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院校与兵种部队联合培养策略研究

2018-12-19郭艺夺冯存前宫健

教育界·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改革

郭艺夺 冯存前 宫健

【摘要】对照军事院校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目标需求,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开展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院校与兵种部队联合培养的必要性,指出了传统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策略,对深入开展军队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兵种部队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强军目标,扎实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实战化要求,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应该树立“为战教战”的教学理念,紧贴实战,瞄准战场,强化打仗观念,突出打仗能力。各军事院校要围绕打仗教学,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检验教学工作成效,探索创新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开展院校与兵种部队联合培养实战化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军队是要打仗的,军事院校培养的学员则是要上战场的。没有了战争和战场,军校也将不复存在。习主席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军事一流人才呢?据笔者理解,只有能适应战场并击溃对手的军事人才方可称得上一流。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流的,不仅是因为仅用三年时间消灭了国民党三百多万军队,更是因为以落后的装备在朝鲜战场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在珍宝岛击退了气势汹汹的苏军。世人尽知西点军校是世界一流的军校,不仅因为它是美国的陆军官校,更因为它为美国的二战战场及其胜利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官和战将。长期的优越繁华和恬静闲适使我们淡忘了战场的残酷,也忽视了战场的需要,特别是战场对军官能力的需要。特别是突出装备作战保障的军校,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应该强调在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装备作战使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战场上的顽强意志和应变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的军事院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作战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军事院校与兵种部队对实战化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强军举措。

二、传统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多年来,军事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教学模式还是没有改变,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院校本身来进行开展,与兵种部队对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实际需要不能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方面,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受传统军事院校教育理念的束缚,只注重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点,忽视了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忽视了培养新型专业人才适应部队和服务部队的能力,导致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不能适应兵种部队的需求,甚至滞后于兵种部队教育训练的需要。

在培养模式和专业规划方面,人才的培养受传统军校教育培养模式影响,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员为主体”的模式。注重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而缺乏与兵种部队的有效沟通;院校和部队间的交流与渗透不够,学科专业设置的更新速度慢,研究方向比较陈旧,不能有效解决部队作战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院校教育与部队的需求出现明显脱节。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军事院校和兵种部队联合培养的双主体功效,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院校与兵种部队联合培养策略

为了培养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需要积极探索军事院校和兵种部队联合培养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找到联合培养的共同点和规律,从而建立起院校和部队的一体化教育,其联合培养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强化观念创新,认真做好联合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

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院校与兵种部队联合培养人才的特点规律,科学制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一是确立“体系化、精确化、多元化”的教育新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规划联合培养人才的培训内容、教学平台和教学队伍的建设;运用精确化管理方法,对联合培养人才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实施科学管理;运用多元化理论方法,构建共用人才的机制、模式和培训方式。

二是确定“整体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加强院校与部队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有机协调,院校围绕部队需求进行教学,部队把合力育人当作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双方加强联系沟通,搞好规划协调;有效整合院校与部队的育人资源,使院校的理论教育资源、创新研究资源、智力资源与部队的装备资源、实战化教学训练资源在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获得最佳的资源效益;充分发挥院校和部队对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教学相长、训研结合、优势互补。

三是建立“联合计划、联合教学、联合训练、联合考评”的“四联合”机制。加强与部队的联系,邀请部队直接参与培养计划的具体制定,將合力育人的起点提前、层次提高,确保制定的计划符合部队需要,符合岗位要求;聘请部队工作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领导和确有专长的专业人员到院校充当兼职教员,作为院校教学队伍的重要补充。

(二)注重优势发挥,优化完善联合培养人才的培养体系

以培养高质量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创新组训模式、手段为途径,优化完善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是系统优化培训内容。针对现有装备发展及其体系化作战和使用特点,将培训内容划分为装备基础理论、实装操作训练和综合作战演练三大模块。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前后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落实于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

二是大胆创新培训模式。以“注重能力型教育、加大实践性教学、突出创新性训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推行“上岗式、基地式、对抗式”培训模式。

(三)突出实践教学,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机制

以部队为依托,以院校教研资源为支撑,按照“位置就近、资源互补”的原则,建立一批满足不同型号装备和不同层次、内容实践性教学需要的联合培养人才实践教学基地。

一是在部队实施联训装备操作。针对现有装备“多代并存、多型共用”的状况,分别建立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军事院校利用暑假组织学员到部队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锻炼,根据不同型号期班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员到上述相关基地进行跟学、跟训。

二是在院校实施网络化模拟训练。构建模拟训练中心为主体的网络化对抗训练平台。院校立足自身优势,针对装备作战使用对作战环境、对抗条件的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和软件技术,研制一体化网络训练系统等一大批新装备教学急需的辅助教学训练系统,进行混编集群作战指挥训练及战勤操作训练,为基地实战化训练奠定基础。

三是在训练基地联演实战化打靶。根据各训练基地的任务职能,在不同的训练基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结合部队基地化训练计划,每年定期组织各个层次应届期班学员和相关教员参照旅—营—连三级编成,组建实战化战术混编群“参训部队”,到基地参加教学型实弹演习。

(四)完善质量评价,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评估反馈机制

从人才培养过程的周期性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长效性出发,结合院校考试和部队考核的侧重点和差异性,实行院校、部队、基地联合考评,使评估体系更加完善,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客觀。

一是建立部队跟踪反馈机制。在评估中引入部队因素,将教育效果由以院校评估为主改为以部队评估为主,对规范施训过程,提高培训质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过程评估机制。将教育效果由单一的结果评估改为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

三是建立联合评估机制。将教育效果由单一评估改为综合评估,岗位任职能力体现在岗位实践活动中,院校教育质量评估不应仅以学员毕业考核结果为标准,而应以其担负岗位职责一段时间后所展示出的任职能力为标准。

四、结束语

“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这是培养面向未来战场的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部队的训练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大力推动实战化新型专业人才的院校和部队联合培养,自觉投身军事训练创新的伟大实践,积极推动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军事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历史性跨越,为军队转型建设提供更加强而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参考文献】

[1]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3/20/c_119869379.htm,2014-03-20.

[2]赵晋平,吴耀光.积极推进院校教育训练转变[J].空军院校教育,2007(03):3-6.

[3]张明学,张小荣,张宏民.军队院校教育改革转型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12-14.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教学模式改革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日语听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中期报告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