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之我见
2018-12-20周明玲
摘要: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 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所引起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老百姓的福祉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环境为核心,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质量工作为主,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一、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压实靠牢工作责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老百姓的福祉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县政府高度重视,压实责任强力推进。一是健全完善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各镇各相关部门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全面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定期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县政府坚持每年召开全县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创建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工作,进一步明确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推进措施,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效解决了生态创建及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工作考评机制。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落实工作职责,每年与各镇和相关部门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夯实目标任务,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统筹推动工作落实。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了农村环保的主要工作和考核指标。
1.生活面源治理。一是抓创建全面推进。扎实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镇、村的创建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截止2017年,全县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13个,市级生态镇21个,县级生态镇21个;省级生态村8个,市级生态村62个,县级生态村180个;省级绿色文明单位6个(4个已公示),市级绿色文明单位9个,县级绿色文明单位51个。二是抓治理示范带动。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探索“户分类收集、村处理”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住建局牵头建成城关、吕河、蜀河、甘溪4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小河、神河、仙河、双河4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在建设,预计今年底可建成投运。水利部门牵头建成县城(包括白柳)、关口、蜀河、小河、吕河等5镇污水处理工程,棕溪、铜钱关镇污水处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按照“十三五”规划和环保部门的要求,在2020年以前要完成剩余集镇和重点社区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任务。环保局牵头建成了蜀河镇渡口村、兰滩社区,构元镇构元社区、开花村(3处)、羊山村,城关镇刘店社区、吕河镇桂花社区、神河镇台子村等8村10处村级污水处理站,总投资980余万元,总处理规模达到1100吨/天,经调试运行监测,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準》一级A类标准。2015—2017年,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配套了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项目实施地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
2.农业面源治理。一是抓建设强基础。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行种植、养殖、沼气三结合,改圈、改厕、改厨三配套,以沼代燃、以沼带畜、以畜促沼,“畜-沼-园”循环发展模式。截止2016年,全县累计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2.4万口,新发展循环农业示范户4000户。引导“畜沼园”循环农业模式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全县规划现代农业园区45个,其中循环农业园区26个,甘溪仕翔、吕河丰裕园区建设了大型沼气工程,双河隆科、蜀河润农、石门长青缘等园区修建了沼气池、配置了沼液车,通过与周边规模养殖场互利合作,实现了区域内污染物零排放。二是抓推广优生态。全面推广测土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引导农民积极回收废旧农膜、肥料包装和农药瓶罐等农业生产垃圾。加强农药许可管理,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开展农药废旧包装袋回收试点,共建立了8个农药废旧物资回收点和地膜回收企业1家,平均每年回收废弃包装物1.5吨左右。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实行“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指导”一条龙服务,尽量减少土壤残留。大力推广无公害、有机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带动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我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县农林科技局与县烟草局合作,根据烟田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进一步优化烤烟用肥配方,从肥料源头减小和降低土壤污染。2017年全县平均亩施专用肥59㎏,较上年降低10公斤以上。同时加大有机肥投入使用,引导烟农积极施用农家肥、豆饼肥、绿肥翻压、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提高烟田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养分。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全县共建立病害预测预报监测点19个,定期测报病虫害发生情况,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危害。加快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化学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环境污染。2017年共推广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面积5.59万亩,防治蚜虫效果达到70%以上,防治蚜虫化学农药用量减少60%以上。以烟农与烟农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推进烟田废弃地膜回收利用。2017年共有2918户烟农从5.59万亩烟田中捡拾地膜195.82吨。
(三)完善环保设施建设。2015年以来,先后投资6500余万元对突出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先后整治入河排污口184个、新建化粪池2457个、改建厕所4215个、新建污水沉淀池817个、建污水管网64500米、整治宾馆饭店污水沉淀池267个、新修污水沉淀池63个、新建垃圾池82个、景区景点配置果皮箱852个、整治清理临时垃圾堆放点186个、新建垃圾填埋场35个、新建垃圾池388个、配垃圾清运车辆95台、购买户用垃圾桶15884个、购买配发清扫手推车687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四)强化面源污染监管。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指导和监管,完善各类标示牌、界桩及警示标志,坚决依法关停或搬迁饮用水源区内的污染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对县城饮用水源地(张坪)、构元饮用水源地(开花)、神河饮用水源地(湾寺)采取围网保护,共围网5100米,完善标示牌12块,栽界桩105个。二是2016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480余人次,检查企业1160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53件,发出《责令限期改正环境违法行为决定书》153份,作出立案行政处罚32件,处罚金额56.735万元(其中:按日计罚1件,处罚金额2万元),实施查封扣押23件,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22件,移送公安机关1件;及时受理办结环境信访投诉281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县域140个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全面进行清理整治。已关停“未验先投”畜禽养殖场5家,升级改造生猪定点屠宰场废水处理设施1个;关停“未批先建”畜禽养殖项目40家(停产19家、待补偿关闭21家);关停重点督办畜禽养殖项目2个(城关镇兴农种鸡场和关口镇胜爱养殖场);关停限养区畜禽养殖场10家(停产1家、待补偿关闭9家);完善环保备案手续8家。关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7家(停产3家、待补偿关闭14家),完善环保备案手续28家。三是加强秸秆禁烧工作力度。县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紧急通知》,各镇发放《秸秆禁烧告知书》2420 份,与农户签订秸秆禁烧承诺书 1200 余份,制作宣传标语 25 幅,现场检查违法焚烧情况及时反馈整改 120 次。
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重视程度亟待增强。少数镇和部门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污染控制等方面重视不够。对群众宣传教育引导不够经常深入,环境意识淡薄,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帐较大。长期以来,“重城镇、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的环保城乡差距十分突出,农村环保欠账过多。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连年剧增,不少镇村出现了“垃圾围村”和“污水横流”之势,已成为农村环境现状中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完善。全县普遍存在人员少、配备弱的状况,县镇两级还没有专门的农村环保日常管理机构,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经费短缺,制约了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业务和职责交叉重叠,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特别是村镇环保工作力量薄弱,人员力量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需要。
(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投入不足长效管理难度大。尽管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争取上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但因农村点多面广,具体到村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整治的需要。另外县本级财力有限,环保项目配套资金不足,建成后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资金短缺。
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挑战和机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健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监管和投入机制。一是强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环境保护责任规定》落实,强化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二是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投入,落实好每年财政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中10%用于农村环保和生态创建工作的政策,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生态建设,逐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农村生态建设投入新机制。三是整合住建、环保、水利、农林科技等部门环境保护项目专项资金,把各行业的环保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改变环保项目零散建设的现状,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加大生活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一是加大治污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示范带动、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村垃圾“户分类收集、村处理”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清运率,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战略部署,对农村环境治理进行系统规划,按照一条流域、一个区域,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尽快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排问题。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三是大力开展生態创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镇村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县90%村达到县级生态村,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三)扎实推进农业转型发展。一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广,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实行“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指导”一条龙服务,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认证,带动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药许可管理,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开展农药废旧包装袋和农用地膜回收处理,减少农业生产有害物质残留。二是大力推进循环发展。对全县现有畜禽养殖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按照“圈—厕—沼”、“畜—沼—园”等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全面进行规范整顿,推行健康生态科学养殖,实行废物资源再利用,引导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农村新能源推广应用。把太阳能、节柴灶的推广作为农村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确保山林资源切实得到保护。
(四)严格环保审批监管。一是健全项目建设联审协调机制。牢固树立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意识,充分发挥环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调控作用。二是严格杜绝小、乱、散企业。严格准入门槛,对畜禽养殖企业,要按照《旬阳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要求,控制发展畜禽养殖业。三是坚持从严监管。按照 “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县域环境污染问题全面进行清理整治,对“未验先投”、“未批先建”的项目进行整治关闭,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农村面源污染工作取得实效。
(五)全面提升面源污染防治意识。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扎实开展生态文化“六进”活动,通过12369环保投诉专线、电视台、网站、环保宣传橱窗等方式,强有力的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革除陋俗,树立文明新风,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
周明玲(1968— ),女,籍贯陕西旬阳,中共旬阳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