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如何缓解社会焦虑
2018-12-21◎谈洁
◎谈 洁
一、教育焦虑,中国家长集体患上的“现代病”
“焦虑”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自我对外界的一种情绪反应。焦虑通常会表现为经常的、持续的、无具体对象或者明确内容的紧张担心,感觉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对付的不爽情绪。
“教育焦虑”就是指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的焦虑。“百度百科”对它的表现形式概括为: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边,生怕他浪费时间;常常忍不住一遍遍问孩子考了多少分;一听到孩子没考好就忍不住发脾气;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严厉,说话偏激,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亲切,连自己都觉得不自然;听说孩子要测验考试,自己便坐立不安,觉得压力比孩子还大,却要装得若无其事;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他等等。
当下的教育焦虑,不是一个两个的个体焦虑,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长的普遍焦虑,堪称社会的“现代病”。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6月发布的《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约87%的家长表示自己有过“焦虑”,其中20%左右的家长“中度焦虑”,7%左右的家长“严重焦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媒体有强大的社会心理引导功能,可以通过传播信息和意见报道,使受众发生心理反应,进而改变态度和行为。它可以通过描绘“社会面貌全景”、建立和谐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传输精神文明等引导产生正向心理效果,也可以通过片面报道误导受众形成社会偏见产生负向心理效果。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既可以缓解或化解“教育焦虑”,也可以制造或加剧“教育焦虑”。
二、利益裹挟,不少媒体为“教育焦虑”推波助澜
进入信息化时代,媒介变得更加多元、便捷,尤其微博、微信的出现,公众逐步从资讯的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建构者,而随着今日头条等采取推荐引擎模式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崛起,各种自媒体更是迎来了发展高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教育类信息的数量在所有信息中位居第二。在手机或电脑上,只要搜过一个有关教育方向的信息,再次打开手机或电脑时,各类教育信息就会源源不断,这个孩子暑假上了几个培训班、那个孩子怎么考出了高分,这个学霸的分享、那个老师的坦白等文章会铺天盖地,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
笔者长期对本地多个教育类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今年7月1日至7月20日这短短的20天内,其中一个公众号除了小升初、中招、高招等信息,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内容:“你是满分家长吗?南京幼升小家长素质测试,你能得多少分!”、“决定你孩子将来过得好不好,这个因素非常重要”等等,似乎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暑假不补课,开学徒伤悲”。
仔细研究这些号,还会发现,发布这些信息的微博微信不是培训机构,就是卖房的中介,或者是和培训机构有着千丝万缕利益关系的账号,“流量”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制造焦虑”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有着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等特点。
三、缓解教育焦虑,传统媒体的几点实践
“教育焦虑”影响了亲子关系、破坏了家庭和谐,更重要的是,容易让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违背教育规律、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并且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缓解“教育焦虑”,社会管理者改革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是根本,但在这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准确报道、及时的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消除信息不对称也是疏导情绪的现实之策。
1、要有责任意识,提供准确信息
社会责任,是媒体在报道中的一把尺子,是媒体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媒体生存发展之根本。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旦新闻失实,那么其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只有公正、客观、准确的信息发布平台,才有资格冠以“媒体”称呼,传统媒体如此,自媒体亦是如此。而做到公正、客观、准确,需要一个个“媒体人”用足够的责任心来支撑。媒体深度融合是大趋势,但无论媒体如何融合,责任都不会被弱化,反而应该得到加强。
北京东路小学是南京的名小学,2016年初,该小学将和相距不远的小营小学合并的消息风声四起,小营小学周围的学区房价大涨。两所小学是否真的要合并,正在不断看涨的房子究竟要不要买?南京日报每天都要接到类似的询问。记者经过了解,教育部门确实在做调研,将要合并一批小学,但是哪些小学合并尚未最终确定。虽然相关部门也透露了一些基本确定的合并校名单,但慎重起见,南京日报决定还是暂不报道该信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区房和市民的利益密切相关,权威部门政策敲定后的准确报道才能避免引起市民的恐慌,才能避免给市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直面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切
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自带流量,在瞬息万变的新闻面前,如果媒体报道不能迅速跟进、剖析不能深刻到位,丢掉第一时间的黄金表达,等于拱手让出了宣传舆论阵地,长此以往,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将大打折扣。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回避、重要新闻面前不缺位,也是媒体应有的态度。
每年的小升初是社会家长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大小小媒体最热衷传播的信息,这个学校开家长会了、那个学校开始悄悄接受报名了,各种类似的小道消息搅得家长是心烦意乱。2017年2月,南京日报用一个整版关注了“疯狂的小升初”,从家长给孩子疯狂报班、学校悄悄收资料、各校老师为抢生源卧底家长群等乱象入手,剖析了其背后优质教育不均衡、招生信息不透明、教育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市相关部门专门召开相关会议,对接下来的招生工作如何透明、监督进行部署,以权威的声音缓解了社会的焦虑情绪。
3、要有全局观念,引导社会用更广的视野来看教育
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既是公众心理的重构期,也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构期。谁能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心理,谁就能博得更高的公信力。社会对教育问题焦虑的背后,还来源于认知的片面和局限。作为媒体,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为公众建构教育认知的全景,纠偏他们的认知,引导他们从更广的视野来认识教育。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以分论高下,不管是普高还是职高、一本还是二本,在阶层分化上已经悄然拉开了差距。在这些关系到孩子前途命运的分数面前,家长们不可能淡定,但也必须清楚,“疯狂培训班”是有违教育本质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
2015年暑期,南京日报关注了南京小学生“全民上奥数”的现象,以《逃不脱的奥数魔咒》为题聚焦了奥数“高烧不退”、一位难求,学生学得纠心、老师教得痛心等现状。以期引导家长,奥数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不学奥数将来照样可以学好数学,家长应理性选择。
过快的社会节奏、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等等都是导致家长焦虑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有家长自身对教育的认知不足或认知错误。从根本上说,引导家长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教育,纠偏认知,让教育变得不再盲从,才能帮助家长们缓解焦虑状态。
4、要有阳光心态,多提建设性的意见
破解公众的教育焦虑,从某种意义上,严管招生环节、严控作业量、严禁校内补课、整顿校外补习机构、禁办奥赛等措施都是治标之策,只能缓解一时症状,根本上应是加大基础教育的资源投入,补短板、强软肋,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及早实现优质均衡,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
教育新闻除了需要感性经验的判断、理性深刻的分析,还需要一份教育的情怀。尽管揭露问题是媒体的重要职责,但是从长期的实践来看,教育批评相对容易,解决问题则比较难,而随着问题的充分暴露,接下来如何通过改革去改善教育的现状与质量则显得更为重要。媒体应该通过生动的报道,给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们以触动和启发,也给失望的人们带去一点教育可以变好的希望。
职业教育在国外一直吃香,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但是国内的学生和家长却不买账,学风差、学校管理混乱等负面消息不断。2015年7月下旬,南京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职业教育,尴尬中如何突围》,秉持“积极批判、重在建设”的态度,对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办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了《走进“春天里”,要迈三道坎》的实质性建议,获得了各方好评,对重塑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