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高效教学方法
2018-12-20廖芳
廖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科教师都在寻找和制定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基础知识能力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为了促使其今后更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要能够着眼于其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要想使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要了解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从各个方面对学生们进行综合培养,使学生们能够有效激发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语文高效教学策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关系着一年级学生知识的增长与认识能力的发展。在识字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們能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来。为了使得课堂活动更具主题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备课时间,并在备课期间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设置出明确的目标能够使学生们的识字学习过程更具方向感,只有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学生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识字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共同关注三维目标的教学效果,其中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要在引导一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的要求。例如在学习到《日月水火》一课时,教师要在课前明确制定出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认读“日、月、水、火”4个生字,正确地书写“火”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图猜字,自读、互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认识并读准4个生字的字音;通过示范、在田字格中练习,正确书写相关生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二、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状态,教师习惯将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传输给学生们,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忽略了学生们才是课堂的主体,致使学生们越来越依赖教师,不愿再主动地进行问题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随之降低,对此,教师要能够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们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切实发挥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学习经验不足,但是教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其充分发挥课堂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到《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初读文章内容,并把其中把握不准确的字词标注出来,并让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对一对认一认,基本解决文中基础知识问题。再深入探究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们出示相关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比如: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文章中“遥远”是什么意思?多远算是“遥远”?作者为什么想去北京呢?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合作交流,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有效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吸收和掌握他人的学习思考方式,进而更加深刻准确地对文章进行理解。
三、有效设计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是促使学生们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巩固提升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们的作业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达到创新教学的目标。为了顺应学生作业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首先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性,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传统语文作业的设计多以“写”为主,主要是围绕课后的生字词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抄写和背诵,这样的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很难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方案要求,以发展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设计多样化作业形式,比如在学习到《猜字谜》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课后通过上网搜索的方式,搜集整理更多的字谜,在这个过程中来提升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要注重学生们作业设计时的层次性要求,要着眼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其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对于字词识记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针对课后生字词和文中的相关知识让其进行背诵记忆,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对教材内容进行复述概括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或是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地表达。
总而言之,在指导小学生们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俊山. 突出特色 科学设计 培养能力--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性思考[J]. 课外语文, 2015(6):89-89.
[2] 肖天仙.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研究以及有效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s2):42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