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
2018-12-19姜智纯
姜智纯
【摘要】湖南吉利职院作为一所较为年轻的学校,自建校以来,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实施与“三好”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一直将劳动教育作为践行湖南吉利职院“三好”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时代下,为更好地贯彻“三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体现在日常生活管理与教学管理中,也体现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的创新中。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劳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并要求青年学会劳动。湖南吉利职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将劳动教育作为践行学院“三好”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并将其作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秉承“三好”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与“三好”相结合
湖南吉利职院是由国内汽车制造主流企业吉利集团创办的一所崭新的充满活力与梦想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好品格、好习惯、好技能”三好教育理念,一直重视并践行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劳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劳动,强化和锻炼了学生的技能,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地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因此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体魄。通过进行劳动教育,学院培养的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资源,为社会和谐进步谱写了新篇章。
(一)劳动教育与“好习惯”相结合
湖南吉利职院充分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中的“好习惯”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让学生能够照料自己的生活,进行个人环境治理,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寝室卫生打扫习惯、公共区域卫生打扫的习惯和班级卫生清理习惯。学院重视校园卫生文化建设,公共区域的打扫有详细的时间安排表,班级卫生的打扫也有值班表。每个学期团委与宿管委会共同举办学院宿舍文化活动月,开展“十佳文明寝室”“示范寝室”评比等系列活动。每周学生处都会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系部的教室和寝室进行劳动卫生抽查,进行“文明教室”和“文明寝室”评比,并作为各系部负责所在班级辅导员考核内容的依据。学院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也体会劳动带来的自我尊重,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生活习惯,自觉爱护劳动成果,维护学校和教室的整洁。
(二)劳动教育与“好品质”相结合
学院以“笃行至善,盛德日新”为校训,把德育放在首位,创新了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励志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学院寓德育教育于劳动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受过劳动教育的青年不论是在失业率还是在犯罪的比率中都要比没有受过劳动的教育的要低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在品格形成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言行举止一致的主要标志便是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在道德信念的行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劳动,没有能使表露他自己的那种道德上和意志上的努力。”所以要形成好品质,劳动教育是其道德信念形成的强有力的手段和途径。学院每周三下午定期开展的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通过自己的亲手劳动换来了洁净的校园环境,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赞赏,心里感到满足和欣慰。劳动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爱劳动、悦劳动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了勞动光荣、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劳动教育与“好技能”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手能教给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使劳动具有创造性,而且手脑并用。”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劳动教育正是补充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让学生学会手脑并用,在劳动中提升技能,在劳动中进行思考,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在实训周进行的模具或钳工比赛,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能用左手或右手装配汽车零部件。通过这些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利用废弃的零部件改造出来的跑车就是他们的劳动创造成果。劳动教育对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代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一)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有效利用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将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理论的实际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从校园走向社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和项目实践,促进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提升,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顺利对接。
(二)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建立符合学院特色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坚持育人原则,确保劳动教育质量。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普遍开展了学生综合测评工作,因此可以把劳动教育的情况作为综合测评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进而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另外,结合社会实践课程进行考核,进一步细化考核评价标准,坚持定岗定责,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注重奖惩分明,建立学生的劳动档案,将劳动考核纳入到学生毕业标准考核中。
(三)创新劳动课程的内容设置
在原有的劳动周和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构建相对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调整不同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安排和劳动强度。创新设计劳动课程的内容,使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积极参与其中,体验不同的劳动项目内容带给他们的感受。比如在安排学生辅助老师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办公室文化,学习办公室设备的使用,提升办公运用水平;学习传统技艺、烹饪技能、包饺子炒菜等;进行生存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吃苦教育等;进行种植园艺教育,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收获植物成长的快乐,使学生在劳动中享受学习,提升手脑并用能力,在劳动中热爱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高梅梅,陈瑾.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探析[J].职教通讯,2011(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