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昔洛韦对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评估

2018-12-20韦皓

医药前沿 2018年36期
关键词:阿昔洛韦阿昔洛单核细胞

韦皓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以发热、扁桃体咽炎及淋巴结肿大三联征为特征[1]。在1889年该病最初被描述为“Drusenfieber”或腺热,但后来在1920年使用术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描述在6例大学生中出现的以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且出现非典型单核细胞为特征的发热疾病。当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Epstein-Barr病毒发生了IM,且新近的嗜异性实验结果阳性时,EBV与IM之间的关系才得以明确[2]。由于IM发病可急可缓,轻重程度往往不一,有时患儿仅有发热、咽炎等,但有些患儿可能会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且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反复慢性的EBV感染以及与EBV感染相关的嗜血细胞综合征,往往治疗十分困难。临床上IM发病急性期往往伴有持续时间较长的高热,一定程度上造成患儿身体上的极度不适以及患儿家属的焦虑感。所以,如何对IM进行有效地控制,缩短疾病急性期过程,尽量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患儿以及家属的身体以及心理负担,称为目前治疗IM的瓶颈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15年10—2017年10月按照儿童IM诊断标准,且满足实验室检查异常淋巴细胞>10%,新近EBV-IgM阳性患儿40例,男女比例相同,无差别随意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实验室检查如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EBV-IgM阳性率、肝脏功能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根据上述统计学方法将40名确诊IM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阿昔洛韦(10mg·kg/d)静脉分2次滴注治疗,而对照组则为α-干扰素(100万U·kg/d)肌肉注射治疗,其余抗生素应用、保肝药物的使用以及退热等对症支持处理两组均为一致。我们将从热退时间、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时间、淋巴结以及肝脾缩小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时间使用单位均为天数)等几个方面来对于评估两种药物阿昔洛韦以及干扰素对于IM的治疗的效果。

2.结果

2.1 见表

表 阿昔洛韦以及α-干扰素治疗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使用阿昔洛韦治疗的患儿中未发现有粒细胞减少,无血小板减少以及胆红素升高出现,无新近肝功能损害或原有肝功受损明显加重的情况,无恶心、呕吐、黄疸等情况发生。而对照组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儿中有2个出现了厌食、恶心的症状,没有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E,主要由EBV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确诊可以在患儿血清中找到嗜异性凝集素以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3]。EBV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疱疹病毒,通过易感者与EBV携带者亲密接触而传播。还没有从环境来源发现EBV,这提示人类为其主要宿主。并且现已证实EBV抗体存在于全世界分布的所有人群中,90%~95%的成人最终EBV血清反应呈阳性。在发展中国家,4岁以前儿童EBV血清反应阳性率接近100%,很多人把上述发现归因为儿童间密切接触及个人卫生差,这也为早期感染及随后传播EBV提供了机会。

童年期感染EBV通常呈亚临床表现;虽然暴露率高,但目前文献提示只有不到10%的儿童发展为临床感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发热、鼻阻、双侧眼睑肿胀、扁桃体咽炎、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等,有些患儿可能出现皮疹,以及一些典型的实验室异常结果如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增多,异常淋巴细胞常>10%,并有肝功能异常、嗜异性抗体阳性等。IM除了以上典型表现以外可能出现很多临床变异,只会呈现部分临床症状而不是所有典型临床表现,如很多急性EBV感染感染相对较轻,仅仅出现咽炎和扁桃体炎,容易误诊以及漏诊。但该病如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进一步转变为上述提到的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或者是并发EBV感染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4],治疗难度进一步提高,且后者病死率较高,显著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健康。所以,如何对IM进行有效治疗,缩短病程,减少严重并发症以及后续疾病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存质量,是儿科医生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目前我们通常使用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阿昔洛韦[9-(2-羟甲基)鸟嘌呤]是一种核苷类似物,能选择性抑制1型和2型HSV(HSV-1、HSV-2)及VZV的复制。阿昔洛韦被摄取到细胞内后,通过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阿昔洛韦。在未感染细胞中,不会明显发生上述步骤,因此该药物的活性具有特异性。随后这种单磷酸衍生物被细胞酶转换为三磷酸阿昔洛韦。三磷酸阿昔洛韦作为三磷酸脱氧鸟苷(deoxyguanosine triphosphate,dGTP)的类似物,竞争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三磷酸阿昔洛韦掺入DNA中,由于缺乏3'羟基基团,阻止更多的核苷附着,导致DNA链复制终止。与细胞DNA聚合酶相比,三磷酸阿昔洛韦对病毒DNA聚合酶的亲和力要高得多,因此治疗比率较高[5]。而干扰素(interferon,IFN)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IFN-α和IFN-β主要具有抗病毒作用;而IFN-γ具有更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但抗病毒活性较弱。在大多数国家,IFN-α是研究最广泛和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HBV的IFN。

因为阿昔洛韦对病毒DNA亲和力较之IFN要高得多,所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好,且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实验结果也提示,经阿昔洛韦治疗的患儿在体温恢复时间、淋巴结缩小、肝脏缩小、异淋恢复以及住院时间上都优于对照组患儿[6],而且在治疗过程中阿昔洛韦治疗组患儿未出现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说明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安全、有效,对疾病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可以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阿昔洛韦阿昔洛单核细胞
4种阿昔洛韦片燃烧分析*
阿昔洛韦、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
阿昔洛韦结合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效果分析
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静脉滴注阿昔洛韦与口服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致急性肾功能损害1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意义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