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研究
2018-12-20陈雨生
陈雨生,吉 明,冯 昕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饥饿人口达8.15亿,较2015年增加3800万。据农业部预测,我国2020年粮食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而我国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的约束,增产难度不断提高[1-2]。要想确保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产,二靠耕地面积的扩大。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且一直呈锐减趋势。此外,我国盐碱地1亿公顷,现有盐碱地面积占我国陆域面积的10%以上,因此,基于现有科技,合理开发耕地资源、改良盐碱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海水稻(耐盐碱水稻)的成功培育恰好为开发这一潜在的耕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9月,由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培育的海水稻平均亩产超500公斤,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这表明代表重大科技创新的海水稻正逐步走向成熟。海水稻育种推广工作提上日程,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量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投身海水稻研发,积极拓展海水稻推广渠道。
“海稻86”由科学家陈日胜发现并展开相应研究,经过不断试验种植,种植点已覆盖全国十几个省市,在品种培育过程中,产量得到不断提升。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袁隆平院士带领下,从耐盐碱水稻品系筛选和建立盐碱地稻作改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当前海水稻存在单产较低、种植技术要求及成本高等现实难题,但因盐碱地虫害少、污染少,因此具备较大绿色开发潜力。而传统“单一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模式效率较低,不适应高效推广的要求。如何发挥盐碱地绿色开发潜力,化解海水稻当前现实难题,探索出高效的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对于推动海水稻产业发展,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由于海水稻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实乃鲜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品种培育研究。MutMap能加快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并通过此法培育出“Kaijin”新品种,其相关性状与亲本品系没有差异[1];“海稻86”作为比较古老的稻种,通过将互花米草耐盐性高优势与水稻高产优势相结合,可实现海水稻高产优质并存[3]。第二,利用价值研究。海水稻种植能有效改良土壤盐碱化[4]、节约淡水资源、缓解面源污染[5],其商业价值潜力巨大,要争取五年内实现海水稻全面商业化生产[6]。第三,科技创新研究。技术因素是影响中国水稻生产效率的重要原因,应从土壤、灌溉、栽培等多个方面创新水稻耕作技术,而海水稻的成功培育,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是对我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7]。
尽管海水稻产业化及推广研究才刚刚开始,相关研究文献十分缺乏,但传统农业产业化及推广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对于农业推广机制而言,构建一主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形成产学研推大联盟在推广机制建设中极为关键。同时,应充分发挥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在多元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农业推广工作也可通过行政协调、项目集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力量,共同做好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应用,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项目[8];农业发展应由政府主导为主,向市场驱动转变,由传统式发展向激活要素市场发展转变,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9],因此农业推广也应遵循市场导向。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推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农机服务提高农业效率,效率提高会带来作物产量提高,其动力来源于科技引入效应与劳动替代效应,将先进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环节,保障农业劳动完成质量[10]。换言之,技术领域创新也将进一步完善育种推广机制创新。当今现代农业推广还应健全植保服务体系。现代农业高度组织化、规模化将现有农作物机械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多方面提高灾害防护效果[11]。
国外学者针对农技推广机制研究多以案例分析、计量模型等研究方式展开。如Curtis 等(2018)评估旨在增加阿尔伯塔农场生物多样性的农业推广项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推广采用的因素。结果表明,简单、低成本、易于试验做法易被采用,采用推广计划可成功地鼓励环境有益实践的采用[12]。因此,大规模农业推广,需降低育种成本,加大相关科研投入力度。农业推广机制应当在推广主体和被推广农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Yamada 等(2015)探讨了非正式培训对农技推广的作用[13],研究得出,推广工作者非正式培训很重要,适当政府财政激励也同样关键。Brown等(2018)认为农业推广中,农户是否可以有效获取农业信息十分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获取农业信息的障碍与缺乏方便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设施有关。建立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手段和设施十分必要[14]。因此政府可通过多样化途径向农户传递有效信息,以此助推产业化推广。Patience等(2018)等学者则认为推进农业推广机制改革,应从需求驱动、分散和面向市场的农业推广入手,面向农民优先,采用多方渐进推进等方式,共同促进机制改革[15]。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们从海水稻的品种培育、利用价值和科技创新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不少学者关注传统农业推广问题,但已有文献很少结合育种来探讨推广问题。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海水稻,具有自身独有特征。当前,海水稻育种推广工作作为国内育种研发机构自发形成的新现象、新事物,其育种推广机制理论亟待探索创新。因此,本文以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展开研究。作为定性方法之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要求不断收集数据,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动态数据分析,生成新理论。通过海水稻研发中心和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个海水稻育种推广成功案例,对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进行了理论提炼,并提出当今形势下,促进海水稻高效育种推广的政策建议,从而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新途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传统育种推广机制主要是以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进行农业科技推广[16]。当今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提高推广效率可推动农业科技传播,实现效益最大化。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把农业科技作为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亟待完善创新,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建设也将迎来新阶段。但专门针对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归纳法,从典型案例出发,从现象中提炼本质。Strauss等(1994)指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搜集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17]。扎根理论法的特点在于,从现象或实践中提炼、建立新理论,该研究方法多用于现有理论体系未能足够完善、难以有效解释实践现象领域,或存在理论空白点、出现的一些全新现象等领域[18]。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归纳海水稻育种推广方式,提炼和发展概念,并抽象出新概念、新范畴,进而发现范畴之间联系,逐渐完善理论,并实现理论创新。基本思路:通过对两个成功案例基本情况进行评述,比较二者育种推广形式异同之处。运用扎根理论法,经过动态分析及译码过程,保证研究方法严密性,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质规律,并得出最终结论。
(二)案例选取
本文选取袁隆平所在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和陈日胜所在的武汉国际海稻技术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通过大量实地访谈和多渠道资料搜集,在案例分析法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法,深入探讨两种不同的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选取这两个公司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原因如下:①袁隆平和陈日胜是海水稻育种研发领域典型代表人物,研究成果具备充分说服力和权威性。②在当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背景下,海水稻育种推广引起重视,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文以两公司所依托的研发平台为调研样本,以各自的育种推广机制为分析对象,以文献搜索、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为资料收集主要途径。资料收集和整理内容包括有关政策文件、实地访谈以及参观记录等。选取资料的来源包括:①有关海水稻的调研访谈及言论等;②关于海水稻的企业公告;③关于“海水稻”的论文、评论;④海水稻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以及各级政府政策文件。通过对一系列资料进行整理、整合,建立样本数据库,以确保其真实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1.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育种推广
海水稻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耐盐碱水稻研发、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和研发推广工作。目前研发架构和试验示范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建立“四维改良法”,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技术配套方法,四大要素技术可自由搭配、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最优解决方案。此外,公司已建设了耐盐碱水稻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将在国际合作上继续发力,助力新技术的研发与国际推广工作。
该中心在海水稻推广方面已拥有专门销售团队,进行具体推广工作。主要渠道分为线上和线下渠道。线上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等。线下通过代理商来具体负责,在此过程中注重品牌形象建立,例如在山东省青岛市海信广场已建立海水稻高端品牌销售团队。
2.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育种推广
“海稻86”的植物新品种权于2015年正式落户武汉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北京海稻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股权转让于2015年初成立)。公司围绕“海水稻功能基因挖掘、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该公司采取项目委托形式,分别委托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城市水稻研究所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海稻86”品种对比试验。为提高“海水稻”的适应性与产量,近两年在黄淮海与东北盐碱地集中地,针对性征集大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资源,开展对“海稻86”的遗传育种改良工作。通过实施海水稻种质资源保护、有机海水稻原生态栽培、功能基因专利保护与利用等一系列项目,实现海水稻全产业链综合开发。
三、案例资料的扎根理论译码分析
本文选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其数据处理过程中包含着研究者预设的逻辑,具备应用实用性和广泛性。程序化扎根理论学派编码过程分为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一级编码为范畴化操作。二级编码主轴为编码,对上阶段所形成初级范畴进一步归纳,形成若干主范畴。三级编码为选择性编码,依据上阶段形成主范畴,构建研究最终结构模型[19]。
首先进行开放性译码分析。其程序为贴标签(定义现象)—初步概念化—概念化—范畴化,也就是逐步对资料进行抽象、提升的过程。该过程主要任务是从一手资料中开发出概念和范畴,这一过程既有开放性又有创造性。得出新的概念和范畴需要在资料和概念、范畴间不断循环往复考察[20]。
在开放性编码过程中,将两公司一起共同译码,发现二者概念化和范畴化动态分析亦存在很大相似性。对二者关联性可进行同步分析。由于资料众多,所以开放性译码过程只做列举说明。为说明开放性译码,对“海水稻”资料中部分记录的开放性译码见表1:
在以上编码过程中,首先对所搜集资料进行梳理,因两案例均涉及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合作,可发现两案例在育种模式以及推广模式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将重复并有联系的概念划分到其所属范畴当中,以便于编码。之后在对资料进行编码时,以探究海水稻育种和高效推广机制为核心,去掉无关信息,总体把握问题关键点。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报告搜索等多方渠道搜集信息,进行初步编码,为保证严谨性,提高分析可信度,保证编码准确性,本文在编码时将资料随机抽取,进行独立编码,最终通过验证,发现编码基本一致,相似度达90%。对于不一致编码,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最终, 经过对耐盐碱水稻研究进展和发展规划,经过概念之间的反复比较,利用开放性译码,抽象出: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128个概念,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16个概念,在开放性译码过程中,可发现二者在育种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相似性,因此将二者过程概括为10个范畴,分别为多方共建(A1)、育种筛选(A2)、测评示范(A3)、技术改良(A4)、优化配置(A5)、精深加工(A6)、产业融合(A7)、人才引进(A8)、创新升级(A9)、国际合作(A10)。
表1 “海水稻”资料开放性编码示例
注:资料的开放性译码涉及大量分析表格,文中只截取部分,以此为例。
(一)主轴译码分析
在概念化和范畴化阶段,将海水稻育种推广资料分解并提炼出众多范畴,为进一步建立范畴之间关系,进行主轴译码分析,由此建立各个范畴关联。其中,提炼范畴之间主要部分,称为“副范畴”,建立范畴与某一“主范畴”关系,用来帮助了解主范畴。主轴译码发展主范畴和副范畴,加深其性质和维度。基于开放性编码中的概念和10个范畴,进行反复比较以及详尽分析,深入挖掘范畴之间的关系,把零散范畴归纳起来建立类属。经过以上资料分析过程,最后在上述 10个范畴基础上确定了5个主范畴,分别为:多方协作( AA1 ) 、优化育种 ( AA2 ) 、技术创新 ( AA3 )、整合资源(AA4)、延伸产业链(AA5)(见表2)。
表2 主轴译码分析示例
以上分析表明在副范畴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抽象出主范畴。首先,通过对现有资料分析,可得出海水稻育种推广需要多个中介共同完成,政府可作为主体,与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共同协作,进一步助推海水稻育种和推广,在多方共同合作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宽推广渠道,进而完善育种推广机制。因此副范畴:多方共建(A1)和国际合作(A10)抽象为主范畴(AA1)。其次,海水稻育种要经过多个耐盐碱水稻潜力组合和品种的筛选,在多种类型盐碱地上进行测评和示范,以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由此具备初步形成产业化推广的基础,为进一步育种推广提供研究方向。最后,技术改良为海水稻育种推广提供保障,依托技术升级,实现育种推广机制创新。政府为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科研院所为海水稻育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技术创新推动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不断发展完善。通过主轴译码分析,海水稻案例表明,育种推广机制是一个共同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通过多方协作,不断进行测评和示范,产业融合扩大推广范围,不断创新。通过技术突破性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选择性译码分析
经过开放性译码分析和主轴译码分析,概念化和范畴化进一步集中,进入选择性译码分析。将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联系起来,建立并完善之间的关系,提炼总结出新的概念。即可以概括统领其它范畴的“核心部分”。因此层次上更为深刻且范畴上更加完备。
经过以上译码分析,结合原始资料,不断缩小概念化和范畴化范围,针对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最终提炼出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为“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农业企业”多方协同产业化推广机制。这个机制可以表述为,在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和农业企业协作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育种和整合资源等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推动海水稻育种研究和扩大海水稻推广范围,形成产业化规模,从而助推海水稻研发,形成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开创新价值。
四、海水稻育种推广理论模型及其主要特征
(一)理论模型构建
本研究旨在探明海水稻育种推广的有效机制,但因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较为鲜见,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还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模型,因此本文首先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和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个案例进行比较,然后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理论模型,采用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通过对生成的多方协作、优化育种、技术创新、整合资源和延长产业链5个主范畴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在理清主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见图1)。由图1可知:①多方协作是“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农业企业”多方协同产业化推广的第一要素。在当今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育种机构与农业企业采用共同协作的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海水稻高效育种和推广。传统农业推广以政府为主,导致效率低下、推广效果不理想。因此,采用多方协作方式,是实现海水稻高效产业化推广的第一步。②技术创新实现海水稻高效育种推广的关键。“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农业企业”多方协同产业化推广,是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实现的。技术创新包括针对盐碱地改良进行全面技术集成,也包括推广方式的创新。目前我国海水稻研发领域已经有袁隆平、陈日胜为代表的专业研发团队,在取得重大研发成果突破基础上,通过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推广销售平台的支持,利用线上电商平台销售、线下代理商招商代理等整合推广方式,已经初步形成“科技创新支持、销售战略有效”的育种推广体系。③优化育种在多方协作育种研究基础上实现。为保证作物质量和稳定性,育种和推广首先需要进行品种审定,水稻品种通过审定后方可确定试种和推广,由此可进入市场流通,进行交易。品种审定主要包括省审和国审。目前农业部已制定耐盐碱水稻审定系列标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和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已分别与多家水稻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区域试验、育种研究、多方协作等直接推动优化育种。④整合资源具体包括两部分:整合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从案例中得知,目前我国海水稻研发推广主要通过选取盐碱地合作方进行合作,开展稻作改良项目和改善盐碱地环境的研究。此过程需要整合当地资源和整合项目当地的力量,共同合作搭建研究平台,进一步开展产业化研究和推广。⑤延长产业链主要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具体是指将多个产业或者同一产业不同方面相互交叉,由此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在此之前,海水稻育种推广领域还是以研发为主。不过,在现今已获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海水稻推广日益多元化。通过资料分析可发现,海水稻通过产业融合来扩大推广规模。合力打造土地改良、育种、物流等产业化链条,向互联网实体经济融合以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推动实现技术跨越性发展。最终实现规模化推广。⑥总体而言,“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农业企业”多方协同产业化推广需要多方协作、优化育种和延长产业链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和整合资源提供助力。而技术创新、优化育种和整合资源三者互相推进,并且以此为基础育种推广产业链得以延长。
图1 海水稻育种推广理论模型
(二)主要特征
选取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和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海水稻研究领域典型成功案例,作为海水稻研发推广主体,因其数据来源于经验数据,从经验数据中获得想法和假设,然后将这些概念在后续实证研究中进行检验,这本质上也是动态演绎过程。通过比对并分析二者在研发团队、科技创新、合作推进模式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方式,可发现其海水稻育种和推广方式相似度极高,所以在案例分析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抽象出“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农业企业”多方协同产业化推广发展机制,并得出二者在海水稻育种和海水稻推广方面存在的相同特征。
1.研发团队为主体
海水稻研究领域,育种研发是关键,从选取案例中可得:海水稻研发获得重大进展,研发团队的技术攻关是主要推动力。作为海水稻研发主体,科研机构主要由国家提供研发资金支持,专家学者们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开发,贯穿于研发推广全过程,是研发领域中坚力量。除此之外,还与农科院及农业高校等专业团队共同合作,研发团队具备专业性,科研人才大量投入对于海水稻推广机制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以袁隆平带领的研发团队为主,海稻国际生物技术公司研究专家以陈日胜为代表。二者以科研机构研发中心为主线,融合了市场需要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不但对鼓励科研创新、切合市场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也成为促进研发推广的重要力量。
2.科技创新提供助力
通过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得出:耐盐碱性不高是目前海水稻面临的重大难题。研发团队不断进行海水稻品系筛选试验,并且在改良土壤方面积极展开研究。提高海水稻耐盐碱性,依然是今后技术创新的主要工作方向。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主要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海水稻研发领域对于技术创新要求高,在具体进行产业化推广过程中,需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共同助力。由于海水稻技术研发成本高,因此,在市场流通层面,海水稻相较于其它同类作物竞争优势小,目前所面临的推广途径多、规模化推广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海水稻育种研发和推广。此外,由于海水稻研发主体较少,也间接影响海水稻技术创新多元化。因此二者虽已取得科研突破,但在科技创新层面仍需加大投入力度。
3.科研成果转化
二者研发团队虽已取得重大突破,但目前都面临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问题。转化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科研成果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这种先进性是产业化的前提,能为社会或消费者创造价值,才有可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均已具备此条件。第二,科研成果要具有较高成熟性才有产业化的可能。一个科研项目的成熟,需要经过项目论证、立项、研制、试生产、市场校验等一系列环节,这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才能正常运转、顺利完成。但是,目前二者的科研经费投入关注更多的是育种研究,对于后续的产业化推广考虑较少,理论研究与研究成果产业化之间缺少了必要支持和关注,技术成熟与否的实证校验、试产、试销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技术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1]。
4.合作推进
目前我国海水稻育种和海水稻推广机制方面存在诸多待完善之处,因此“政府单一”推广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要求,在市场导向背景下,科研成果取得重大进展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具体要求,选择高效模式进行推广十分必要。总体而言,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和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均采用多方合作推广模式。其推广形式多样,例如在销售方面,均采用线上和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海水稻进一步走向市场。此外,所采用的多方合作、联合推广模式,对于海水稻研发推广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二者均具备较为完善的研究机构部门,拥有专业育种技术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重视不同机构之间的联合推广,共同合作,共同推动海水稻产业化发展。
五、结论与启示
经过以上分析,最终得出“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农业企业”多方协同产业化推广的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最为高效,该机制具体阐述如下:政府、育种机构和农业企业协同合作,通过优化育种、技术创新和整合多方资源等方式,开展海水稻研发和推广工作,推动海水稻实现产业化发展。本文选取案例具备典型性和权威性,代表目前海水稻研究领域最前沿成果。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普适性,将对完善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提供更多思路和有益启发。具体如下:
第一,政府发挥战略规划作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协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海水稻育种推广基于多个学科交叉,涉及多方领域,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集成方面需投入大量研究。需要政府发挥战略规划作用,可通过科技立项、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等途径,搭建育种推广平台,这离不开“地方政府+育种机构+农业企业”共同推进。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托企业手中的市场平台,依靠多元化推广方式加速推广,研究中心通过核心技术突破、整合资源等实现工程应用。其次,不断完善海水稻育种推广机制,将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需要育种机构进行联合推广和产业融合,包括海水稻种植技术专家服务平台建设。根据科研院所和育种机构各自的优势,构建完整机制,确定推广方向,实现海水稻高效育种推广。最后,创新拓展育种推广范畴,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改良,还包含机制创新。海水稻多方协同育种推广机制创新,首先应适应目前海水稻生产能力,并依托市场需要进行推广。然后在市场反馈的基础上,明确推广目标,扩大推广范围,从而完善育种推广机制。
第二,针对市场需求,重点推广海水稻研发技术成果。海水稻发展前景广阔,应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对海水稻及相关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政府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正确引导是育种推广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加入育种企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等多元推广机构,面向市场,一方面科研院所和育种企业等研发主体应不断完善提高海水稻产品质量,通过建立国家专业实验基地等方式,将应用研究进行延伸,使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的海水稻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物,另一方面育种企业应依据市场需要,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树立自身品牌[22],多渠道推广,加强协作,经过市场流通将海水稻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推向大众。
第三,注重海水稻深度加工运作,大幅提高海水稻附加价值。在当今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作物产业化推广是关键。因此海水稻推广可通过一系列深加工等产业运作,大幅提高海水稻附加值。合力打造土地改良、育种、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化链条,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和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比如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和海稻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推广过程中,已进行相关研发工作。海稻国际生物技术公司在海水稻产品推广基础上,已研发出海水稻胚芽粉和海水稻酵素。研发海水稻品种时,以政府为主导,育种机构可以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延伸育种推广过程,从而使推广模式结构相对完善,不断延伸海水稻育种推广产业链。
第四,加强海水稻育种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构建企业国家实验室,加强多方协作。育种环节是海水稻产业链源头,加强育种,不断提高海水稻性能、品质,有利于海水稻推广。其有效推广,能够实现育种的科研价值,也可保证育种科研投入的持续性,海水稻育种与海水稻推广之间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当前,克服海水稻研发领域所面临问题在海水稻研究领域依然是重中之重。在大量访谈和分析基础上发现,不断提高海水稻耐盐性,海水稻育种推广必将取得突破,可进一步实现育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此育种研发和创新方面仍需加大投入。目前国内还未构建耐盐碱水稻及盐碱地改良相关的企业国家实验室,开展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新组合的研发及应用和盐碱地改良的进展相对缓慢。最大限度地提升粮食产业发展,亟待加强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与此同时,加快构建企业国家实验室,加强多方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结合育种推广机制创新,通过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协作,推动海水稻走向市场,以实现海水稻产业高速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