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与生存状况的关系

2018-12-21侯振宇崔云峰高晓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年35期
关键词:肝门切除率分型

侯振宇,崔云峰,高晓洁

(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CA)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其发生部位较为特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常呈浸润性生长[1-2]。手术治疗是HCCA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其外科手术难以进行根治性切除,一直是临床的棘手问题。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与外科技术的发展,HCCA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但其生存率仍然不令人满意,关于手术切除的范围及具体方案仍有较大争议[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近10年收治的联合肝切除术的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重点探讨肝切除范围对患者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6年12月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93例联合肝切除术的HC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51例,平均年龄(52.4±6.1)岁,女42例,平均年龄(56.9±5.1)岁。Bismuth-Colette分型以Ⅲb为主(44.1%),TNM分期Ⅰ、Ⅱ期者仅占19.4%。纳入标准:①均进行联合肝切除根治手术,术后病理学证实为HCCA;②术前未进行新辅助放化疗;③临床资料完整可靠。排除标准:①继发性肝门部胆管癌;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基线资料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有无进行减黄、术前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及糖类抗原CA199水平等。

1.2.2 围手术期资料 包括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Bismuth-Colette分型、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侵犯肝动脉、门静脉、神经及肝实质,以及手术方式、镜下切缘是否阳性及有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等。

1.2.3 Bismuth-Colette分型 Bismuth-Colette分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HCCA分型方法,可分为Ⅰ型(肿瘤未侵犯肝总管的汇合处)、Ⅱ型(侵犯左、右肝管的汇合处)、Ⅲa型(侵犯右肝管)、Ⅲb型(侵犯左肝管)及Ⅳ型(广泛侵犯左右双侧肝管)。

1.2.4 手术方式 根据术前影像学结果、肝功能状况、肿瘤侵犯范围、血管侵犯程度及患者意愿等综合评估后决定行何种肝切除方案,患者均常规切除肝外胆,并进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在此基础上,将小范围和大范围切除患者分别作为小范围组和大范围组,分别为25和68例。小范围肝切除包括Ⅰ、Ⅲb及Ⅴ段的保留功能性肝实质切除,大范围切除即联合规则性肝切除。

1.2.5 肿瘤的R0切除率 镜下切缘阴性被认为是R0切除。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R0切除率比较

病理结果表明44例(74.2%)患者达到R0切除标准,其中小范围组、大范围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32.0%(8/25)和52.9%(36/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4,P=0.073)。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有39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小范围组的发生率为36.0%(9/25),而大范围组的发生率为44.12%(30/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P=0.482)。

2.3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状况比较

小范围组患者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9.8%、17.2%和10.6%,大范围组患者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19.6%和9.2%,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3、0.798和0.820,P=0.353、0.216和0.235)。

2.4 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经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术前CA199>150 kU/L、肿瘤低分化、TNM分期为Ⅲ、Ⅳ期及镜下切缘阳性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附表。

附表 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参数

3 讨论

HCCA被认为是消化系统诊断和治疗最棘手的恶性肿瘤之一,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且发生部位特殊,最初被视为手术禁区,切除风险很大。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HCCA的切除成功率逐步提高,手术治疗的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但患者的总体预后仍较差[4-7]。

本研究的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7个月,术后1、3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8%、18.9%和9.8%。提示HCCA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多数患者在术后3年内死亡,不足10%的患者生存期>5年。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术前CA199水平、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为Ⅲ、Ⅳ期及镜下切缘是否阳性是影响术后生存状况的独立因素,与其它学者研究结果类似[8-9]。而手术方式(小范围肝切除和大范围肝切除)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约3/4患者行大范围肝切除,小范围切除仅占1/4,多数进行大范围肝切除地目的是获得R0切除,从而改善预后,R0切除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唯一一个可能让HCCA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方法[10-11]。本研究中大范围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小范围组比较无差异,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悖[12]。有学者同样认为HCCA的肿瘤位置较为特殊,手术方式的开展应结合肿瘤的发展阶段和生物学特性,合理制定治疗策略,盲目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不仅难以改善预后,反而可能增加手术风险[13]。

此外,本研究表明术前CA199水平>150 ku/L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外对CA199水平的截点及预测效能的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SAXENA等[14]以37 ku/ml为截点,发现其与HCCA的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均无关;朱倩等[15]则以150 ku/L为临界值,发现HCCA患者术前血CA199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均呈相关性,且术前血CA199水平≤150 ku/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显著高于>150 ku/L的22个月。

综上所述,HCCA患者联合肝切除术后的疗效并不理想,术前CA199>150 ku/L、肿瘤低分化、TNM分期为Ⅲ、Ⅳ期及镜下切缘阳性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肝切除范围与其无关,在保证阴性切缘的前提下可考虑进行小范围肝切除。

猜你喜欢

肝门切除率分型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肝门部胆管癌47例临床分析
肝门胆管癌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