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馆科普工作现状分析
2018-12-19佟贺丰黄东流
佟贺丰 黄东流
科技馆是重要的科普传播场所,是一种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科技馆的主要功能是展览教育,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用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对公众进行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普及。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全国科普统计的调查,所指的科技馆,与全国科普统计的指标定义一致,指那些建筑面积在500m2以上,以科技馆、科学中心、科学宫等命名的,以展示教育为主,传播、普及科学的科普场馆。[1]
一、科技馆的总体情况
(一)场馆数量快速增长
2016年,全国共有科技馆473个,比2015年增加29个。全部科技馆建筑面积合计320.61万m2,展厅面积合计157.22万m2,展厅面积占建筑面积的49.04%。全国每万人平均拥有科技馆建筑面积23.19m2,比2015年增加0.36m2。科技馆参观人次累计达5646万,比2015年增长20.26%。从2006年到2016年,全国科技馆的数量稳步增长。从基建支出看,2006-2008年是投入较大的年份,其他时期投入相对平稳,维持在22~46亿元之间。
图1 2006-2016年全国科技馆数量变化与基建投入情况
大多数科技馆属于县级科技馆。2016年,县级科技馆共计243个,比2015年增加17个,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1.37%。县级科技馆的平均建筑面积2970m2,每个科技馆年参观人数在3.67万人次左右,县级科技馆的全部参观人次占全国总数的15.79%(见表1)。
表1 2016年各级别科技馆的相关数据
(二)特大型场馆相继开放
最近20年,我国迎来了特大型科技馆建设的热潮。《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将科技馆按照建设规模分成特大、大、中和小型四类:建筑面积30000m2以上的为特大型馆,建筑面积15000m2以上至30000m2的为大型馆,建筑面积8000m2以上至15000m2的为中型馆,建筑面积8000m2及以下的为小型馆。查询这些特大型科技馆的开放时间可以发现,大部分特大型科技馆都是在21世纪建成,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见表2)。特大型科技馆建成后,需要庞大的经费维持,2016年平均科普经费筹集额达到6310万元,基建支出798万元(见表3)。
表2 全国特大型科技馆及其建成时间
注:数据来自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由作者整理。
全国现有特大型科技馆23个,大型科技馆28个,中型科技馆33个,小型科技馆389个,小型科技馆占全部的82.24%(见表3)。特大型科技馆的数量只占全部科技馆数量的4.86%,然而参观人次占比达39.43%。特大型科技馆的平均建筑面积,远高于大型和中型科技馆。特大型科技馆配备了较为完备的专职科普人员,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参观效果。
表3 2016年各类科技馆的数量、建筑面积及参观人数
(三)科技馆经费来源仍以政府拨款为主
与全国的科普投入形势类似,科技馆的经费来源仍然以政府拨款为主。2016年全国科技馆的科普经费筹集额共计26.58亿元,其中来自政府拨款22.33亿元,占全部的83.98%;其中自有资金2.75亿元,占全部的10.33%,因为科技馆大多是政府拨款建设,隶属于政府部门,这部分自有资金,大多来自门票收入和资金存留,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政府资金;来自社会的捐赠只有5300万元,占全部的2%,并且这已经是2006年以来科技馆社会捐赠资金的最高金额。
(四)在科普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除了日常的常设展览、短期展览,科技馆还举办了非常多的科普活动。2016年全国科技馆共举办科普(技)讲座1.63万次,共有726万人次参加;共举办科普(技)展览4140次,观众达到1503万人次;还举办了1337次科普(技)竞赛活动,共有231万人次参加。举办科技夏冬令营620次,近10万人参加。举办科普国际交流221次,1.4万人参加。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各类科普专题活动3244次,277万人参加。科技馆还举办实用技术培训9407次,117万人参加。
科技馆也积极参与到“双创”活动中,2016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培训2200次,近16万人参加了培训。举办科技类创新创业赛事293次,26万人参加。
二、我国科技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场馆分布的区域差异问题
因为地区发展差异和各地区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科技馆分布存在一些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科技馆的建筑面积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馆建筑面积总和的1.44倍左右,展厅面积是中部和西部地区之和的1.45倍左右。与2015年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科技馆建筑面积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科技馆展厅面积占建筑面积比例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别不大(见表4)。
表4 2016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馆建筑面积和展厅面积比较
我国的特大型和大型科技馆大多仍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科技馆平均建筑面积最大。东部地区平均每个科技馆的建筑面积约为7842m2,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为5070m2和6318m2,西部地区新增的科技馆大多是小型科技馆。
2016年,全国每省平均拥有15个科技馆,共有11个省的科技馆数量超过平均数。由图2可以看出,科技馆数量在30个以上的有湖北(56个)、广东(42个)、福建(38个)和上海(32个)。西藏自治区也建成了科技馆,2016年开始正式营业。
图22016年全国科技馆分布情况
广东省的科技馆总建筑面积最大,其次是北京和浙江。海南的科技馆总建筑面积最小。在4个直辖市中,天津的科技馆数量较少,建筑面积较小。
2016年,上海的科技馆参观人数合计734.45万人次,排在全国第1位,占上海常住人口的30.35%。到科技馆参观的人次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低的省是甘肃、安徽、贵州和山西(见图3)。
图3 2016年各省科技馆参观人次及其占地区常住人口比例
(二)场馆资源配置仍然落后
科普人员特别是科普讲解人员和创作人员缺乏。2016年全部科技馆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1059人,比2015年有所增加。其中专职科普创作人员990人,专职科普讲解人员2687人;共有科普兼职人员83427人,注册科普志愿者69950人。但有87个科技馆没有专职科普人员,占全部的18.39%。227个科技馆没有科普讲解人员,占全部的47.99%。351个科技馆没有科普创作人员,占全部的74.21%。
科技馆的持续建设与运营缺乏经费支持。2016年科技馆的场馆基建支出共计5.91亿元,其中场馆建设支出1.95亿元,展品设施支出3.17亿元。基建支出占全部科技馆经费使用额的22.98%。但有267个科技馆没有基建支出,占全部的56.45%。305个科技馆没有展品支出,占全部的64.48%。
(三)场馆科普功能发挥不足
许多中小型科技馆存在场地被挪用情况严重,展厅面积不达标,人流量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科技馆的科普功能无法有效体现,达到建设初期的预期效果。123个科技馆的年参观人次低于5000人,占全部的26.00%。135个科技馆没有举办任何一场科普讲座,占全部的28.54%。
三、未来科技馆建设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科技馆建设的公平性和可达性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指出,在2015年,全国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此项建设目标。在城市布局基本完成后,科技馆建设应该进一步关注在城市内部的公平性和可达性指标。可达性是指居民克服距离和旅行时间等阻力,到达一个活动场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达,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标准[2]。可达性其实探讨的是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的空间公平性,如可达性高的街区是否也是高需求群体相对集中的街区,弱势群体如儿童、老年人、低收入阶层等所占比例较高的街区是否具有较高的可达性。所以科技馆建设除了城市选址外,需要关注在城市内部选址决策时,科技馆的公平性与可达性问题。
(二)加强科技馆专业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科技馆专业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增加在编专职创作或展教人员的比例。在特大、大型科技馆等科普场馆设立展教资源研发岗位。其次要强化科技馆展品、设施的更新,很多场馆重视建设投入,后期的展品更新缺乏经费支持,这必然影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科技馆的经费筹集渠道也需要更多样化,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经费来维持运行,相对比较健康的经费结构是政府、社会筹集和自身门票收入各占三分之一,我国的科技馆距离这种模式还有很大差距。
(三)科技馆建设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各级政府对科技馆建设的投入和支持越来越大。科技馆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国内各级政府的认同,这是国内科技馆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应避免过分追求科技馆建设的求新、求奇。各类科技馆在场馆利用效率方面差距不大,每平米建筑面积的年均承载参观人次为13~21人次,小型科技馆相对更有优势,不是越大的科技馆普及效果越好。科技馆的建设和后期投入,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科技、文化条件和观众资源,合理地确定建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