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结构,改善教学行为
2018-12-19陈涛
陈涛
【摘要】加法运算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教材都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看到一种教学现象——举出更多例子——在众多实例中抽象概括——用符号表示发现的规律”这样的思路来加以引导。教师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精准把握学情,促进知识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更加透彻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行为;加法运算律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方法的推理依据,是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诸多运算律的教学中位于起点位置,属于起点型核心知识。准确把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加法运算算理的理解,并能使计算更加简便,同时也能够为乘法运算律的学习积累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有利于迁移。这一知识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早有渗透,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加法意义的感知过程展开探索,另一方面要注意按照探索规律的基本思路,组织学生完整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表达、理解、应用等活动过程。
一、典型环节一:教学加法交换律——导
1.出示主题图
(1)四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大课间活动,仔细观察这幅图,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A.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重点来研究A问题和D问题。先来解决第一个。
2.探索加法交换律
(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28+17=45(人) 17+28=45(人)
师:同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跳绳人数加上女生跳绳人数,“17+28”呢?(女生跳绳人数加上男生跳绳人数)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和女生跳绳的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個等式。(板书等式:28+17=17+ 28)
(2)仔细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通过这个等式我们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都不变呢?这仅仅是个猜想,这个猜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你能举一个例子来验证这个结论吗?先指名说,再跟同桌说两个。
追问: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板书省略号)
师小结:虽然我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这个规律,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你能想到吗?写在练习纸上。
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二、典型环节二:探索加法结合律——放
师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总结出了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这一次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有信心学好吗?
1.提问——来看第二个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1)这个问题老师自己解答。我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你能看出老师的解题思路吗?板书:(28+17)+23 28+(17+23)
生1:(28+17)+23这道算式,是先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再求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28+(17+23)这道算式,是先求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再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2)师:心有灵犀啊,老师就是这么想的。大家想一想,(28+17)+23和28+(17+23)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吗?你是怎么想的?
(3)28+17的和再加23,28加17+23的和,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可以写成等式吗?板书 : (28+17)+23=28+(17+23)
(4)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的研究方法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探索新的加法运算律。一起来看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单
第一步:发现猜想
仔细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是不是像这样的两个算式得数都相等呢?
(28+17)+23 28+(17+23)
第二步:举例验证
先猜一猜,再算一算,下面的 里能填等号吗?
(45+25)+16 45+(25+16)
(39+18)+22 39+(18+22)
你能再写两个这样的等式吗?
第三步: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
(5)独立完成,选一些学生的例子写到黑板上。
(6)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成果,重点交流:
①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
②比较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集体交流。数学家们就是和你们一样,用(a+b)+c=a+(b+c)来表示这个规律的。
(8)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教学思考:
加法交换率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材都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看到一个教学现象——举出更多例子——在众多实例中抽象概括——用符号表示发现的规律”这样的思路来加以引导。我教“加法运算律”一课,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教学结构,体现了从“教材→学生”的单线型灌输式结构到“任务单、思维脚手架等→学生”的多线型支持式结构。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漁”
第一个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概括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等式的变与不变发现猜想,让学生独立用含有汉字、图形、字母的等式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凸显了重难点。这个环节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精当归纳。同时这个过程等于给加法结合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模型。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因为已经给予了学生思维的脚手架,所以通过自主学习单,学生独立经历“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概括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完整经历探究过程,发展学习能力。
3.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过程,体现了典型的“生←→组←→师”三级互动结构。首先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理解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一定差异,对加法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然后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这个环节中优等生增强了自信,学困生弥补了一定的知识缺陷,学生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加法结合律都有了进一步认识;最后通过集体交流,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内涵理解逐步清晰。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
4.精准把握学情,促进知识的理解
在授课与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以及进行小组交流的时间把握好,既要避免拖沓浪费时间,也要避免由于时间太短而流于形式。对一些重要的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要进行有效、积极的评价,比如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如判断75+(48+25)=(75+25)+48既用了加法交换律又用了加法结合律,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得好,首先要肯定,其次要予以大力的表扬。教师要善于捕捉、鉴别、重组新的课堂资源,比如学生自主举几个符合加法结合律的例子,一定有学生举的例子中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才能使学生更加透彻理解加法结合律,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
【参考文献】
[1]金唯才.教学结构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2(03):9-11.
[2]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7(08):5-10.
[3]高巍.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关系解析[J].教育研究,2012(03):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