法行不行,哪一种更好。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小组内选一位同学上台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议(用上这样的句式:“我们小组同学想出的办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好的办法是:______,因为_________。”没有充分的交流、讨论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因此,我在平时非常重视这一环节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在低年级说话教学中,要力求做到:把“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开辟一个大语文的说话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氛围;多加思考,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切入点,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么,学生必将妙语连珠,满舌生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