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措施
2018-12-20郭伟
郭伟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发展,教师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下逐渐将教学视角转向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参与,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形成,从而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探究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为广大教师提供具有价值性的教学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应用教具,引导学生在实际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教师应结合数学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形象的组织结构,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数学知识,在学生明确数学知识脉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一、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大环境的指挥下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开展有效的体验式教学课堂。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对数学魅力的感受,笔者依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选择教具。首先,笔者提问学生生活中“可以看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事物”。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学生提出方形板凳、讲台、粉笔盒、长方体大楼等;其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如正方体花盆、方形游泳池等。学生逐渐深入交流,随即,笔者设计情境“学校准备建筑一个长为5米、宽为4米、高为3米的长方体喷泉水池,需要挖走多少土”。结合教学情境,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形纸箱,并提问学生“纸箱中可以盛放多少沙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可以利用相应数据求出长方体不同面的面积,但在求盛放沙土多少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议“实际称量”,但部分函数图像法在高中物理中的提出体积单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之后,学生认为求“纸箱盛放沙土的质量,也就是求纸箱的体积”,从而对长方体体积进行学习。笔者借助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设计情境,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现体积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的衔接
在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产生全新的数学思想。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一课教学中,笔者按照每五名学生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在圆柱的表面积求解中,笔者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学生首先自制学具,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圆柱是由一个矩形和两个完全相等的圆构成。在笔者提问学生“圆柱的表面积求解方法”中,学生认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矩形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这时,一名學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提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圆的面积等于 ”。通过知识之间的衔接,学生有效说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笔者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几何知识深化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合理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在知识衔接的体验中掌握圆锥表面积求解方法,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率。
三、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体验数学的形成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分数的性质和意义是分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内容,笔者鼓励学生自主学本节课内容,并且在学习好后给全班学生“讲”。在自主研究分数性质的过程中,班上一名学生引起笔者的注意,随即,在班级讲课中,笔者请该生“讲课”。在实际讲解中,该生组织学生效仿其行为,准备一张白纸,在第一次对折后,将其中一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第二次折叠后,提问学生两次折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类推。在实际折纸活动中,班上学生得出 “从而明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笔者在表扬全班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着重赞扬该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鼓励全班学生积极探究,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形成。
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并以此为突破点,从而制定出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策略,促使小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化数学知识学习,提高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凌霞.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146.
[2]谢祎.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