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手机的“互联网+课堂”构建探索
2018-12-21周国洪
周国洪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1 现状分析
1.1 “互联网+课堂”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和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教育信息化被列为独立一章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1]。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课堂”的兴起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当年10月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更是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教育目前受到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契机,一场互联网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颠覆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目前,一些新兴信息化技术,例如虚拟软件、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和数字教材,已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革[2]。然而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猛,而作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智能手机,也理应在这场教育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2 智能手机对传统课堂的挑战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成年人不可缺少的随身之物,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也是迅速普及。与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不相符的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依然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智能手机被许多学校和教师视为不受欢迎的“第三者”。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高校课堂上,利用手机上网、即时交流的“低头族”已成为一道常见的“风景”[3]。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屡禁不止,这从某种角度说明智能手机在课堂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传统课堂发起了巨大挑战。
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更具优势,如它的即时互动性、开放性、使用个性化和方便携带性,其带来的便捷与实用价值几乎难以被拒绝。如今,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越
来越低廉,移动网络连接方式越来越便捷,手机里的App及优质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多样。这些优势使智能手机在教育信息化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将智能手机拒之门外,不如将其引进门,使其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智能手机毕竟只是移动互联网的硬件载体,要发挥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中的作用,还必须有合适的应用软件相配合。
1.3 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
1.3.1 二维码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4]。如今,二维码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使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变得可行。在国外高校,二维码应用比较广泛,例如英国巴斯大学将二维码应用于图书馆管理。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使用二维码技术加快校园信息化进程。例如,厦门大学已经启动了二维码校园信息系统试点工作[5]。二维码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深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时尚。
1.3.2 弹幕 以字幕弹出形式显示的评论,同时在屏幕上飘过的现象被称为弹幕。弹幕是如今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一种视频社交方式,很多年轻人一边看网络视频一边评论,发表的评论在视频上实时滚动。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产物,弹幕增强了视频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因此,一出现就收到了追逐新鲜好奇的年轻人的追捧[6]。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能合理有效利用好弹幕技术,必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成功将弹幕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将弹幕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学生一边上课,一边通过微信发送文字,在大屏幕上讨论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浙江理工大学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弹幕技术,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7]。
1.3.3 摇一摇,抢红包 近年来,手机应用“抢红包”功能因极具参与性和娱乐性,迅速在全民中流行。一个红包可以使沉寂多时的社交群,例如微信群和QQ群瞬间变得热闹非凡。心理学分析认为,通过发红包可以引起“鲇鱼效应”[8]。如今相当一部分高校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抱怨教得无乐趣,学生抱怨听得没意思。如果在课堂上引入这种“抢红包”模式,相信也可以产生“鲇鱼效应”,使沉闷乏味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当然,用于课堂教学的“红包”里肯定不是金钱,而是一种学习积分,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1.3.4 在线测试 在线测试因能及时生成测试成绩和统计分析受到许多教师的喜爱,在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但是,目前在线测试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基于电脑端的课后练习测试[9-10],并未真正走进课堂。智能手机相对于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中普及更加广泛,且便于携带,能直接在课堂上应用,因此可以将基于手机端的在线测试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在线测试的实时检测和成绩分析等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3.5 点赞 社会化媒体催生了“点赞”这一青年网络互动的新方式。“点赞”行为指的是用户对“喜欢”或“赞”这一功能键的操作,“赞”因此也被引申为在互动过程中表达赞同、喜爱或支持的含义[11]。“点赞”是一种低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信息反馈[12]。通过这种低成本的信息反馈,教师可以从“点赞”数量上宏观感受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从而做出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点赞”可以使师生保持良好的互动。
2 基于智能手机的“互联网+课堂”的构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智能手机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广泛普及。然而,传统课堂仍然把智能手机在课堂上的应用拒之门外。这就造成了制度上禁止使用手机,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手机的矛盾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顺应新时代潮流的发展,本文将探索将智能手机引入课堂,从而给课堂注入更多活力。
本文探索将二维码、弹幕、“摇一摇,抢红包”、在线测试、“点赞”等功能集成到一套应用系统中,结合在互联网连接下教师电脑端、学生手机端和后台服务端的配对使用,从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课堂气氛、课堂检测和课堂评价5个方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一代“互联网+课堂”。(1)借助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者开发一套针对性用于“互联网+课堂”的应用系统,包括教师电脑端、学生手机端和后台服务端三部分,通过互联网做到信息数据同步互通。(2)这套应用系统主要用于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课堂气氛、课堂检测和课堂评价5个方面,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见图1。
2.1 课堂考勤
教师利用教师端软件生成用于考勤的签到二维码,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在课前扫描二维码,即可成功签到。软件自动生成签到报告并上传服务器备案。这样能使课堂考勤更加便捷,避免传统口头点名费时费力、其他学生代替报到等现象。
2.2 课堂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例如在话题讨论、观看教学视频、讲解重点难点等时,在软件开启弹幕功能,学生利用手机发送文字,参与话题讨论、对重点难点提出疑问等。学生发送的这些文字都会以弹幕形式显示在屏幕上。
教师可以通过软件的教师端,设定屏幕上弹幕显示的数目和速度,也可以设置学生发送的文字是否需要经过审核后再显示,从而控制弹幕内容。这样能使学生课堂讨论更积极,激发学生发言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增强课堂趣味性,使教师可以实时调控学生学习状态,避免传统课堂互动讨论时学生或因不敢当众发言、或因担心回答错误而鸦雀无声等现象。
图1“互联网+课堂”构建示意图
2.3 课堂气氛
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可以通过软件发送“学习积分红包”,学生通过手机应用“摇一摇”功能抢积分红包。利用这种学习积分,生成排行榜,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对排行榜前3名学生给予一定奖励,例如增加平时成绩分数等,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更加认真观看大屏幕。
2.4 课堂检测
教师在课前将课堂检测内容上传软件后台服务端,上课时即可随时开启课堂在线测试。课堂上,学生通过手机端完成测试题目。待所有学生完成,软件即可生成检测报告和统计分析,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能使课堂检测更加方便,充分发挥在线测试的实时检测和及时成绩分析等优势。
2.5 课堂评价
教师每次授课结束,自动开放学生手机端的“点赞”功能,学生通过“点赞”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以表示对教师授课的支持。教师得到的“点赞”数量会自动生成排行榜,学校可以通过排行榜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并给予一定奖励,从而增强教师的积极性。
3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智能手机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普及。然而,传统课堂仍然把智能手机在教学中应用拒之门外。这就造成制度上禁止使用手机,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在使用手机的矛盾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顺应新时代潮流的发展,本文探索将智能手机引入课堂,从而给课堂注入更多活力,把二维码、弹幕、“摇一摇,抢红包”“点赞”等深受年轻大学生喜爱的功能模块集成到一套应用系统中,从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课堂氛围、课堂检测和课堂评价5个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互联网+课堂”,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