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在新闻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8-12-21◎魏铼
◎魏 铼
一、无人机的兴起
“无人机”一词最早出现在军事新闻报道中。无人机,其实就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身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最早在军事上应用较为频繁,用于军事侦察和靶机。
2004年开始,普通的民用多旋翼航拍无人机开始在我国逐渐普及。最初,这些无人机大多是航空模型爱好者们自行组装的,飞行控制、云台等都相对简陋。2015年开始,以大疆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厂商的崛起,工业化生产的轻小型无人机以简单灵活的操控、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独特的视角,迅速成为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追捧的拍摄利器,同时,也被广泛运用到电力、农业、环保、快递运输、灾后应急救援等各个方面。
到2017年12月31日,中国AOPA共颁发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总数为24407个,共252家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经审定合格取得培训资质,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已达4.5万架。
2017年5月7日,经由中国记协批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无人机摄影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无人机航拍应用在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技术推广、规范发展层面,进入了崭新的领域。
二、无人机航拍的现状
2016年,新华社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队,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专职记者无人机航拍培训班。经过正规培训,首期35名摄影记者取得了无人机“机长”的资质。2017年,无人机培训覆盖了全体新华社摄影记者。近年来,包括湖北日报在内的众多国内媒体也采购了添置的无人机设备,摄影记者大量运用无人机航拍获得新闻摄影作品,无人机的“俯瞰视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后,很多国内外媒体都派出记者前往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爆炸现场浓烟滚滚,夹杂着刺鼻的气味,情况不明,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到达一线的媒体摄影记者采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对爆炸核心区进行拍摄,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此次采访中,无人机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记者从地面深入核心区带来的危险,同时,无人机传回的图像,不仅用于新闻报道,也为当时的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6年2月,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审结果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在此次摄影比赛中,以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的无人机航拍作品《天津爆炸》为代表,一大批无人机航拍摄影作品再一次登上世界新闻摄影的最高奖台。
陈杰拍摄的8.12天津爆炸事件现场航拍图
三、无人机拓展了新闻摄影的新视角
1、拍摄成本和便利性
航拍,曾经是一个高门槛、高成本的摄影领域。以前进行航拍,只能租用直升机、动力三角翼等载人飞行器来进行空中拍摄。载人航拍不仅成本高、协作复杂,对天气要求特别高,无法高空飞行,还无法确保飞行一次就拍摄成功。同时,审批手续漫长繁琐。
现在,消费级无人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一个人就可以轻松进行飞行、拍摄。以深圳大疆公司的精灵4 Pro+套装为例,整套设备加上数块备用电池的价格,与一台全画幅准专业单反相机机身相当,而单机重量不到1.5千克。
无人机航拍在相当的程度和领域打破了常规摄影的空间性制约,摄影记者可以在距离地面几百米的高度和几公里范围内进行拍摄,高度、角度、速度、距离等都能够在地面实时操控,而且转场很方便,基本没有什么制约。
当重大的自然灾害、车祸、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出于救援、安全的需要,进出现场的道路往往很快被封锁,记者很难顺利到达时间核心区域采访。此时小型无人机航拍不受地面场地条件限制,解决了这一问题,优势十分明显。2016年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多地的抗洪报道中,无人机发挥了更为广泛的作用。7月14日,湖北牛山湖破垸分洪,湖北日报记者用无人机拍摄了爆破作业的壮观场面。为了报道这一事件,当时有20余家媒体的无人机升空拍摄,爆破引发强大的冲击波和碎石还造成一些无人机失联。
2、换个角度看世界
如今无人机成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的标准配置。无人机已经不仅是一件新闻摄影工具、一个空中机器人,还是新视角、新风景的提供者,为新闻摄影获得更多维度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8年4月,第61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公布获奖作品,其中由美国摄影师George Steinmetz拍摄,描述中国人饮食生态的作品《让14亿人吃饱》获当代热点类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组图里最具冲击力的照片是一张航拍作品,从高空俯拍下江苏盱眙县成千上万人聚集在一起庆祝小龙虾节的热闹场景。
《让14亿人吃饱》 摄影:George Steinmetz
四、现阶段无人机航拍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黑飞”和制度建设
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小型无人机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非常突出。近年来,小型无人机坠落伤人的新闻屡见报端。更有甚者,成都、深圳机场和首都机场等地,多次出现改装无人机升空,干扰、威胁民航飞行安全的严重“黑飞”事件。
无人机的管控,应当是让一个行业从无序走向有序,健康发展的过程。合理管控不等于禁飞,而是让无人机既能飞得起来,又能飞得有规矩。2017年,民航局正式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从当年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5月18日,民航局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首日上线试运行。今后,包括轻小型无人机在内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在我国低空空域的使用将会越来越规范。
2、技术和安全
无人机航拍,核心技术首先是“航”,就是飞行所需的技能;其次是“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摄影技巧。“航”涉及飞行控制、航空气象、相关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知识。现在消费级的无人机操作门槛并不高,很多人连说明书都没看就去飞行了。但是,无人机航拍作为一项集合了飞行、摄影、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严肃学科,操作者在执行航拍任务前应该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培训。
2018年5月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墙南门广场,一千多架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摆出各种灯光图案,创下“数量最多无人机编队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正式演出当晚,无人机控制信号被干扰,造成图案出现失误变成“乱码”。无人机回收时,多架无人机失控坠落,非常危险。
现代城市环境中,各种电磁信号辐射复杂交错,很容易对无人机的卫星定位、图传信号产生干扰,一旦出现无人机失控漂移和图传黒视,没有严格培训的操作者很容易出现慌张和操作失误,轻则坠机,重则伤人砸物。此外,电池续航,低温季节、海拔因素等,都会对无人机的安全操控产生较大影响。
3、陷入“高、大、全”的泛航拍化
无人机是记者的翅膀,但不能代替记者的眼睛。航拍不是简单的高角度拍摄,选择适合的拍摄高度和对象很重要。很多人刚接触无人机航拍之初,容易陷入“卫星测绘”的怪圈,拍什么题材都一味追求高度的极限,仿佛只有在无人机升限的高度拍摄,把被摄景物拍的又大又全,才是真正的航拍。其实,无人机超出人眼视距范围,飞行过高过远,会大大增加失控的风险,影响安全性。 实际操作中适当降低飞行高度,放大拍摄的主体,有时反而会让画面具有冲击力,视觉效果更好。
4、拍摄题材单一
对于无人机航拍,我们也容易陷入与常规摄影一样的误区:人家拍什么,我也拍什么。同类的航拍照片多局限于城市风光、工程建设、田间地头。实际上,无人机航拍可以飞行数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拍摄的题材众多。 如何将城市与人文、风景相结合,让乡间与时代、民风相辉映,才是更为重要和值得思考的。
5、构图和光线
无人机航拍的构图、用光原则和普通相机一样,三分法、水平线、对角线等构图法则依旧适用。但无人机航拍对拍摄题材和构图是十分讲究的,利用好光线和阴影也是关键。
无人机仅仅是一台会飞的相机,它并不能决定你的作品好坏。同样一个场景,不同的航拍高度和角度,拍出来的片子也大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被拍摄物的造型特色,甚至光线方向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
我们一般可以先确定主题,进行预判构图,选择适当的前景和氛围烘托,配合时间点的光线和光比。和传统相机摄影一样,航拍的时间点、光线角度、色温、感光度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早晨和伴晚是摄影的黄金时间,8点-10点、15点-18点是主流的摄影时段。色温对画面的影响很大,同样的被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段、明暗度,出来的画面颜色是不同的。最后,确定好镜头焦段及拍摄角度,然后根据无人机设备选择适当的航线,安全升空拍摄。
2017年3月4日,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5万亩油菜花盛开。2016年夏天因洪涝灾害成为汪洋、村民连夜大转移的消泗乡,这个春天迎来油菜花开遍地香的盛景。 (魏铼 摄)
结 语
面对视频和图像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年代,传统新闻摄影的地位遭遇了新挑战。这无疑为改变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移动互联时代的无人机具有实时传播能力,与无人机相连的手机,随时可以将航拍的图片和实时视频传送到后方编辑部使用。无人机航拍的第一时间新闻照片,打破了传统新闻摄影的运作模式,让新闻摄影的采集和传播进入新的阶段。
实践证明,无人机航拍不仅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新平台,也为新闻机构拓展类似VR(虚拟实境)现场实景等新闻产品提供了可能。未来,无人机航拍将会在新闻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