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咸镜南、北道地名景观空间分析比较研究

2018-12-20金石柱孟庆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朝鲜人文密度

张 芮,金石柱,孟庆玲

(1.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吉林延吉 133002;2.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延吉 133002)

地名可以说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通过地名直观的反映出来,同时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决定了地区的命名,二者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地名的产生是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同时也被称为“活化石”。因此,地名的研究可以恢复一些地区在某一时期的面貌,帮助人们了解当地的自然和人文风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名研究在欧美国家出现并逐步发展。美国于1890年成立了地名委员会。20世纪40年代,斯德瓦特出版了《美国地名命名的历史诠释》[1]。到20世纪50年代,艾伯特·休米·史密斯出版的著作《英格兰地名成分》[2],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的地名学中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地名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斯蒂文对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纳瓦霍锡安峡谷和青利大峡谷地区的地名与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之间的关系进了长时间的系统研究[3]。卡尔曾经研究不同时期的社区内地名元素的改变情况[4]。

我国的地名学研究在建国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建国以后成立了中国地名研究所,主要研究地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并建立了我国的地名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名研究也由原来单一的文献分析逐步转向了依托于ArcGIS的强大功能和一些数学模型而形成的更加多元化和科学化的研究方向。文朋陵和许建国应用数理统计的聚类分析和洛伦兹曲线进行地名的区域划分和分析,从而使地名的研究更加系统和科学[5]。王彬和岳辉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GIS技术对广东省的地名景观进行研究,分析了广东地名景观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名变化的敏感区域[6]。李建华、米文宝等利用GIS技术,建立专题地图,使宁夏中卫县域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可视化[7]。利用文化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传统理论,使用数理统计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对地名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已成为现代地名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本文对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咸镜北道和咸镜南道的地名进行比较研究,以ArcGIS为平台,将咸镜南道和北道的地名进行分析,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叙述咸镜北道和咸镜南道的地名所体现出的空间关系,进一步从地名属性和空间分布的角度对两道进行分析,寻找和挖掘咸镜北道和咸镜南道地名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和空间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此来重现日本统治时期两道的自然和人文风貌。

1 研究区概况

根据20世纪初朝鲜的行政区划,本文选取咸镜北道(今咸镜北道和罗先市)和咸镜南道(今咸镜南道和两江道)为研究区。咸镜南道位于北朝鲜的东北地区,东部紧邻日本海,西与中国的吉林省接壤,南接平安南道和江原道,北邻咸镜北道,境内有白头山,是朝鲜的第一高山,被朝鲜人民尊称为圣山。咸镜北道位于朝鲜的最北端,东部紧邻日本海,北部的边界是图们江,与中国、俄罗斯隔江相望。中部有咸镜山脉,地势分别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倾斜。两道都属于温带气候,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年平均气温8~10℃。1896年,高宗皇帝把朝鲜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划分,将咸镜道分为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对地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采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得出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的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的地名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文中涉及的地名共4188个,地名点的行政分布详见表1(朝鲜行政区划与中国不同,道相当于中国的省,市和郡与中国的县或者市平级,郡下面所属的邑和面相当于中国的乡镇,邑、面下面的里和洞相当于中国农村的行政村和城市的街道)。

表1 咸镜南北两道行政地名分布

3 地名分类

地名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地名的分类。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8]。本文以朝鲜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的至里级别(相当于我国的行政村)的行政地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名研究中现有的分类体系,制定出符合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的地名分类体系。将选取的4188个行政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9]。自然地名下面又包含山地地名、水系地名等7个地名类型。人文地名下面包括经济地名、交通地名等7个地名类型。表2是咸镜南北两道的地名分类及高频用字。

表2 咸镜南北两道地名用字分类

4 咸镜南北两道地名类型分布分析

通过对咸镜北道和咸镜南道的地名类型信息的统计(表3),咸镜北道的地名共1149个,其中自然地名770个,约占总数的67.01%。人文地名379个,约占地名总数的32.99%。自然景观中山系地名最多,约占20.45%,方位地名次之,约为14.80%。平原地名和海岸地名所占比重较少。与自然地名相比,人文地名较少,约为自然地名的一半,其中交通地名111个,在人文地名中所占比重最高。

表3 咸镜北道地名的类型分布

表4是咸镜南道的地名类型分布,咸镜南道的地名总量为3039个,其中,自然地名2198个,人文地名841个。在自然地名中山系地名,水系地名和方位地名所占比重较高,分别为24.09%、13.03%和24.28%。人文地名中以意愿地名为最多,有419个,约占13.79%。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地名存在。例如,濂郊里、麻土里等地名,虽然属于自然地名,但是不属于山系、水系地名等6类之中,把它们归类为其他地名。人文地名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良家洞、胞胎里等地名。

表4 咸镜南道地名的类型分布

总体来看,咸镜南道的地名总数远远大于咸镜北道。在自然地名中,两道的地名类型具有一致性,都是山系地名最多,这是因为咸镜南北两道均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境内多高山。源于头流山的咸镜山脉贯穿整个咸镜北道,地势分别向西北和东南两侧倾斜,七宝山也位于咸镜北道境内。咸镜南道境内更是高山密集,岛内有著名的白头山脉,赴战岭、狼林山也纵贯咸镜北道的西部和北部。自然地理实体众多,对自然地名的形成具有坚实的基础。水系地名也占很大的比重,因为两道内的河网也比较密集,例如长津江、成川江、南大川、渔郎川等水系。另一方面,百年前朝鲜尚不发达的生产力致使人类对自然多感知、少改造,这样的自然观无疑在朝鲜行政地名专名部分的命名上也有所体现。

人文地名中,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之间有较大差别,咸镜北道的人文地名普遍较少,而咸镜南道的意愿地名所占比重最大,有419个。地名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媒介,人民将美好的愿望寄予在地名上,由于朝鲜历史上政权的不断更替,战乱不断,人民更加向往美好、安定的生活。在对咸镜南道意愿地名的字数统计中发现新字的使用频率最高,占意愿地名的38%,也能表达出当时朝鲜人民想要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开始新生活的美好心愿。

5 咸镜南、北两道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5.1 地名分布总体特征

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的地名分布相差很大,其中咸镜南道的地名点密度远远大于咸镜北道的地名点密度。最为稠密的三个点密度分布中心都位于咸镜南道的东南部地区,密度为9.70~16.97个·km-2。咸镜南道西部的惠山附近的地名点密度也相对较密集。在咸镜北道,地名点集中在以清津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北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名点密度也相对集中。地名密度在咸镜南道较为集中,因为南道东南部地区的咸兴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而且地下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该地区社会的构建,人类聚落乃至地名的形成。

图1 咸镜南、北道地名密度分布

5.2 咸镜南、北道的自然地名分布特征

如图2a所示,水系地名的密度分布比较明显,咸镜北道的水系地名主要分布在咸镜北道北部和东南部,咸镜北道境内有图们江流经北部地区,最终注入日本海。东南部地区有渔郎川等河流。咸镜南道的水系地名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有北大川、城川江等河流,由此可见水系与河流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方位地名的密度分布也较广(图2b),咸镜南北两道的地势高低起伏明显,可以通过辨别各地理实体之间的关系来命名,如咸镜南道的上水里和下水里就是以上、下来命名的。图2c中海岸地名在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都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内陆地区也有少数海岸地名的分布,笔者推测可能由于深居内陆高山地区的人们对大海的渴望,取了与海相关的地名,以表达对大海的向往。图2d中,平原地名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西部的盖马高原上。因为东部有咸兴平原和沿海地区的地势平坦地区,而西部的盖马高原虽然海拔较高,但地势平坦也较适合人类居住。咸镜北道的山地地名主要呈长条状分布(图2e)。咸镜北道境内的咸镜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地地名多沿山脉的周围分布。咸镜南道的山地地名点分布也较为广泛,咸镜南道境内的高山众多,从北向南依次为白头山脉、赴战岭山脉、狼林山脉、北大峰山脉等,其中密度最为集中的地区位于咸镜南道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因为东南部赴战岭山脉和北大山脉的边缘是咸兴平原,西北部白头山脉和狼林山脉中间是盖马高原,这两处地形平坦、适宜人类居住,因此地名的分布比较密集。数字地名能高度概括,并且形象直接地表明所在地的地形地貌、规模等特征。从图2f中可以看出数字地名在两道之中密度分布都较为分散。有的地名表示的是两个地方的距离,而有的表示的是一种排列顺序。例如咸镜南道的三西面、三防里。总体来说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的自然地理实体较多,其地名命名更倾向于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实体分布极为吻合[10]。

图2 自然地名密度分布

5.3 咸镜南、北道人文地名密度分布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改造的结果,能够直观反映人类的活动。人口相对集中,军事、政治、商业、社会等各种人类活动均会密集发生,这些活动也会对当地地名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从图3a中可以看出,文化地名分布密度较小且较为分散,文化地名多的地区,文化氛围也相对浓厚。交通地名呈条状分布(图3b),主要分布在两道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从古至今都是朝鲜的一条交通要道,例如在渤海国时期,这一区域是渤海国通往新罗的一条主要通道,所以有关交通的地名可能延续下来。在西部地区,交通地名主要集中在惠山市周围,惠山是朝鲜的较大城市,交通便利。位于咸镜南道的咸兴是岛内高原与滨海地区的交通要冲,位于咸镜南道的兴南与新浦是道内的港口城市。经济地名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周围,例如咸兴、惠山、清津等地,商业较为发达,经济繁荣(图3c)。军事地名密度分布较少,呈点状分布(图3d),这些地区都是当时著名的军事要塞或曾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西部地区设置的军事设施主要是为了防御中国。例如朝鲜王朝世宗大王在朝鲜北部的图们江地区设置了6镇以加强北部边防,这6镇分别为庆源、会宁、稳城、富宁、钟城和庆兴。东部沿海地区的地名由来主要是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设置的一些军事设施。从图3e中可以看出,姓氏地名在两道的分布比较分散,没有任何规律性。朝鲜人民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习惯于聚族而居,居住在同一地区的有血缘关系的人会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这种情况下,以里或洞这一行政级别最多。例如咸镜南道的金皮里或咸镜北道的金松洞或金月洞等。从图3f中可以看出,人文地名中的意愿地名密度分布较为集中。最大密度为2.69~4.74个·km-2,多集中于咸镜南道的东南部、西北部和咸镜北道的东北部,说明这三个地区人口较多,人民非常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并反映在了地名的取名上。

图3 人文地名密度分布

6 结论

咸镜南道的地名总数远远大于咸镜北道。在自然地名中,两道的地名类型具有一致性,都是山系地名最多,原因是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境内多高山,自然地理实体众多,对自然地名的形成具有坚实的基础。水系地名也占很大的比重,因为两道内的河网也比较密集,另一方面,百年前朝鲜尚不发达的生产力致使人类对自然多感知,少改造,这样的自然观无疑在朝鲜行政地名专名部分的命名上也有所体现。人文地名中,咸镜南道和咸镜北道之间有较大差别,咸镜北道的人文地名普遍较少,而咸镜南道人文地名相对较多,其中意愿地名所占比重较大。并且两道的地名密度分布也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咸镜南道的地名点密度远远大于咸镜北道的地名点密度。最为稠密的三个点密度分布中心都位于咸镜南道的东南部地区。在咸镜北道较密集的地名点集中在以清津为中心的东部的沿海地区和北部的中朝边界地区。

猜你喜欢

朝鲜人文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