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对高位肛瘘患者肛门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2018-12-20王伟涛

实用医药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橡皮筋肛管瘘管

王伟涛

[作者单位]462300河南漯河,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王伟涛)

肛瘘是常见的肛肠科疾病,多是肛周脓肿溃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遗病变,属炎症的慢性化阶段[1]。高位肛瘘是指瘘管及其相关支管位于肛提肌与肛管直肠环上方,是肛瘘较严重类型,因肛周局部特殊的解剖生理环境,高位肛瘘发生后,极易引起肛周肿痛、反复感染或瘢痕化,较难处理[2,3]。手术是治愈高位肛瘘的根本方法,该研究对2016年5月—2018年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采用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并与切开挂线术相比较,进一步探讨其具体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94例高危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指诊、肛门镜等检查确诊;(2)患者神情良好;(3)药物耐受;(4)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1)为其他肛肠疾病或低位肛瘘,或恶性肿瘤者;(2)合并脏腑、器官、系统等功能障碍及精神异常者;(3)术前存在肛门形态异常者;(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5)拒绝参与研究者。对照组中男30例,女17例;单纯肛瘘32例,复杂性肛瘘15例;年龄 19~60 岁,平均(38.75±6.92)岁;病程 2~17 个月,平均(10.22±3.25)个月;瘘管长度 3.5~8.6 cm,平均(6.15±2.23)cm。 观察组中男 32例,女 15例;单纯肛瘘30例,复杂性肛瘘17例;年龄20~60岁,平均(39.11±6.85)岁;病程 3~16 个月,平均(10.30±3.21)个月;瘘管长度 3.8~8.5 cm,平均(6.17±2.20)cm。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行切开挂线术治疗:术前做好肠道准备,针对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行折刀位,常规亚甲蓝染色,将患者内口、肛瘘的位置探明,再将瘘管、相关炎症坏死组织剔除;于外口将探针置入,并在其引导下做放射状切口,局部切开后将探针引至瘘管高点,再于其对应直肠位置处做内口并探出;操作完成后将橡皮筋挂线引入并扎紧,将肛瘘、肛管直肠环切开,最后修剪创面,保持引流通畅;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进行创面填塞,加压包扎;术后手术创面分泌物明显减少,新生肉芽将创面填塞,且抽拉橡皮筋困难时拔除挂线,且于术后应用常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预防治疗,2次/d换药,术后2 d应用中药汤进行坐浴治疗,直至创口愈合。(2)观察组行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与对照组进行相同的肠道准备、消毒、置入探针、染色等操作,明确内口位置后将探针穿出,促使主瘘管与内外口贯通,将瘘管壁病变组织搔刮干净,之后根据患者瘘管形态置入引流管,若患者瘘管管腔位置较深,就从瘘管腔顶部将引流管置入,在肛旁固定,若患者支管多则采用橡皮筋进行对口引流;于内口向外做切口,将内口处坏死组织、硬结切除,若内口边缘渗血,则对内口周围黏膜进行结扎;将探针向上探至瘘道顶部,于直肠壁处行人工内口,挂双股橡皮筋,从内口穿入肠腔后牵出肛管,在橡皮筋断端处进行结扎,促使橡皮筋呈现松弛状态,之后无菌加压包扎。术后处理与对照组相同。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2)肛门功能:应用肛门功能Wexner评分系统,从患者生活方式、卫生垫使用情况及固体、气体、液体失禁情况等方面进行判定,每项计0~4分,最高总分20分,评分为0分表示肛门功能正常,20分表示完全失禁。(3)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

2.2 两组肛门功能比较 两组术前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及术毕2个月肛门功能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肛门功能不同时间点Wexner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肛门功能不同时间点Wexner评分对比,分)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肛管锁眼畸形、漏气漏液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高位肛瘘是治疗难度极高的肛肠疾病,深部括约肌脓肿溃破是导致高位肛瘘的主要原因,手术可有效消除瘘管,并促使引流通畅,解除病痛。但若手术选择或操作不当,则会导致肛直环损伤,从而引起多种手术并发症,若不能有效处理则造成不可逆的肛门功能障碍,增加患者心理、身体及经济负担[5]。

常规切开高位肛瘘挂线疗法是进行高位肛瘘的常用术式,可通过挂线的慢性勒割作用,在术后紧线时以线代刀局部压迫组织,促使其缺血性坏死、分离,促使组织纤维环修复与括约肌分离同时进行;同时,橡皮筋的异物刺激作用可有效引起组织纤维化,促使周围组织与括约肌断端粘连固定;此外,橡皮筋还有良好的引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创口感染。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挂线的勒割作用会增加对肛管直肠环、肛门括约肌造成的损伤,影响肛门功能,导致肛门漏气漏液、畸形等多种并发症,需根据患者情况谨慎选择[6,7]。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创口愈合时间、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高位肛瘘患者中采用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更利于肛门功能的恢复。与切开挂线法相比,虚挂线不仅可起到刺激、引流作用,还可避免橡皮筋的勒割作用,能尽可能地对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进行保护,减少手术操作导致的机械性损伤,降低术后肛门畸形、瘢痕等形成概率;此外,术后不进行紧线,可减少术后紧线对肛管直肠环造成的再次损伤及患者疼痛,降低肛管直肠环瘢痕化形成,从而减轻手术对肛门功能的损伤,利于术后肛门功能恢复,降低肛门畸形、漏气漏液等并发症发生率[8,9]。 吴飞平等[10]在高位肛瘘患者中应用虚挂线疗法,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创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肛门功能好于常规治疗组,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在高位肛瘘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位肛瘘患者中采用虚挂线联合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手术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更利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橡皮筋肛管瘘管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生活中的小魔术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橡皮筋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橡皮筋小妙用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肛瘘手术发现肛管非典型黑色素痣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