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8-12-20邓朝霞毛泽霞
邓朝霞 毛泽霞
摘要:物理学科作为高中教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对于全面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物理综合素养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教师要深刻理解物理学科对高中生未来全面发展的特殊意义,以新教学理念为指引,以提升学生物理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高中生较好掌握物理知识奠定有效的基础。本文将就物理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建议
新课改如同一阵温暖的春风,给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热情更加的高涨,教学效果也取得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这是令我们欣慰的事情,但我不会就此停止对高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的探索,而是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去进行物理教学实践,不断发现、改进和完善物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高中生物理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积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虽然不是一个新兴的话题,但是它对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教师狠抓备课,则其对物理课堂的驾驭能力就强、课堂的教授效果就好。因此,要想教好高中的物理課,首先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落实教学准备工作。
落实教学准备工作,对教材和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教材,物理教师要着重把握其编写理念、模块安排、章节组成,对于学情,可以通过和学生面谈、摸底测试等途径掌握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物理知识储备等,只有分析好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的设定才会更加的明确、有针对性。其次,物理教师要对具体章节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全覆盖,并重点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探寻突破这些内容的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在课堂听得懂、学得会。再次,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是备课最为关键的环节,目标的设定要结合教学的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偏低,如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章节时,其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①引导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②全面掌握重力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大小、方向;③有效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④培养学生推理判断能力等,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知道在课堂上该教什么。最后,物理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精挑细选,确保能将物理教学内容较好的展现出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要用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物理学科难度更高、知识结构更加的复杂和抽象,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在课堂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施教学,提升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章节时,可以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几个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如冰面上互推、手拉弹簧、磁铁互吸等,让极富渲染力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让他们对这节物理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需要一起解决的问题,如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是什么?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体存在哪些关系?③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异同?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等等,引导学生认真思索这些问题,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探究能力和探究热情,带动课堂学习氛围的优化。
三、要格外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中很多知识点的展开和讲解都是通过实验来引入的,实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全面提升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学方法策略,对实验的细节进行精心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在学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实验所包含的器材、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一一探讨和解决,如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变量法来开展研究的,像保持物体质量m不变,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对实验的细节进行精准的把握,才能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对物理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拓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对培养高中生的各项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物理教师要以新课改为契机,不断优化物理教学方法策略,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积极用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在课堂的活力,格外重视实验的教学,让物理课堂变得高质高效、活跃活泼,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并以此促进高中整体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高紫英.新形势下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2]于焕庆,徐鹏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