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要“细水长流”
2018-12-20张亦辰
张亦辰
如今的我们,已经进入“速”时代,快餐、快递、光纤等層出不穷。但有些事,是快不起来的,比如说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用时光积淀出来的。
文人墨客有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我认为这句话用在人才培养上也同样适用,然而话虽这样说,但透过旁边窗户一看,越来越多的“天才作文速成班”“15天英语速记班”“7天电脑速成”等随处可见。但具体效果是什么呢?真的快速成功了吗?不,人才从来不是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年就能成功的。史铁生先生写过:“在那儿吱吱嘎嘎地折磨一把挺好的小提琴,长大一看见小提琴就发抖。”这算个什么速成呢?
记得今年夏天,一条社会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上海市一位月薪三万的女士居然还供不起儿子一个暑假的补习班。”为什么月薪三万还不够缴学费?为什么天价补习班会引起社会共鸣?只因“速成”二字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的家长们来说太过诱人。然而,成功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表面的假象总是经不起时间的敲打。只有脚踏实地悉心学习才有成才的可能。马克思苦读十余年,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朋友的鼎力相助,才写出了《资本论》。相比之下,所谓的“速成班”简直可笑。
人才,是用知识积累出来的。
南宋李伯玉说“人才贵乎善养,不贵速成”。所谓善养,就是以知识养育人才。在当今社会,这知识不必非要通过硬啃课本才能得到。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正是在读社会这本“大书”的过程中,他才了解的湘西的风土人情,在能写出《边城》。反观现在,有人居然提出“早快好省”的学习理念。这让我想起“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当然中国钢铁产量已经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但这绝不是靠的“大跃进”一步登天。同样的,人才的培养也绝不能靠“早快好省”的理念,否则工业的教训只能在教育上再来一次。
当然,有了知识,并不一定确保我们就是人才,“倘只读书,变成书橱”的教训时刻在提醒我们。但是,如果贪快而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那连四角的书橱也当不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生心备焉。”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非揠苗助长的过程。
积跬步才能至千里,积小流才能成大海,愿人才的培养“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