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当如农夫一样耕耘
2018-12-20梁志军
梁志军
摘要:不知从何时起,快餐式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开始逐步蔓延到教育者的身上,家长、学生追求分数,教师追求成绩,学校追求升学率,教育俨然走向了一条“工业化”的“生产”道路。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注重的应该是浇灌培育、个性与成长,而不是标准化、合格品和流水线。为此,本文对教育者如何像农夫一样耕耘展开探究。
关键词:教育;农夫;耕耘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新的教育,应在深知儿童身心发展之程序,而择种以适当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温室,需食则资之肥料。”学校就像是农田,学生就如同农田中的幼苗,而教育者就是在农田中辛勤耕作的农夫,他们培育的是生机勃勃的幼苗,呵护的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要时刻关注幼苗的生长环境。当幼苗营养不足时,要努力为之提供养分;当幼苗偏离了正确的生长轨迹时,要及时予以扶持;当幼苗遭遇严寒酷暑时要为他们遮阴避雨,从而使之能够享受到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并汲取到足够的营养。因此,教育者当如一名农夫,让学生自由从容地成长。
一、如农夫呵护幼苗一样关爱学生
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古往今来,农民对庄稼的感情是深厚的,播种、施肥、拔草、治虫……毕竟,没有春天辛勤的耕耘,何来秋天的硕果累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孩子们就是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的幼苗,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爱。
真诚对待所有的孩子,哪怕他真的很调皮,很不让人省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顾名思义,爱满天下的核心是爱,教育者要把这种爱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灵,通过爱去浇灌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学生时代比较贪玩,功课一度差强人意,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当语文老师嗤笑华罗庚的字写得像蟹爬过的一样,毫无才华可言。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反驳说,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进入金坛中学后,确切地说是遇到王维克之后,华罗庚便深深爱上了数学。相信这位伟人的诞生与老师的鼓励和教导是分不开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懂得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有时候,一个温暖的眼神和包含鼓励的点头就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教育者的肯定,让学生备受鼓舞。而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语言则更能够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传达出教育者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例如,在教育中教育者使用真诚而准确,适当而深情的语言进行鼓励,例如“真棒”、“做的很好”、“为你点赞”等鼓励性词汇,能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农作物的生长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农民也从来不会放弃自己的宝贝庄稼,总会想尽一切办法防灾减灾救灾。同样,在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我们不要做“范跑跑”,要尽力保护好我们的“幼苗”,保护好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张丽莉,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称为“中国最美老师”!在2012年5月8日的一次交通事故中,在生死一念的刹那间推开学生,自己卷入车底,致使双腿截肢。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 张老师时时刻刻在用心诠释“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二、让“幼苗”生长成最佳的样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法,用种植玉米的方法去种植水稻很有可能颗粒无收。对于教育来说,以工业化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只能是害了孩子。清华“朱令案”,复旦“投毒案”,留美博士杀害女友案。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反思,那些悲剧的制造者为何会出现学业优秀而人格扭曲这种分裂现象?显然,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孩子的个性被扼杀、兴趣被漠视,教育流水线培养出的只是应试教育的速成品,整齐划一但却特性全无。 我们的教育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孩子,而先进的教育则更愿意发掘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孩子。这种教育理念的巨大落差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之间的巨大差异。长此以久,巨大落差将不仅仅表现在教育领域,更是会造成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差距。
个性化发展既包括对学生进行信念、理想、兴趣、动力等多方面的教育,也包含对学生进行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心理指导。不同个性的人,在思考、观察、解决问题时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因此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够培养学生拥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够矫正、克服、预防学生出现不良、消极的思想,对于学生、学校、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个性化的发展是应对目前世界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通过个性化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能孕育出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富有开拓性的学生。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时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使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
三、教育过程应当如农业般循序渐进
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生长周期。揠苗助长只能是好心办坏事。教育者千万不可急功近利,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比如我校用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塑造孩子人格。孩子在国学教育课程中通过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多方面熏陶,“润物细无声”,就会渐渐的改变原来的坏习惯,况且,5~16岁是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利用这段黄金时期诵读经典,虽然也许孩子现在不理解,等年龄大一些时,他在生活工作中自然会“反刍”、消化,最终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对于国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扎实持久。要着眼于素质教育逐步推进,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扎实持久,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国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不急于求成,防止形式主义。知行合一,提高效果。要遵循教育规律,分阶段实施国学教育,特别注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养成教育,让孩子们不但能诵读经典,而且能践行经典,在培养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继续学习和阅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农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只会“鉄犁牛耕”换来的只能是低产量、低效率。优秀的“农夫”当如袁隆平院士,毕生研究农业科技,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为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样,教育的进步也需要“源头活水”不断涌入,这就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与时俱进,继续学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位与时俱进,时刻不忘“充电”的人。积极参加教育培训,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持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养料,在笔者看来,阅读就是最好的养料。阅读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最好途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但是,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的那点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但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阅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书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阅读者的内心引起震荡。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诗,会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折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感染……这些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教育者拥有像农夫一样的耐心,不停耕耘;擁有像农夫一样对幼苗不计回报的爱,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豁达与淡定。我们教育者要坚信,最好的教育能够经受岁月的考验,让我们做一个默默耕作的农夫吧,这是一种因为耕耘而相信收获的远见卓识。
参考文献:
[1]刘毛娟. 做一名勤于反思的教育者[J]. 学周刊, 2018(1):74-75.
[2]刘献君.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3]李雁冰. 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24):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