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产业国际化发展思路研究
2018-12-20郭仁忠唐新明
郭仁忠,胡 芬,唐新明
(1.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北京 100048)
一、引言
广义上讲,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包括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等遥感卫星,而狭义的高分辨率则特指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一般来说,全色影像的地面像元分辨率要达到2米之内。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具有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准、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诸多领域,是一个国家高技术水平的标志。从大到国家利益维护、小到个人出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都在发挥重要作用。为追求空间领域技术领先、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和组织都在积极地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表1),推动卫星遥感技术进步、系统建设及其应用服务[1-11]。许多国家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进行商业化运作且收益显著,在整星研制与发射、地面系统建设、技术培训、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国际市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由于高分遥感的应用范围广、数据链条长,目前已经成为地理信息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前,国际上遥感卫星正向精细化、多样化、体系化发展,升级换代加速,卫星应用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4-5]。据欧洲咨询公司报告统计[1],2007-2016年,全球共计发射181颗民用和商用对地观测卫星(每颗重量>50kg),制造市场总收入达到174亿美元。政府是对地观测卫星的主要投资方,进入对地观测市场运营商也越来越多。2017-2026年,预计全球将发射超过600颗遥感卫星(每颗重量>50kg),涉及50个国家的对地观测项目和商业公司卫星项目,卫星制造市场总收入预计达355亿美元。2015年全球商业数据市场达到了1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0亿美元;2015年增值服务市场达到了32亿美元,增长速率超过了商业数据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3亿美元。
表1 国外已发射和即将发射的主要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列
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随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及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稳步实施,高分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卫星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卫星数据的国产化率从“十一五”的20%提高到70%以上,自主卫星已经成为我国卫星应用的主力军。但从全球范围的应用看,我国与美国等航天强国相比差距明显。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升遥感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是促进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升级,都迫切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在战略层面为我国卫星遥感应用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指导,促进我国卫星遥感应用在全世界建立品牌形象,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这对于我国实施经济全球化战略、保持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应对国际突发事件、开展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快从遥感大国向遥感强国转变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国外成功经验
高分卫星的国际化应用,卫星和传感器本身的技术水平是基本前提,而完善的遥感政策体系,有效的商业运营与服务模式,广泛的国际合作,是发达国家推进卫星遥感产业国际化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速卫星技术升级和换代
目前,全球空间基础设施已进入体系化发展和全球化服务的新阶段,国际上遥感卫星加速升级换代。光学卫星的高分辨率、超高分辨率已成为新一代遥感卫星的基本发展方向,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几何定位精度等典型特征应用参数也有了质的飞跃。卫星种类日趋丰富,除光学卫星之外,雷达遥感卫星、激光测量卫星、重力卫星、物质成分探测卫星等也成为空间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信息化浪潮持续加速,低成本遥感小卫星发展迅猛,为遥感卫星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世界上具备遥感卫星研制能力的国家都在努力发展其下一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其中,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占据技术领先地位,具备了高效、持续、稳定的全球遥感数据获取和监测应用能力,对国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服务市场进行长期垄断;在保持对地观测数据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卫星业务化、系列化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新技术概念和技术手段的探索与验证,积极发展新型对地观测系统,提高数据性能,以此为本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化战略服务。
(二)完善遥感政策与法规体系
以法律和政策依据为指导,支持和规范遥感数据开发、利用、输出和引进,既是推动遥感卫星应用及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利益、提升本国卫星遥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些国家制定和颁布了遥感及其数据使用的政策及综合性法律法规[12-14]。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政策制定之前,对全球对地观测成果的需求进行战略研究和统筹布局。一方面,积极加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遥感卫星研发,制定免费的数据使用政策,推行数据共享机制,支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满足本国和全球应用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免费的卫星数据做基础,对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高分辨率卫星提前布局,通过科学地放开保密限制、制定扶持计划、提供需求保障、明确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之间的管理与运作关系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商业遥感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此外,政府会根据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政策,为遥感卫星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商机。
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一直是美国制订遥感政策法规的指导方针。美国的卫星遥感政策和法规种类繁杂、数量众多,涵盖国家航天法中的遥感法规,国家航天政策中的遥感政策,以及遥感领域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发展战略和计划等[12]。早在1972年美国就出台了国家卫星遥感数据政策,内容涵盖数据的“无歧视性访问”原则、民用遥感卫星数据的分发、商业遥感卫星数据的销售和分发等,从政策上保障了美国在全球遥感卫星应用和产业发展的领先水平[14]。例如,为更好地应对全球竞争和拓展国际市场,2014年6月,美国商务部进一步放宽对商业遥感卫星的分辨率限制,正式批准DigitalGlobe公司向其所有用户销售全色分辨率高达0.25 m、多光谱分辨率1 m的卫星影像数据。根据该许可,其后续遥感卫星能够将其获取的全色影像分辨率和多光谱影像分辨率分别提高至0.25m和1m。
欧盟、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发布了有针对性的遥感卫星数据政策,有力推动了遥感卫星的应用。例如印度从政策上引导和支持遥感数据的开发、利用、输出和引进,极大促进了本国卫星遥感事业的发展,目前印度的遥感卫星数据已进入中国市场。
(三)创新商业运营与服务模式
目前,全球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卫星主要采用政府投入的方式研制和运行,以满足社会公益化需求为主,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由于地物识别能力强、信息准确等因素,行业应用和商业应用前景都十分广阔,在遥感卫星数据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政府积极参与其中。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首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IKONOS的出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热潮。目前,美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卫星遥感产业链,完成了公益服务体系与商业运营体系的构建,扶持了高分辨商业遥感卫星的研制和运营,形成了很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世界卫星遥感技术领先的国家已相继培育出了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企业,在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遵循标准和品牌结合的运作模式,不断深挖应用领域,整合优势资源,抢占国际市场[4-5]。近年来,美国DigitalGlobe公司和法国EADS Astrium公司占据了近九成的国际市场份额,余下的市场份额主要被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卫星运营商瓜分。无论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本是否由运营商自身承担,运营商均对其卫星遥感数据拥有清晰的所有权,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接收,进而在政策限定下通过直接销售、授权代理销售等多层次销售渠道进行全球分发。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竞相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获取更多市场份额,追求最大的企业投资回报,无论是传统运营商还是新兴运营商,都在积极推进差异化竞争战略,从整个产业链的卫星研制、发射、地面应用、增值服务等不同环节进行商业模式创新[2]。为形成对用户群体的有效吸引力,传统运营商打破思维定势,逐渐从数据产品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变,通过提供增值产品和服务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例如美国的DigitalGlobe公司就非常重视提升光学卫星影像处理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新兴运营商在产品、投资、生产和服务等方面的特点与传统运营商有所不同,如美国Planet Labs、BlackSky Global,加拿大UrtheCast等公司积极发展小型化、网络化和视频化遥感卫星,有效降低了卫星研制成本,提高了重访频率,通过引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面向商业用户和普通大众提供快速、个性化、定制化的卫星应用服务[15]。
目前政府机构仍然是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的主要用户,资料显示,DigitalGlobe公司80%的收入来自政府合同,而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则是全球最大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用户[16]。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卫星运营商正致力于为全球政府机构和商业用户提供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政府机构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公司密切合作,涌现出了一些跨国合作协议,例如,印度的Cartosat制图卫星、加拿大的Radarsat雷达卫星和法意的Pléiades系列卫星等许多项目都加强了政府机构对私有卫星运营商的投入和支持。欧洲制造商通过直接出售或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在遥感卫星整星出口方面获得了成功。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EADS)成为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市场上最大的承包商。国际整星出口市场已经普遍达到0.5m-1m甚至更高分辨率的水平[17]。
(四)强化全球数据获取与应用
当前,国际市场对各类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需求尤为突出。目前,国际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市场可获得的高端产品分辨率为光学0.3m-1m,雷达1m-3 m,数据销售额占总收入的80%以上。其中,光学图像又占卫星数据销售量的约为83%。同时,合成孔径雷达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日益成为卫星高分辨率遥感产业中的重要方面,其图像销售量也在不断增长。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和连续性要求不断增加,为了保证业务化的高分辨率遥感服务,用户需要连续的数据接收和分发,及时提供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光学和雷达数据。
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髙度重视全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源建设,纷纷抢占国际制高点。通过稳步推进卫星规划布局、发展多类型平台传感器、强化基础设施持续性研发和资源整合、构建遥感星座、建设全球地面接收网络和定标服务网络,形成了高效、持续、稳定的全球遥感数据获取能力,为本国遥感卫星的全球化运营与国际化服务奠定了基础。美国DigitalGlobe公司拥有全球影像数据库、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及其他产品,可用于制图、公共安全和石油天然气勘探等应用领域。此外,遥感微小卫星星座(群)已成为快速、动态获取全球影像数据的有效途径[15]。例如,美国Planet Labs公司研制的Planet遥感卫星群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微小卫星星座群,可实现每天获取一遍全球覆盖影像,在数据获取方面具有覆盖全面、更新及时等优势。
(五)提升国际合作计划话语权
包括地球观测组织(GEO)、欧洲航天局(ESA)、国际地球卫星观测委员会(CEOS)、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一体化全球观测战略伙伴关系(IGOS-P)、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等在内的多个国际政府间或者非政府组织,在推进高分辨率卫星遥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11]。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许多国家都积极参与到这些国际组织中,努力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开拓国际合作新局面。各成员国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发起、组织或参与了一批对提高卫星遥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卫星遥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区域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活动向国际惯例靠拢,促进地球观测领域的创新发展与资源整合。
欧美发达国家既有优势明显,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国际合作对地观测计划,以美国的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和欧洲的“哥白尼”计划为典型代表。EOS计划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发起,ESA、日本、加拿大等多国空间机构参与的大型国际计划,EOS包括30颗遥感卫星,其中10颗由NASA通过联合研制、载荷搭载等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完成,不仅可以分担风险,而且能更好的发挥各国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哥白尼”计划原名为GMES计划,是由欧盟领导、ESA参与的陆基、空基和天基联合观测计划,其天基部分由哨兵系列卫星组成,旨在将欧洲各国的卫星对地观测能力综合成一个运营服务网络,为环境管理决策者提供精确及时的信息服务,以理解和应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发展服务于欧洲的综合环境监视能力。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如阿联酋、土耳其、越南等也通过采购或合作研发等方式,提出了本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不仅将满足本国的需要,还能使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其卫星的长期用户[18]。
三、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卫星遥感技术迅猛发展,数据应用成效显著,卫星遥感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不断加强。我国已经成为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数据和技术的出口国,为国际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影像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
1.我国高分辨率卫星资源初具规模
我国卫星遥感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资源、环境、减灾、海洋、气象等多个谱系的遥感卫星。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数据质量不断提升,数据类型不断增加,应用成效显著,国产卫星替代国外卫星的比例已经达到80%。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下,我国公益遥感卫星系统规模领先全球,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发展迅速,遥感卫星应用产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射各个系列遥感卫星共计100余颗,目前在轨工作的有50多颗。十八大以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取得突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多颗商业遥感卫星也相继入轨运行,我国初步建成了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开启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时代,在航天遥感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到2020年,我国在轨运行的遥感卫星将超过200多颗,光学和雷达卫星的最高地面分辨率均将优于0.5m,卫星应用体系将更加完善。
2.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各有关部门为推进和规范卫星遥感数据的分发、应用和国际合作,促进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与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相关的多个指导性文件。同时在国家部分文件中提及遥感卫星商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以及图片发布等相关约束条件,并规定了商业遥感卫星产业的准入要求[19]。
针对不同遥感卫星数据分发和应用的特点,制定了相关的数据管理规则和办法,如《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数据免费分发规定》《资源一号02C卫星数据使用暂行办法)》《资源三号卫星数据管理规则(试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卫星遥感数据管理暂行办法》等。
在商业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的准入条件方面,主要由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测绘资质分级标准》等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军方的相关规定进行约定。卫星图像处理和商业应用受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多个部门的联合监管。当前,国家对遥感卫星产业的商业行为已经有了一些政策约束,但部分政策约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加以完善。
3.推动国产卫星数据国际化应用
我国已突破境外无地面控制高精度测图等关键技术[20-22],为落实“走出去”战略部署、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奠定了良好基础。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高分四号、实践九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已成为我国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紧急救援等领域开展双边及多边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例如,于2016年5月29日正式开通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陆续完成了肯尼亚、英国、老挝、泰国、奥地利、挪威、蒙古、乌干达、斯里兰卡、加纳等10多个国际节点的建设,具备了卫星遥感数据全球推送与服务能力,推动了卫星影像国际化应用向纵深发展,为国产卫星影像数据的国际推广和应用合作树立了标志性品牌,使我国测绘遥感卫星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
我国与巴西、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遥感服务商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开展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商业化国际化应用模式探索[23]。北京一号、北京二号、吉林一号、高景一号、珠海一号等商业遥感卫星相继成功发射和运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应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在吸引民间资本和优质企业参与遥感卫星产业发展、促进卫星遥感商业化应用与国际合作推广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
国内部分企业拥有国内外多种遥感卫星数据的代理分发权,并提供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服务。也有由国外企业研制发射卫星、国内企业承担卫星商业化运营的合作模式,例如,作为中英合作项目的北京二号星座由英国萨里卫星技术公司承担研制,中国21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卫星在轨任务测控、数据接收等运行管理,并组织数据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的提供,卫星数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4.提升在国际合作项目或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
我国越来越多地活跃在遥感科技领域的国际重大合作项目中,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我国遥感卫星已经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中欧“龙计划”、中法海洋卫星(CFOSAT)等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工程、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亚太空间多任务小卫星星座等合作项目已正式启动[24-25]。我国作为主要成员国,主持或参与了GEO、APSCO、CEOS、IGOS-P、CHARTER、ISPRS等国际组织的工作,推动了空间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多边合作,进一步确立了在遥感对地观测领域的重要国际地位。
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正积极开展遥感技术和数据的国际化应用,航天遥感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不断加强,基本具备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技术条件和企业资源[19-24]。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推进互联互通的“天基丝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丝路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民生改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迎来了国际化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我国的高分遥感卫星正在迅猛发展。但应该看到,当前我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产业国际化发展既面临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不强、全球协同观测获取能力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善、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缺少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品牌等问题,也面临着世界航天强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政策、市场挤压的严峻挑战。
1.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在高端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应用系统等方面仍处于跟踪世界前沿的发展阶段,能够领跑的方向不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些核心器件、材料和基础软件自主研发起步较晚,核心软硬件技术相对落后且成本高昂,自主可控能力不足。遥感平台的高精度控制、有效载荷的分辨率、图像质量、定量化等指标与国外顶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应用系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产大型遥感软件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随着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的门槛越来越高,成本和风险不断加大,亟需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突破前沿技术难题,彻底摆脱核心技术和信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2.全球协同观测获取能力不足
当前,从在轨和在研的遥感卫星数量上看,我国已是遥感大国,卫星的数据质量不断提升,数据类型不断增加,应用成效显著,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不足,表现为:遥感卫星平台及传感器种类较少、型谱不完整,尤其缺乏超高分辨率光学、干涉雷达、激光、复合应用、商业化微小型等遥感卫星,无法有效满足对复杂要素高精度、定量化、周期性监测的需求;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辐射定标场、几何检校场、真实性验证场等设施覆盖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这些都制约了我国自主获取和动态更新全球高精度地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3.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国家级遥感卫星数据政策不全。我国尚未从国家层面对各类遥感卫星系统发展、遥感数据的应用以及遥感数据的接入和出口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在国际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关于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全球分发政策,比如,遥感影像分发范围、分辨率、定位精度、卫星影像质量等国内外是否一致等问题没有明确,自主卫星数据应用的国际化进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数据共享交换协议等是我国遥感卫星数据在海外落地和分发的主要依据。面向公益性应用的国产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商业遥感卫星的数据政策及国际推广转化机制也亟需完善,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
4.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目前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大多由国家投资主导建设,主要面向政府和行业用户的公益性服务需求。由于数据政策的不明确,导致卫星推广应用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行业应用目标明确,但商业目标不清晰,积极性不高,导致数据资源存在浪费和不开放现象,服务模式较为单一,针对其他行业和公众服务力度相对薄弱,商业化应用程度不高。
5.国际话语权及主导力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遥感企业品牌缺乏
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遥感应用在国际上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市场。我国遥感卫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够高,水平难以被认可,应用能力无法体现,缺乏应有的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及主导力不足。我国尚未完全进入西方世界所主导的国际合作体系,目前与我国有较深层次合作的对象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基础也不够牢固。在当前我国高分卫星资源初具规模、数据质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由企业运营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并不多,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遥感企业品牌。我国在全球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领域长期处于被动追赶的位置,被排挤在国际主流消费市场之外,国际商业化服务能力不足,迫切需要从战略定位、技术研发、盈利模式、客户组成、融资方式等角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道路。
四、后续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在科技攻关方面,大力加强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为导向,瞄准发展短板和空白,加强高分遥感卫星研制、数据处理与应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提高遥感应用的综合创新和软硬件的整体配套能力,优化整合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我国卫星遥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体系,在应用导向上从以光学卫星应用为主向多类型、多用途卫星协同应用为主转变。加快落实国家高分专项、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后续卫星部署,发展载荷类型多样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星座,提高观测周期,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聚焦我国新一代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工程建设,加强系统顶层设计,突破一批难度大、需求迫切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逐步建设完善国产遥感卫星应用标准化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与监管、数字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地形测绘、全球变化监测等需求,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基本实现国产卫星应用进口替代,并具备与欧美强国竞争的能力,逐步占领国际市场。
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合作战略,在国际组织、智库协会、国际论坛、跨国公司的合作上下功夫,推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范围的卫星遥感国际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宣传我国的对地观测计划,鼓励国产卫星数据的全球化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合作,提升我国在卫星遥感领域以及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的影响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卫星国际应用的层次和能力。研究提出以中国主张为核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力的遥感应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建议,并给出操作性建议和路径。
(二)在政策法规方面,制定我国高分辨率卫星国际化应用的政策和法规
出台国家级指导性政策,对遥感卫星产业发展和数据分发进行规范管理,确定对国内遥感数据的获取、分发、使用的许可或批准,规定不受限制使用的民用和商业遥感数据的最高分辨率,以及超限数据使用许可、批准和处理。不断优化民用遥感卫星业务化运营、公益性应用和商业化服务以及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出台民用国产遥感卫星数据商业化政策,明确资产权属、实施主体、收益管理和监管体系,在保证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我国遥感卫星数据全球分发政策。一方面,适应国际市场发展以及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适时放宽出口限制,将可公开的民用、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分辨率放宽到可见光成像0.25m、微波成像0.5m,提高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的自主可控水平以及国产卫星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国际贸易需求,拓展国际市场;对卫星运营商销售和分发的商业遥感数据进行明确规定,明确收费标准,规范遥感数据的开发、利用和输出,在国家安全、外交政策或国际义务需要时,可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买断”、延迟分发等策略对数据采集和分发加以限制。另一方面,鼓励通过平等磋商和数据交换,建立遥感卫星数据使用、共享和分发服务的国际合作协作机制。
建立卫星遥感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及管理的相关办法,建立适合于社会、公众以及境外的卫星数据安全应用和评价机制,提高市场监督管理能力,为我国高分遥感卫星的国际化应用保驾护航。
(三)在商业应用方面,不断创新面向国际市场的商业模式
加强遥感应用国际化商业模式研究,例如,研究哪些卫星数据与产品适于国际合作,开展投融资模式分析,探索如何推进国企和民企形成相对合力、以互补优势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等等。
政府机构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借鉴国外政府和国防部门扶持商业遥感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签署卫星数据优先采购协议等方式,对刚起步的商业遥感企业和项目给予扶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建设,通过融资实现商业风险共担,促进数据在相应国家的出售。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为卫星遥感深度应用和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四)在服务能力方面,加强推进国产遥感卫星全球化应用
推动国产遥感卫星数据共享和务实合作,持续建设数据库、数据中心、样本库等设施,提高数据共享水平,畅通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卫星工程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基于自用卫星和出口卫星的全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和遥感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加强遥感卫星数据向发达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推广,提高卫星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的标准化合作协议基础上,在卫星运行管理、卫星数据产品方面开展标准互认的工作,提升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的兼容性与快速应用能力。
五、 结语
当前,国际上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不断升级换代,进入体系化发展和全球化服务的新阶段,卫星遥感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发达国家既有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尤其是工程方面发展迅速,遥感卫星产业面临的国际化发展需求日趋迫切。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战略规划,制定发展政策,转变发展观念,突破技术瓶颈,创新商业模式,整合行业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才能使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及其影像产品真正走向世界,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尽早实现遥感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