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化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2018-12-20辛士波

中国软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效应区域水平

聂 娟 ,辛士波

(1.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48;2.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目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总书记在北大的演讲中再次强调,高等教育反映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直接承担着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的职能。在新常态形势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已由社会发展的边缘转移到中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区域经济日益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这不仅受到国家宏观环境、历史环境以及制度环境差异的影响,而且受到科技、创新以及教育等生产要素分配差异的影响。一方面,高等教育面临着差异化发展问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力的新要求。如何促使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质量差异显著,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对于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结构与资源分配结构,统筹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协调发展,制订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以及资源分配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一直都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高等教育又处在整个教育体系金字塔的顶端,并且与经济增长要素密切相关。为了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现状,分析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社会经济效应的转化问题,本文从文献角度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如何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区域发展现状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

学界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各异,但其整体评价标准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苗蓉(2008)认为评判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依赖学术和人才两个方面[1]。李国仓(2015)同样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核心要点集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评价两方面[2]。王锋(2018)等从数据类型的角度探讨研究,认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要以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结构化数据为基础[3]。王海燕等(2018)提出将科技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针对“质”和“量”两方面对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进行探讨[4]。基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角度,余小波[5](2015)、Jens Jungblut[6](2018)等学者针对“人才培养”问题,建议高校改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面对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失衡的问题,David (1992)、谌贻琴(2014)、张应强(2017)等学者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鼓励政府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制度规约、质量监控、经费划拨等途径发展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大学治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且,学者们探索性地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和激励制度等建议[11-13]。基于不同评价指标分析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异质性,是研究高等教育失衡问题的重要方向,梳理其研究方法与结论如表1所示[7-10]。

表1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特点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及结论

纵观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尚不完善,缺乏对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化分析,更缺乏各省域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最为经典的研究方法以Denison(1962)的增长效应分析法为核心,在C-D生产函数法的基础上,以内生经济理论为依据提出关于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的测算方法[14]。杨天平和刘召鑫(2014)基于教育综合指数法为基础,测算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15]。朱晓东(2014)基于人力资本角度为基础,测算多省市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6]。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姚莉欢(2018)、赵龙(2018)等学者认为应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区域相关性问题,将其区域化、不均衡化问题纳入到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规划中去。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产出弹性日益提升,教育部门应加速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引进、落后地区重点扶持等政策的实施,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转化能力[17-18]。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化分析

(一)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区域差异

我国拥有高等教育院校3000余所,在经济发展中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武书连排名使用各类可查询的公开数据以提高排名的客观采信度,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关等多个指标。本文采用武连书的2017年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与数据,包括各大学综合实力排名、12个学科门类排名、480个本科专业排名;以及教师学术水平、教师效率、新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等各项指标的排名和等级。为了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在各地区的差异,本文测算201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各省域平均得分,评价了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质量。如表2所示,省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差异化显著,在省域分布上存在非均衡化以及空间极化现象,并呈现出一定的区域集聚化现象。东部各省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教育资源相对充足,教育机会相对丰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低下,经济及各项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资源较难整合形成社会生产力。

表2 2017年中国高校排名前400的高校得分平均值

数据来源:2017年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

基于统计分析角度探索分析各省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化问题,剔除高校数小于10的省份(如表2带“*”号的省份),筛选出352个样本量(包含20个省份)。根据LDS法多重比较的结果发现,部分省份存在显著差异性,而部分省份差异性较小。根据t检验显著性,基于省域高等教育水平进行划分:鄂沪京三省高等教育水平平均得分26.40,归为“高等教育领先地区”;赣冀辽豫四省等教育水平平均得分为8.60,归为“高等教育较差地区”;其余13省等教育水平平均得分16.74,归为“高等教育较好地区”。根据省域间高校数量规模与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分析,高等教育领先地区仅含有3个地区,较好地区含有13个地区,基于相对高校规模角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偏低。

表3 根据多重比较t检验显著性划分的地区

根据以上划分的三类地区进行第二次方差分析,原假设为:三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备择假设为:三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有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为表4所示,显著性为0.006<0.05,拒绝原假设,认为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地区之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综上所述,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确定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地域性差异。根据各省份高等教育质量得分情况,可将剔除“高等教育落后地区”外的省份划分为“高等教育领先地区”、“高等教育较好地区”及“高等教育较差地区”。

(二)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在区域差异化的成因,选取2017年中国高校排名前400的高校,基于“人才培养”角度选取了学生培养得分、2017年教研人员总数(人)指标,基于“科学研究”角度选取科研经费投入(元)、2017年科研课题数(个)指标。应用2017年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省际平均得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使用SPSS22.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取变量及变量代码如表5所示,其中D1、D2为地区虚拟变量,若样本的高校属于“高等教育领先地区”则D1的值为1否则为0;同理,若样本的高校属于“高等教育较好地区”则D2值为1,否则为0。

表5 变量及变量代码

在5%显著性水平下,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与地区及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

lnY=-2.869-0.066D1S-0.000197D1X+0.105D2lnM+1.074S+0.001T+0.406lnX+0.000188M

(1)

根据多元回归模型可知,省域间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培养、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课题数量。基于回归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对当年教研人员数量的灵敏度较低,对于学生培养得分的灵敏度较高;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先的地区,学生培养得分的增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略小于其他地区。

四、高等教育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发展均呈现不平衡态势

伴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省际差异化问题,其人才培养与科技研究的经济成果转化差异亦随之增大。本文应用中国各省份平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得分与省际人均GDP数据,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如图1所示,平均高等教育质量与人均GDP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整体上质量水平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就是地区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在省域间的差异表现明显。由图1所示,省际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且高等教育质量和人均GDP波动剧烈,样本方差表明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均存在非均衡化发展问题。依据各省平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均GDP数据对各省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湖北和江苏在第二次聚类时与上海和北京分到了第一类,内蒙古和甘肃归为第二类;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的落后可能与该省人均GDP水平有关。

(二)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1.构建基础模型

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化与聚集化问题,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化问题。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技术进步因素视为恒定不变,将高等教育水平因素引入C-D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如式(2):

图1 2017年我国各省平均高等教育质量与人均GDP的关系

第一类沪京(鄂苏)第二类川黑吉津鲁闽陕皖湘渝粤浙(蒙甘)第三类赣冀辽豫藏贵桂晋宁青琼新云

Y=AKαLβ

(2)

其中,Y表示产出水平,A表示技术水平(设为1),K表示资本投入水平,L表示劳动投入水平,α是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基础,高等教育质量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改善劳动力质量要素,以当年劳动力投入量L0t与高等教育质量Et的乘积来代替基础模型中的劳动投入水平L,t代表31个省级地区,得到计量模型如式(3):

(3)

基于 C-D 生产函数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即:高等教育质量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占总经济增长率的比例。探索分析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需构建增长率模型,对生产模型两边取对数如式(4):

lnYt=lnAt+αlnKt+βlnL0t+γlnEt

(4)

其中,lnYt为国民经济年增长率,lnAt为技术进步率,lnKt为资本投入年增长率,lnL0t为劳动力投入年增长率,lnEt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α资本投入产出弹性,β代表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γ代表高等教育质量产出弹性。两侧同时除以lnYt,便得到各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如式(5)-式(7):

CK=αlnKt/lnYt

(5)

CL=βlnL0t/lnYt

(6)

CE=γlnEt/lnYt

(7)

2.实证分析

选取2016年31省市地区的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表资本投入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代表劳动力投入水平, 400所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质量平均得分代表高等教育水平,代入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分类别测算31省市地区的高等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如式(8):

lnYt=0.54lnKt+0.69lnLt+0.18lnEt

(8)

总体看来,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以及修正可决系数均在90%以上,回归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由于变量的t统计值均大于2,在5%的显著水平下能整体通过检验。经核算,资本投入产出弹性为0.54,人力投入产出弹性为0.69,高等教育质量的产出弹性为0.18。资本投入每增长1%,经济产出增长0.54%;劳动力投入每增长1%,经济产出增长0.69%;而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每提高1%,经济产出可提高0.18%,高等教育水平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本投入转移到劳动力投入以及教育水平提高上来。

31省市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增长效应在0.18的产出弹性下具有较大差异性,如表7所示:北京、上海、湖北、甘肃、吉林、天津、陕西、黑龙江、四川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以上;江苏、重庆、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宁夏、山东、辽宁、海南、青海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介于4%-5%;新疆、广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西、贵州、西藏、内蒙古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介于3%-4%。对于高等教育质量领先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差异化与其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相适应,其经济增长效应均在5%,高等教育质量较差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较低。

伴随着全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形势,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培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省市高等教育质量对于经济增长效应表现出区域性差异。根据各省高等教育质量与人均GDP的聚类分析,以经济增长模型测算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三个类别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如表8所示。

第一类地区,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协调,其经济增长效应分布在5%左右及以上。北京和上海地区经济增长对于资本投入的依赖逐步降低,其经济增长效应均在50%以下,劳动力投入与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使其人力要素的经济增长效应日益增长。高等教育质量作为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投入要素,表现出较高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经济性转化,即高等教育质量显著带动了劳动力投入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

表7 31省市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经济增长贡献率分类表

表8 各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第二类地区,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普遍在50%-55%,资本要素依然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应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普遍分布在4%以上,其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普遍较好。其中,天津劳动力要素的经济增长效应低于40%,但其高等教育质量经济增长效应为5.33%,其人才培养的经济性转化率较低。第二类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经济增长效应普遍低于第一类,且其对劳动力投入要素经济性转化贡献率普遍低于第一类。第二类地区应充分利用其聚集化特征,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整合,以提升其区域经济贡献率。

第三类地区,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较高,而人力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较低。宁夏、青海、西藏地区表现出各要素经济增长效应的不均衡问题,其中资本投入要素显著高于劳动力投入要素与高等教育质量要素。第三类地区普遍表现为较低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其经济增长效应分布在3%以上,受教育资源分配、人才聚集效应等非均衡性问题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性成果转化受到阻碍。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整体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问题。区域间存在贫富差距与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化问题的主要来源。在资源分配方面,师资、教育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上的差异尤为突出,师资丰富、资金充足的综合类院校多分布在高等教育发展较好地区,而财经类院校等非综合类大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容乐观。

2.基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角度,师资队伍结构、学生发展能力、院校科研水平均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纵观全国,缺乏高水平、国际化拔尖人才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培养模式、科研经费投入与科研课题数量三个方面。其中,学生培养问题在高等教育水平较好和较差的地区差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3.各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这是引起高等教育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原因。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中等收入陷阱”效应趋势,经济性成果转化率较低,整体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领先,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为显著。受人才吸引、地区发展、制度政策等多方面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现象。

(二)政策建议

1.根据高等教育质量区域差异成因的简析,建议尽快缩小省际间高等教育质量的差距,解决江西、新疆、广西、山西、河北、青海、海南、宁夏、贵州、云南、辽宁和西藏等省份的高等教育质量比较落后的问题。改善中国高等教育机制,为院校的优秀教师交流共享提供基础,鼓励不同类别优质高校的创新,学习西湖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办学经验,吸收社会资源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高校社会实践的平台,提供科研所需数据等,承担起“科研激励”和“实践育人”的职责,以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2.学生得分对高等教育质量得分回归模型的灵敏度较高,建议在智慧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重心转移到提升学生认知上来。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型社会的基础条件,更是创新型高等教育培养的核心价值。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赋予学生更多学习时间、学习空间以及自主选择机会,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自律、自我监控的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以创新教育的形式生产人力资本。

3.根据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分析,建议促进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新疆、广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西、贵州、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由于增长效应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力的弹性较大,要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发展,促使资本和劳动力发挥更大作用。面对我国“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各区域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条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经济性转化,以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4.打好人才坚攻战,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吸引优质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目前,全球正在进行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我国各大区域也正在参与人才大战,这深刻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通过海外人才落户直通车、高层次人才家属合理安置等政策,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激发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猜你喜欢

效应区域水平
张水平作品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分割区域
懒马效应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区域发展篇
区域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