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百日咳22例临床特征分析
2018-12-20吕勇
吕勇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百日咳是一种具有高度区域性传染疾病,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近几年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感染。因新生儿的胎传抗体为非保护性抗体,故新生儿对其基本没有抵抗力,感染往往通过与家人及照顾者接触,成为百日咳的易感人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泰安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百日咳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
1.资料与方法
选择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者22例百日咳患儿为研究对象。百日咳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订的标准[1]。纳入标准:(1)发病年龄<28天;(2)有咳嗽、气促、呛奶等临床表现;(3)深部痰百日咳鲍特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阳性[2]。
统计学采用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查阅两组完整病历资料,比较其临床特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22例患儿中,男12例,女10例,男女比为6∶5;早产儿9例(40.9%),足月儿组13例(59.1%);出生胎龄(36.42±1.3)周(35.0~40.7周),出生体重(3158.55±427.37)g(2084~4210g);平均发病日龄(18.29±5.48)d(14~26d)。
2.2 发病季节
春季发病7例(31.8%),夏季发病8例(36.4%),秋季发病4例(18.2%),冬季发病3例(13.6%)。其中在2015—2017年中,四季均有发病,且春夏季节多见,秋季次之,冬季发病最少。
2.3 临床表现
所有住院患儿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入院,突出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12例(54.5%),伴吸气性喉鸣14例(63.6%),阵发性青紫11例(50.0%),呼吸暂停2例(9.0%),伴抽搐1例(4.5%),伴发热3例(13.6%),并发呼吸衰竭5例(22.8%),机械通气4例(18.2%)。
2.4 辅助检查
化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且以淋巴细胞比率为主的有5例;白细胞计数大于正常,且以淋巴细胞比率为主17例;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9.56×109/L[(9.24~68.23)×109/L];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69.35%(39.10%~77.61%)。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1例(4.6%),支气管炎3例(13.6%),支气管肺炎16例(72.7%),肺实变2例(9.1%)。所有患儿深部痰或咽部百日咳鲍特菌聚合酶链反应(PCR)均为阳性。均做痰培养加药敏试验,9例阳性,培养出11株其他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例(18.2%),肺炎克雷白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2例(9.0%),黏质沙雷菌1例(4.5%),鲍曼不动杆菌1例(4.5%),阴沟肠杆菌1例(4.5%),流感嗜血杆菌1例(4.5%)。
22例患儿确诊后均给予红霉素静滴治疗,同时硫酸镁解痉、雾化等对症治疗,疗程(9.52±3.85)d(7~21d)。15例患儿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总剂量2g/kg);根据痰培养发现的致病菌者,依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机械通气4例辅助呼吸;22例住院患儿治愈19例,好转3例,无死亡病例。患儿住院时间中位数12d(5~28d)。
表 足月儿与早产儿临床特征比较
3.讨论
百日咳杆菌的唯一宿主是人。在未免疫家庭成员中,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者,约90%~100%的将发展为百日咳。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功能尚欠完善,故新生儿感染百日咳后,临床症状重,并发症较多,并且可引起新生儿猝死[3],故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因百日咳疫苗具有免疫不完全性及免疫保护时间的限制,50%以上的密切接触的完成免疫注射者和自然感染者中,也可能会发生亚临床感染[4]。由于百日咳初期症状的不典型性,再加上临床医生对百日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造成了年长儿及成人百日咳患者的延误诊治,并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源。每年春夏季节为百日咳患者常发病季节,但是近几年资料提示该病无明显季节性,每季都有患病发生。本研究中,患儿每个季节均有百日咳发病,春夏季较多见,秋季次之,与上述观点同。婴幼儿尤其是6月龄以下者,因其尚未免疫,成为百日咳发病的最易感人群,近几年,其中新生儿发病率逐年增加。百日咳疫苗接种逐渐改变了百日咳流行年龄分布,但其流行周期的间隔时间与长短未能改变,以上提示疫苗不能控制人群(包括婴幼儿、新生儿)中百日咳杆菌的消长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儿童及成人百日咳患者是新生儿患百日咳的重要传染源[5-6]。
新生儿的百日咳保护性抗体主要来自于母体及免疫接种。Shakib JH等[7]研究提出,大约有75%的婴儿出生时体内百日咳抗体平均水平低于保护性抗体,但是随着年龄增加,90%的婴儿在生后6周易感染百日咳;因为国内外新生儿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年龄大于2个月,其体内抗体丢失的时间早于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前,因此造成新生儿百日咳发病增加。国外多篇文献报道,母亲是多数百日咳患儿病初接触有咳嗽症状的主要家庭成员[8];这与我们调查住院新生儿百日咳其家庭成员有咳嗽症状的,其中母亲大多是咳嗽的。国外对孕晚期及产后孕妇接种疫苗接种百日咳疫苗,以及其他有密切接触者(如父亲、保姆等)接种疫苗,均可有效预防新生儿百日咳[9-10]。国外资料显示,美国免疫与咨询委员会推荐,为防止孕妇感染百日咳,孕期27~32周可进行APV接种,可降低新生儿百日咳感染率。多篇研究资料表明,孕妇接种APV后,对孕母、胎儿或出生后的婴儿均安全有效,可降低百日咳发病率和病死率[10-12]。我国现行的百白破三联疫苗(DTP)接种年龄为3、4、5月龄,美国疾控中心亦推荐DTP免疫起始年龄为2月龄[13-14],这种策略是否应该调整,还需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目前,实验室检查仍是百日咳确诊的主要方法。PCR检查费用高,实验室要求条件也较高,仅适用于疑似病例的早期诊断;百日咳鲍特菌PCR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分子学检测方法,检出率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90%以上[14],能在1天内确定百日咳杆菌感染,即使检查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对其结果影响也较小,其PCR仍可呈阳性,因此PCR检查技术已经在国内外普遍应用。鉴于以上原因,国外在本世纪初就已经更新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即百日咳杆菌PCR检测是确诊依据[15]。本研究提示,现行我国的百日咳诊断标准已经不能适应该病的发展、流行、诊断与治疗,应根据国际标准及时调整,早诊断,早治疗,造福广大百日咳患儿。
本研究中足月儿多见,但早产患儿痉挛性咳嗽、吸气性喉鸣、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较>足月儿多见,且住院天数长;该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论相似[1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对所有患儿敏感,治疗效果明显。本研究中,患儿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入院后症状分别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吸气性喉鸣、口唇发绀、气促、咳剧时伴恶心或呕吐、呼吸暂停等,几乎囊括了典型百日咳所有症状。
综上所述,近几年新生儿百日咳渐渐增多,基层医院或预防接种单位应该完善百日咳PCR检测,同时提高临床医生对百日咳再现的高度重视,早期诊治,减少漏诊。同时推荐对每位怀孕27~32周的孕妇进行APV接种及新生儿接种疫苗,必要时可行百日咳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