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错误前概念探因及转化策略

2018-12-21董芳

文理导航 2018年29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转化策略

董芳

【摘 要】前概念是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根据日常现象或经验而形成的固有观念和认识。由于思维定势,以及知识框架并不完善,阅历不丰富,所以学生的很多认知与科学是相违背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及其产生原因,采用科学的转化策略,才能让学生从有错误认识,到形成认知冲突,到构建科学概念,最后到运用科学知识,质疑生活表象,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错误前概念;转化策略

物理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所以,学生在學习物理学科之前,早已从生活经验中形成了自己对物理现象及规律的感性认识。但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的生活经验,有些并不符合科学世界中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原则。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前概念,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得到科学概念的有效建构,并重新认识生活世界中的物理现象。

一、前概念产生原因

1.对生活中现象的表面观察

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之前,早已从生活经验中形成了自己对物理现象及规律的感性认识。比如:学生很容易发现,书放在桌面上是静止状态,用力推它,书才运动。所以学生会觉得,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再比如:站在平面镜前,后退时,觉得像在变小。

2.随意类比,原有知识干扰造成了负向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将原有的相似却不相同的知识运用到当前学习情境中,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形成错误的前概念。比如:将电流类比为水流,便觉得电流的流动和水流动规律一样,所以靠近电源正极的用电器先工作。再比如:学习了ρ=m/v公式后,学生会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得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的错误结论。

3.字面理解

由于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太过平常,学生便会由生活经验对物理量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理解。比如:觉得摩擦力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二、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调查,确定教学基础

错误前概念隐藏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学生会把其和其他物理知识整合,作为建构物理知识体系的基础。这会导致学生认知的混乱。所谓“不破不立”,唯有先让学生将错误前概念暴露出来,明白错误所在,才能让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1)对于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学生可以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内容,可采用谈话法,在轻松“闲谈”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暴露出问题,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资源。

(2)对于有一定知识性,学生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可采用问卷调查法。

一项针对儿童的调查表明,17%的儿童认为物体漂浮是因为自身很轻,17%的儿童认为物体是空心。由上面问卷调查发现,这两种观点的比例在下降,这是由于学生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加,一些错误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更正。45.6%的同学已经会用密度的知识思考浮沉问题,这属于知识的正向迁移,应给与充分肯定。由此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对于此问题,我们重点要放在如何帮学生去除“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就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样的刻板印象。

2.利用演示实验提高新课导入效果

在讲解压强这节内容时,用钉子压气球实验进行导入。先把气球放在一枚钉子上(如左图),在纸板上加钩码,气球会破掉。问:“钉子扎气球一定会破吗?”生:“是的。”教师演示:把气球放在50枚钉子上,纸板上放钩码(如右图),发现气球并不会被扎破。

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形象直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纠正“用钉子扎气球,球一定会破”的观念,为压强概念的引入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3.重视提问教学,诱导学生发现自己思维上的前后矛盾

问: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有什么现象支持你的猜想?

生:需要。书静止在桌面上,我推它,它才会运动。不推它,它又会停下来。

问:运动着的书,最终又会静止,是因为不受推力吗?向前滚动的球,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没有一直踢球吗?

生:可能是因为球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提问式教学不仅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多地设疑,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自己思维上的前后矛盾。学生会想要通过各种方式知道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对科学概念的建立自然事半功倍。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如:《物体的浮沉》一课,可准备三个外观一样的乒乓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入不同质量的盐水,以实现下沉、悬浮、上

浮的状态。每次拿出一个球,让学生猜该球放入水中松手后,会如何运动。学生因生活经验,会觉得乒乓球一定会快速向上运动。但是教师展示的情况却和想象中大不一样。第一次,小球静止在水中既不向上也不向下。介绍完悬浮后,假装擦干实则换球。上浮和下沉的球,在水中缓慢运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会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入学习中,试图解开乒乓球之谜。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前概念受到与此冲突的现象影响,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原有概念做出必要转变,实现由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乒乓球是学生极为熟悉的,但利用它产生了学生不熟悉的现象,让学生从“知”中发现“未知”,学生会感觉到亲切,从而产生探求真知的欲望,他们会以持续的热情,去学习研究,试图解开乒乓球之谜。

5.倡导合作学习,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分享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如果不加强个体间的交流合作,个体对事物的见解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悲剧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在水沸腾特点实验中,学生觉得因为酒精灯一直在给水加热,所以水的温度会一直升高。当学生进行实验时发现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学生会很惊奇以致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温度计坏了,或者自己实验有问题,于是有学生会编造数据以达到温度持续上升的假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告诉学生,尊重实验事实,让实验数据真实而有效。学生如实记录下温度变化情况后,老师让多个小组分享交流数据,学生会发现,虽然每个小组记录的温度不一样,但是每个小组温度变化规律都是一样的。从而让学生得出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规律,并对其印象深刻。

6.利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纠正错误观念

比如:学生认为平面镜成像,靠近镜面时像变大,远离时像变小。

师:有猜想我们就要用实验探究来验证。我们在玻璃板前放蜡烛A,如何知道A的像是大还是小呢?

生:可以在玻璃板后面放大小不等的蜡烛,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蜡烛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果是小蜡烛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是小的。

师:很好。如何探究平面镜成像大小是否会随离镜距离变化而变化呢?

生: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分别用大小不等的蜡烛在镜后去与A的像重合,然后比较像的大小。

当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会发现,无论蜡烛A距离平面镜是远还是近,都只有等大的蜡烛才能与其像重合。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等大,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新课标提出:“探究学习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法。”物理本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利用物理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纠正了原有观念,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其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些都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主体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体系的建构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建构知识框架及提升物理核心素养都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转化策略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