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四年级作文教学浅议
2018-12-20蒋瑾
蒋瑾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三四年级是学生从写话到作文过渡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对词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提升作文水平。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心得,简要探讨了三点小学中段的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中段;作文教学;教学心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三四年级是学生从写话到作文过渡的关键时期。虽然作文是以写话为基础,但其对学生的综合语文要求高了好几个层次,很多学生由于难以适应这个过渡,在小学中段的语文学习中作文就成了其最大弱项。当然,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关键是在于教师的教法是否得当,策略是否有效。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心得,针对小学中段的作文教学谈几点策略性意见,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一、善于创设趣味化练笔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小学作文教学还是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甚至怕写、厌写作文都是普遍现象。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作文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是很高的,同时,相信每一个认真写过文章的人都深有体会,写作是一件是十分耗费脑力和心思的事,对于自控力和专注力相对尚弱的小学生而言,写作就更成了一份苦差事。三四年級的学生正处于从写话到正式作文的过渡时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的背后就是兴趣的逐渐缺失。因而笔者认为,在小学中段的作文训练中,首要的一步即为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这一方面,在作文课上结合写作主题合理创设趣味化情境是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某次主题为“一次难忘的旅游”的练笔课上,笔者即是创设了 “你说我来写”的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体如下:让学生按照学号每两人结成一组(不宜同桌或前后桌结组,因相互之间太熟悉,达不到效果),一人口语化叙述自己最难忘的一次旅游经历,包括见闻、感受等,另一人根据口述现场写作,最后再整理成文。这样的游戏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利于激发积极活跃的写作氛围,而且学生在进行现场写作时必须全神贯注组织语言,对于其写作思维、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实践证明,学生们在这次练笔中普遍表现活跃,作文成品上交后,也明显比常规练笔课上所写的更生动、更形象,总体而言取得了较好地作文训练效果。
二、注重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仿写中提高写作水平
仿写是写作练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生普遍模仿能力较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仿写可以为其提供明确的指引,对他们而言是一条提升作文水平的“捷径”。模仿绝非意味着照搬,而是注意思考、总结、提炼和借鉴,吸收课文中的优点,为己所用。对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对课文的仿写中寻求创新,取得进步。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式和文章结构,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仿写的对象。
例如,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中》一文中,“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句话,清澈见底是对小河特点的描写,紧跟着连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小河的美妙。这个句子就十分经典,可以作为仿写的对象。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在讲清句式的特点和妙处之后,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仿写,对其遣词造句、运用修辞等方面的能力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再看一个仿写课文谋篇布局的例子,《东方之珠》一文中,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总分”结构,条理清晰,自然流畅,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体会这样的结构特点,并加以合理阐述,尔后让学生采取总分结构,围绕“一到休息时间,操场上就沸腾了”写一段话。这样的仿写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习作水平的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三、加强“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关键,即拓展阅读量,积累丰富的素材。道理是很简单的,写作文最忌肚里没东西,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素材的积累正是写作的核心基础。因而,为从根本山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应注重“以读促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论是字词、句子、段落、还是抽象的道理或是具体的事件,都是可以从阅读中加以吸取的,学生肚里有了东西,也就具备了写出好作文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心得,简要探讨了三点小学中段的作文教学的策略性意见,即善于创设趣味化练笔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注重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仿写中提高写作水平、加强“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不难看出,本文所采取的是宏观和整体性的视角,具体的写作技巧方面则没有过深涉及。事实上,小学中段的作文教学策略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话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并善于总结,从这个意义讲,本文仅为抛砖引玉,尚盼有识者指教。
参考文献
[1]张雪莲. 浅议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5):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