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尼司特治疗皮肤结节病一例

2018-12-20杨枫李可栋侯麦花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结节病肉芽肿皮肤科

杨枫 李可栋 侯麦花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杨枫、侯麦花),病理科(李可栋)

患者女,78岁,因面部红斑结节半年于2016年7月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鼻部两侧及左颞部出现3处红色斑块,较大者约鸽蛋大小,质硬,无自觉症状。病程中,患者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咯痰,无乏力气急,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视力无明显改变。既往史:否认虫咬外伤及异物接触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系统性疾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鼻部两侧及左颞部见3处浸润性红色斑块,界限不清,较大者3 cm×1.5 cm,质硬,无明显压痛(图1)。实验室检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03.9 U/L(参考值24.0~139.0 U/L),红细胞沉降率24.00 mm/1 h,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和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水平未见异常。胸部CT:两肺尖陈旧灶,纵隔及肺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见以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肉芽肿样结构,可见多核巨细胞,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抗酸及PAS染色阴性(图2)。

诊断:皮肤结节病。治疗:给予口服曲尼司特100 mg每天3次,未外用药物。治疗45 d后,皮损部分消退,颜色变淡(图3)。复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13.5 U/L。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皮损完全消退,嘱其停药后观察,后多次电话随访均未复发。

讨论结节病是一种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皮肤型结节病一般预后较好,有时可自行消退。早期、轻症患者可随访、观察,重症患者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两者均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曲尼司特作为一种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长期用于抗过敏治疗,近来发现其同时具有免疫调节,抗纤维化等作用。曲尼司特在临床常规剂量时,可抑制Th1型反应,从而阻断特应性皮炎的发生[1]。国外有学者应用曲尼司特成功治疗皮肤结节病[2]。本例患者应用曲尼司特100 mg每天3次口服,治疗45 d后,皮损即明显变平、变软,颜色变淡,治疗3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本例患者的治疗经验为今后结节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但其确切疗效仍需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验证。

图1 患者面部可见红斑结节

图2 皮损组织病理(HE×40)真皮内以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肉芽肿样结构,可见多核巨细胞,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图3 治疗45 d后红斑较前减轻,结节较前变软、部分消退

猜你喜欢

结节病肉芽肿皮肤科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18F-FDG PET/CT在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结节病的诊治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在肺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观察家属同步认知对肺部小结节病人心理的影响及对病人进行随访管理分析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