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情绪管理的相关研究

2018-12-20聂朋朋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总分医学生

张 超,耿 岳,聂朋朋

(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情绪管理是指个体在遇到与个体发展不利的情绪时,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对情绪情景、情绪类型以及情绪强度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体育锻炼会对人的身心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心理指标之一的情绪自然也会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体育锻炼可以调节负面的认知和情绪、提高控制消极情绪的能力、缓解紧张水平。

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以及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在学习、生活、人际、择业等方面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相对来说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若调控不力,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从影响到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挥。本研究正是基于此,通过探究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和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专业学生600人为调查对象,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2-3],以如下三个4个条件为良好锻炼习惯的判定依据:(1)周锻炼次数大于等于3次;(2)每次锻炼时间大于等于30min;(3)采用与自身体质状况和所从事项目相适应的中等及以上的锻炼强度;(4)锻炼的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年。经问卷调查筛选后,确定具有良好锻炼习惯的被试146人,并纳入良好组别(G组),不具备良好锻炼习惯者439人纳入非良好组别(B组)。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1)采用梁德清等人编制的 PARS-3《体育活动等级评定量表》[4],对医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运动项目、运动强度等,并根据实际需要加入“锻炼持续的年限”条目。(2)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1],问卷共38道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涵盖了情绪理性调控、消极情绪发泄调控、寻求外界支持、消极暗示调控、自我积极补救等五个维度。上述两个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57、0.866,符合心理学测量的标准。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9份,其中有效问卷585份,有效率97.5%。

2、数理统计法。对所测数据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设定а=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分析

(一)不同体育锻炼习惯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比较。

对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情绪管理能力进行了t检验,两组被试在寻求外界支持和消极暗示调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消极情绪发泄调控、自我积极补救以及情绪管理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表明具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医学生在情绪管理上明显优于不具有良好锻炼习惯者(见表1)。

表1 不同锻炼习惯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分)

(二)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分析。

以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作为体育锻炼习惯的三个主要变量与医学生的情绪管理进行了相关分析,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与情绪管理能力总分呈现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2和0.235;锻炼频率与情绪管理总分呈现非常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188。表明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较好的预测其情绪管理能力(见表2)。

表2 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三、讨论与建议

因为情绪管理涉及到情绪的自我觉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所以个体对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心理健康的良好程度。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众所周知,情绪不仅仅是一个人对外部刺激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还兼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而长期、科学的体育锻炼恰恰可以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生理角度来看,体育锻炼具有三种情绪的调节方式,即情绪生物化学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脑内神经肽的活动变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锻炼可以调节自身不愉快的认知、情绪;情绪锻炼能提高个体的身体和认知结构与消极情绪抗争的能力;体育锻炼可以缓解个体由于应对生活事件所引起的紧张水平[5]。本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具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医学生较之无良好锻炼习惯者在寻求外界支持和消极暗示调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消极情绪发泄调控、自我积极补救以及情绪管理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进一步的相关分析也表明,无论是锻炼时间(r=0.652,P<0.05)、锻炼强度(r=0.235,P<0.05)还是锻炼频率(r=0.178,P<0.01),都与情绪管理总分呈现显著和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充分表明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完全可以对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预测。以锻炼频率为例,该变量与情绪管理的消极情绪发泄调控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消极情绪的累积可使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每周3次以上的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个体对消极情绪的管理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良好的心境状态。

除此之外,有效的情绪管理可催生出积极的情绪,并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积极的情绪代表的是效价为正的情绪,包含了欢快、满意、爱、兴趣以及感激等。积极心理学家Fredrickson的拓展与建构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认为,积极情绪能拓宽认知范围,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执行控制、认知灵活性、注意和决策等认知过程,面对消极事件更能有效应对,而这种应对的提高又预示着将来的积极情绪,如此不断的循环,逐渐建构起个体的心理弹性[6]。

本研究表明,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而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建议医学院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者应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引导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务工作者。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总分医学生
静心
测试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