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金融话语权提升研判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2018-12-19王力黄育华

银行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话语权人民币

王力 黄育华

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既没有在国际市场的金融定价权,更没有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标价权,游戏规则完全由他们制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率先走出低谷,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客观上助推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由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其中中国地位的提升首屈一指。金融话语权的变化必然导致全球金融中心格局的调整。可以预计,发展中国家金融中心的崛起,势必会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后来居上的领导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话语权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2016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位列第三。自此,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的第五种特别提款权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是第一次有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改变了发达国家全面统治的局面,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表现。

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奠定,让很多国家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资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末,有新加坡、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球共有人民币储备约合1258亿美元,占外汇储备总额的1.23%。中国正以此为契机,为重构国际金融新体系,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末,我国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数量超过20多万家,境外国家和地区的136个银行在我国境内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3901个,153个企业在中国境内开立人民币非居民账户约3.14万个。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达到9.2万亿元,占全球跨境收付的22.3%。人民币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其中,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收付金额分别为43565亿元、4569亿元和11801亿元。

人民币国际合作地域不断扩大。为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扩大境外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已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共有31家直接参与者,677家间接参与者,实际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的2199家法人金融机构;CIPS、清算银行等机制安排的优化完善,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全球清算、结算服务效率,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上涨11.1%。其中,柬埔寨同比增长19倍,文莱同比增长7倍,马来西亚、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同比增长均超过50%。

双边本币互换与合作日益深化。2017年,中國人民银行先后与新西兰、蒙古、阿根廷、瑞士、卡塔尔、加拿大、韩国、中国香港、泰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14750亿元。修订完善了一般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协议,增强了协议的可操作性。截至2017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共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超过3.3万亿元,在便利双边贸易和投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达成交易138410笔,同比增长57.6%,名义本金总额为14.4万亿元,同比增长45.3%。从期限结构来看,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名义本金总额达到11.1万亿元,占总量的76.9%。

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进一步优化。201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调整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的豁免项及相关系数,便利境内机构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18年1月,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推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一揽子措施,包括:明确凡依法可以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开展个人其他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便利企业境外募集人民币资金调回境内使用等。

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的不断优化,探索互联互通机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2017年7月,内地与香港推出“债券通”,先期开通“北向通”,为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条高效便捷地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渠道。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中英文版的境外商业类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流程和相关文件梳理,进一步便利了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17年末,通过“债券通”入市的249家机构债券托管余额达到887.96亿元,推动了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进一步提升。

我国主导设立的金融机构影响力不断扩大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升了中国金融话语权。亚洲国家基础设施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现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不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回收期长,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十分有限。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资金大约73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2013年10月,我国政府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来支持亚洲区域开发建设的需要,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共有57个国家参与设立,涵盖了全球五大洲地区。

亚投行是第一个由中国倡导发起设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彰显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第一,亚投行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第二,亚投行将致力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推动全球实现和谐包容发展。第三,亚投行将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丝路基金助推了“一带一路”建设实施。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成立丝路基金,规模为400亿美元。2017年5月,中国政府再次宣布向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提升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币种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的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单一,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等,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应有作用。利用外汇储备设立丝路基金,一方面可以发挥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作用,探索外汇储备使用的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动产能“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广泛响应,丝路基金则主要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金融合作、能源开发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首先,丝路基金体现了中国对倡议“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其次,丝路基金是中国发挥大国作用,支持全球经济发展的具体行动;第三,丝路基金可以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探路者。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在第六次领导人会晤期间,宣布共同发起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金砖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上海,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分担1000亿美元的初始资本。金砖银行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倡议并共同成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主要是投资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绿色发展,助推经济可持续增长。金砖银行的成立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多边金融机构的垄断,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话语权,专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需求,探索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新路径。

众所周知,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双重标准: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救助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这完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相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对救助美国的措施却是相当宽容。这一对比,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秩序的不合理,更多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国际货币基金(IMF)中,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的29.6%,人口总量占43.6%,经济总量占21.25%,而在(IMF)组织中的投票权仅占11%,加在一起都不如美国比例高,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金砖银行的设立改变了这一局面,为提升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合作成效凸显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顶层设计的重大战略,是迄今为止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其全球规模效应、早期收获成果已引发广泛关注。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对外宣布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包括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与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等重要举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化程度低,特別是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既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金融支持,又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鼓励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布局,提升服务能力。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资商业银行积极在海外布局。截至2017年末,已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分支机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资银行共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2600多个,累计发放贷款超过了2000亿美元。同时,截至2017年末,共有来自21个“一带一路”国家的5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开展双边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促进贸易发展。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央行签订了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协议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本币结算方面,2011年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由跨境贸易结算全面扩展至投资结算领域。目前,我国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央行签订了相关协定。在货币互换方面,截至2017年末,央行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互换协议,为人民币开展跨境结算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1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金融中心排名和得分上升情况资料来源:根据各金融中心城市官方网站资料整理。

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动金融市场合作。截至2017年末,共有806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试点已扩展至1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额度达到17400亿元,共有196家机构备案或申请投资额度6050.62亿元。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4.29万亿元,同比增长41.3%。熊猫债累计注册/核准额度5007亿元,累计发行熊猫债2203.4亿元,发债主体涵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境外非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等。

全球金融中心调整变化的最新趋势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长陷入乏力,特别是英国脱欧使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特朗普政府推行“逆全球化”政策也给纽约金融中心地位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随着发展中国家金融话语权的不断提升,全球金融中心的重心开始朝着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方向重构。

根据伦敦金融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简称GFCI),可以清晰地看出全球金融中心调整变化的最新趋势。根据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通过样本城市的指数得分排名,对比历年评价结果,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发展格局的变迁。其中从全球范围来看,最大的变动趋势依然是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的快速崛起;从各大区域内部变化来看,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圈层体系也在不断深化。

新兴经济体金融中心正在快速崛起

19世纪中后期,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一历史事物诞生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起源地欧洲,并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而不断转移。先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转移至北美地区,随后又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凭借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太地区经济体崛起的引领开始转移到亚太地区。以中国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加速了这一转移趋势。在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历年的评价中可以得到印证。

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城市得分表现突出。一方面得益于长期向好的宏观经济增长表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2016年经济增长率排名前20位的经济体基本都是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从软硬件环境得分来看,硬件方面很多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中心城市已经超过了发达经济体城市;而制度法规治理层面的软环境,新兴经济体也在不断改善,持续向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也孕育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金融机构。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新兴经济体的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的快速提升(见表1)。

国际金融中心圈层体系不断优化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体系圈层化趋势由来已久,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演进的重要方面。为了直观量化反映这一趋势,我们联系第21期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对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联系性进行分析,发现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性(Connectivity)不断上升,金融中心城市体系圈层化趋势日趋明显。这种趋势与金融业态的本质属性息息相关。

金融机构作为配置金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中介,开展金融活动必然和外界发生频繁的联系,而国际金融中心更是高度开放的载体。作为国际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跨国金融机构,本身依靠地理空间分布的庞大网络开展业务活动,相应地催生了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的网络构建。这一趋势是国际金融中心空间结构演化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直接反映。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地区之间、国别之间、不同金融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不同的要素禀赋和分工比较优势,也是促成圈层化金融中心网络形成的直接原因。

具体到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圈层化程度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区域内不同层级金融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如北美地区金融中心城市都处在高度发达的统一市场,金融中心体系圈层化最早、最为完备,也是竞争力最强的国际金融网络体系。而新崛起的亚太地区,区内金融中心城市所处经济体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文化制度环境不同,加之地理空间广大分散,就形成了规模大、多样性显著的国际金融中心圈层体系。地区之间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东盟自贸区形成和“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广泛响应,使本区域内经贸投资活动量级不断扩大,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圈层化趋势的加快。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本区域国家金融话语权的提升(见图1)。

金融话语权提升必然助推金融中心发展

随着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的不断提升,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话语权必然获得提升。而伴随金融话语权的提升,又必然助推本国的金融中心发展。可以预见,中国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戏份会日益增多。比如,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入选GFCI排名的城市不断增多,排名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数量来看,在2007年的第一期GFCI排名中,中国只有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入选,2010年深圳入选,之后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纷纷进入排名,截止到2017年,中国大陆已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大连和成都七个城市入选,是入选排名城市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还有天津和杭州成为候补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从排名来看,中国金融中心城市总体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在GFCI第22期排名中,上海高居第6名,北京居第10名、深圳居第20名,广州和青岛也进入前50名之列(见图2)。

加快推进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国际交往中,话语权的大小与国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过去我国经济实力不强,根本谈不上拥有话语权。随着我国对世界贡献的不断增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总之,话语权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国家综合经济实力越强,拥有的话语权就越大。当今霸权主义之所以能长期拥有话语霸权,正是因为它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取得了无可比肩的地位。因此,我国在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战略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紧紧把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使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相得益彰。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提升,金融中心的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金融话语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也在调整着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国家实力、话语队伍、话语平台是提升话语权的基本前提,但仅具备这些前提并不等于就能拥有话语权,因为话语权的大小强弱要取决于话语影响力的大小、引导力的强弱。话语影响力越大、引导力越强,就越能主导谈什么话、怎么谈这个话,如何界定所谈话的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标准,就越能掌握国际金融活动的主動权和主导权。

提升我国的金融话语权,首先要提升金融定价权,包括基准利率定价权、国际信用评级定价权和国际大宗商品的货币定价权。在经济开放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拥有市场定价权的国家就可以有效控制和转移风险。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与国外大量的交易活动还必须通过美元等国际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这迫使我国政府和进出口企业必须面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其次是推动“存量治理”创新改革,即提升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公平、公正与效率,特别是逐步增加我国在世界银行和IMF等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权和话语权。要努力从学习者,转化为贡献者,甚至成为引领者。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的双向开放。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再次表明了中国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全面扩大开放的鲜明态度。他指出,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几十年来,中国顺应时代大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今中国正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可以说,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图1 中国参与世界主要金融机构份额占比示意图表

图2 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在历次GFCI排名情况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强大的金融体系,更需要打造与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始终是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不竭动力。扩大金融业的双向开放,提升在国际金融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这是国际金融话语权这个当代国际金融秩序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在国际话语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提升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话语权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开放深刻影响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进一步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由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生态的核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力挽狂澜,就是因为在那个时期中国政府加强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宏观调控,具备了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

比如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海金融中心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深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上海金融中心正逐步从追求扩大规模转向注重提高质量,从追求集聚资源转向注重提升功能。相信上海金融中心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金融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下,繼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国家金融话语权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进一步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离不开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特别是面对“全球同此凉热”“世界越来越平”的全球化趋势,信息如何传递、成就如何呈现、形象如何塑造、价值如何表达,对我国话语权的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如此,我们的国际形象是“靠他塑”还是“靠自塑”、是“听人说”还是“说给人听”,最终都可能取决于国际话语权的强弱。如果没有话语权或话语权不强,我国的国家形象就会变成别人眼中任人“梳妆”的小姑娘。总之,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为此,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迫切需要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改变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失语”状态,更好地塑造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形象,让全世界都能“听清”到中国的声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话语权人民币
金融动态: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概述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认识人民币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话语权
Currency Exchang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