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馆展览中展板功能与设计的思考
2018-12-19李博
李 博
近年来,科技馆展示手段与技术不断创新,相关讨论普遍围绕一些新兴技术展开,对传统手段关注较少。而在实际展览中,传统手段仍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样值得探讨和挖掘。
展板通常又称为图文板,是展览的传统表现手段之一,对于各种学科、形式、主题的展览广泛适用,因此也是最常见的展示手段之一。科技馆虽然以强调互动性的展品为主,但展板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然而,在实际的展览设计工作中,目前部分展板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一、展板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地位和作用被忽视
有些展览设计者对展板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仅用于展区空间划分或装饰需要,或仅将其作为大号说明牌,忽视了展板自身在科学信息传播方面的功能和特点,因此在素材选取与编排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更不用说在提升或拓展其功能方面进行思考。这进一步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
(二)与展品割裂或重叠
在使用展板辅助展品时,不能忽视展品本身传递的信息。实际展览中的部分展板,其信息传递与展品割裂,没有围绕展品进行适当的结合和展开;而另一些展板的内容,则与展品高度重合,将观众本来能够从展品上轻易获得的信息,又进行了一遍描述,不仅浪费了展板幅面,而且使展板成为多余。
(三)形式或内容编排不当
必要的编排,是各类图文媒介创作设计都需要经历的环节,展板也不例外。但在一些展览中,展板编排不当。形式方面,表现为图文比例不当、角度尺寸不适合观看等情况;内容方面,文字直接摘自书籍或网络,未结合展览和展品需要、受众认知特点等因素,对素材进行认真遴选和修改,导致主体信息不突出,句式可读性差,晦涩术语过多。
上述三种问题,源于设计者对科技馆展板的功能定位,以及展板与展品、其它图文媒介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不清。对于展板的使用与设计,应从其所承担的功能入手加以考虑,并以最大程度发挥展板的展示教育功能为目的。
二、展板在科技馆展览中的功能与作用分析
分析展板在科技馆展览中的功能和作用,首先需要了解展板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劣势。继而比较科技馆展板和其他传播媒介的关系,从而得出其功能与作用。
(一)展板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与劣势
1.展板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
首先,展板可表现的题材广泛。展品的互动性是科技馆展示风格的突出体现,但并非所有科学内容都适合做成互动性展品。而展板几乎不受任何学科、主题的限制。同时,展板还可以跳出单个展品聚焦的具体科学话题,表现更加整体化的信息,如展览主线、脉络等。
其次,展板能够提供非竞争性学习机会。互动体验性展品需要观众亲手操作、亲身参与,在一名或一组观众进行操作体验时,其他观众则不能同时操作体验。而展板的表现形式是无须操作的信息单向输出,可多人同时阅读,不会明显影响到其他观众对展板的阅读质量,即展板为观众提供的体验服务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非竞争性”。
最后,展板能够提供自由的参观节奏。与其他单向信息传递的展示手段(特别是以播放影片为主的多媒体手段)相比,展板赋予了观众更加灵活可控的参观节奏。不同观众的知识背景、兴趣方向、接受能力、思考速度不同,观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直奔感兴趣的内容片断,随意调整阅读速度,或对希望深入了解的内容重复阅读。相比之下,多媒体视频同样以单向式信息输出为主,但由于播放节奏固定,有时候会与观众对信息的接受速度不同步,导致观众跟不上思路,又不能马上返回上一段内容。
2.展板在信息传递中的劣势
首先,在内容方面,展板表现的内容是固定信息,不会根据观众需求给予变化性的反馈;其次,在形式方面,展板往往表现手段简单,仅通过图文传播视觉信息,其感知和体验方式单一,对观众缺乏吸引力;最后,在其传播属性方面,展板是对其承载信息的直接讲述,所承载的信息是由设计者进行转述与加工的“二次信息”甚至“多次信息”,难以提供直接经验和真实的科学现象与过程,这是展板与科技馆展品的一个根本区别,直接限制了展板的多感官体验性和可探究性。同时,讲述式的信息传递方式还会影响到信息的可靠性,即如果图文内容中的信息有误,观众通常无法自行辨别。
(二)科技馆展板与其他传播媒介的对比
1.与科技馆展品的对比
关于对科技馆展品的评价,业界已经有广泛的讨论,不属于本文重点,在此仅对科技馆展品的功能中与展板功能形成较明显对比的各方面属性进行探讨。科技馆展品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各种属性特点体现在科技馆展品上时,往往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例如现象直观、互动性好的展品,在题材广泛性方面受到限制。科技馆展品按不同标准可能分为多种类型,图1以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机械互动式、多媒体播放式)与展板进行六种属性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这三种信息媒介彼此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任何一种媒介都不能替代其他媒介而实现全部功能。
图1 机械互动展品、多媒体播放展品与展板的功能特点比较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为展板与其他展示手段之间的配合互补提供启示。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认为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清晰度高、参与度(指信息接收者需要在媒介所传递信息之外通过思考、理解等进行的补充完善)低,而冷媒介清晰度低、参与度高。鉴于麦克卢汉观点是20世纪中期提出的,他对具体媒介的划分在现阶段已经缺乏现实意义,但他认为不同媒介的信息承载量、参与度、清晰度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媒介作用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反应各异的思想,[1]却能够为“科技馆各种展示手段需要彼此配合互补”提供思想支撑。
按照麦克卢汉的思想,热媒介参与度低,信息传递过程机械,而冷媒介赋予信息接受者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2]科技馆展品凭借其丰富的展示手段,在视、听、触、嗅等各方面给予观众刺激,而要获取这些多重感官背后所蕴含的信息,需要观众深入参与其中,因此互动式展品应归入冷媒介。与之相反,展板尽管对感官的延伸渠道单一,但直接呈现信息,属于热媒介,这种媒介使接受者按照一种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信息。
2.与其它类型博物馆展板的对比
科技馆属于博物馆的一种类型,与展示静态藏品为主的传统博物馆相比,既存在一定共性,也有很大区别。传统博物馆,特别是文史类博物馆,普遍使用展柜陈列展品和分割展示空间,每件展品配有说明标签,表明年代、地区、尺寸等简要信息,展板则提供历史背景、复原图等信息。而自然博物馆经常使用玻璃展柜或开放式展台陈列标本,标本常被摆放成富有动态的姿势,标本背后设置大幅图文板,对该标本的细节部分予以标明,或对该标本所属的自然环境予以介绍和还原。科技馆展览中,通常展品为开放形式,鲜有展柜或橱窗,常直接依靠墙面或展板走势划分空间,展品配有说明牌,提示操作方法和原理等信息,科技馆说明牌比文史类博物馆说明牌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一些科技馆,如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几乎没有设置展板,部分说明牌达到数百字的篇幅;而其他科技馆更常见做法是,将大体量说明牌中的部分内容转移到展板上呈现。而在介绍一些与自然、科技史相关的展品时,科技馆展板与自然博物馆类似,也经常介绍相关的背景、环境信息以及主题、线索、脉络等。
3.与其他图文媒介的对比
展板不同于书报或户外广告,忽视展板与其它图文媒介的区别,就会模糊展板的功能定位,导致在内容体量、图文比例、核心主题等多方面发生设计失当。以图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息媒介多种多样,想要发挥科技馆展板的功能,需要认清其与其他常见图文媒介的区别。表1对科技馆展板和各类其他常见图文媒介进行属性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展板虽然也有一定的主题和脉络,但其服务的观众群体往往不具有专业性,并有“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因此不能过度依赖上下文和大体量的图文信息。展板不同于书报文章,需要对信息进行凝练和科普化,并需要各部分独立成文的版面规划,配合其他展示手段联合传递信息。
表1 各种图文媒介的各方面属性对比
(三)科技馆展板的功能定位
对科技馆展板的功能定位,应从其对比于展品的优势和不足出发进行考虑,基本原则在于发挥优势,弥补或规避劣势。对于展板的劣势,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固有劣势”和“非固有劣势”。固有劣势不能通过对展板设计本身的完善和改良加以弥补,例如展板不能再现真实科学现象和过程,难以提供可体验性和可探究性方面的功能。非固有劣势是能够通过对设计的完善和改良加以弥补的,如趣味性、吸引力等。具体来说,对科技馆展板应在下述方面界定其功能。
1.对展品的辅助和补充
在倡导“直接经验”和“科学过程再现”的科技馆,势必以展品作为绝大多数展览的主体。然而展览并非对展品的罗列,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为了达到参与、体验、启发、探究等目的,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引导和讲述。此外,大多数观众具有的科学素养有限,无法满足全程“探究”所需的知识背景和专注度要求。这时,需要将一些信息直接传递给观众,展板的直接讲述方式更适合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展板应当对展品发挥辅助功能。
同时,展板不受题材限制,可以在展品表现受限时进行有益的补充。对于那些展品本身可以表现的学科领域,使用展板可以增加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展板能够使用多种类型图片,各种图片具有不同功能。例如,一个运动的机械装置实物在外观和现象上是清晰的,但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及功能意义并不清晰,展板依靠“结构图”“原理图”和说明文字,可以在各部分名称及功能意义方面传递更清晰的信息。除了“操作说明”和“原理说明”,展板还可以对展品现象以外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研究进展、生活应用等方面进行扩展,揭示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技与社会关系等深层次科学文化内涵,“肖像图”“新闻图”“关系解析图”等都可以发挥作用,这些是以呈现或体验科学现象为主的展品难以实现的。
2.对展览的引导和规划
展览设计者可能会在展览中预设主题、观点、问题、故事线索等,展板的展区介绍、区域介绍等部分可以通过直接讲述方式使观众更加快捷地捕捉到上述信息。展板本身的布局、走势还具有引导参观线路和划分展览区间的功能。展板的造型、颜色、字体运用、标题和标志性图片等都可以方便观众在远距离捕捉到主题和线索。
展板还可以通过艺术化的设计,结合展品的空间陈列,为展览营造和烘托某种整体情境或氛围。这些情境可能依托某个历史事件、自然环境或生活、工作场景,其氛围可能轻松、神秘、庄重、欢快。富有人文内涵的文字、符合气氛的图片和配色,都可以为情境营造服务,使观众融入其中,帮助其对科学信息的背景加以理解,或激发其情感、态度。
四、发挥科技馆展板功能的思路
(一)实现展板功能
基于展板的属性特点和功能定位,在科技馆展板设计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保证展板基本功能发挥的前提。
1.辅助配合
基于科技馆展板与展品的比较,在展板内容规划上,不应与其他展览资源相割裂,也不应凌驾于展品之上,应辅助展品进行有益补充。对展板和说明牌的功能应有所区分,说明牌与展品关系密切,提供关于展品操作和原理的高度简洁和凝练的说明。相比之下,展板与展品的联系稍远,主要提供适当的补充信息。同时,以展板辅助和补充展品,并非要求所有展板内容全部围绕展品展开,也可以涵盖展品本身表现力不足的内容,或配合展品营造情境化的环境氛围,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扩展观众探究的渠道。具体的做法包括通过美术和结构设计模拟实景环境、通过图文编排和色彩搭配提升观众兴趣等。[3]
2.远近兼顾
基于与其他博物馆展板的比较,科技馆展板需要同时承载远距离传递整体化信息和近距离传递细节信息的功能。因此,对于展板的内容安排也应远近兼顾,在规划展板图文内容时,应根据图文的功能明确其发挥作用的距离。远距离时,展板更偏向于展览主题把握、场景切换、情境构建、氛围营造、空间划分、展品概要等功能,如标题、提示主题的关键语句、区域地图等应方便观众远距离注意到,对一些有代表性图片(如知名人物肖像、辨识度高的物品或场景照片)的使用也能方便观众远距离捕捉展板核心信息。而近距离时,展板则更偏向于提升信息清晰度等功能,如补充说明牌提供展品信息、扩展展品无法体现的其他信息等。
3.体现自助
基于与其他图文媒介的比较,科技馆展板应体现自助功能,特别是应保证“可读性”,文字占比不宜过大,且展板文字与书报文章不同,不能依赖上下文来帮助理解,因此对公众不熟悉的概念(如专有名词)等信息点应在最近距离有所诠释,以便观众能够随时从中间插入阅读。通常每版面(普遍在1延米左右)应能独立成文,且图注以外的文字量不超过400字。
以中国科技馆“美猴王闹新春”展览为例,该展览的本质是蕴涵科技的民间玩具和工艺品展示,为契合“猴年”这一背景,使用展板进行了氛围营造,展板图文赋予了展品与《西游记》相关的故事性,并按《西游记》情节发展顺序将展品串联起来,兼顾以上所述的多方面原则(见图2)。
图2 “美猴王闹新春”展览的部分展板
(二)提升展板效果
上文提出三条原则的目的在于保证展板基本功能的发挥,如需进一步提升展板的效果,可以从发挥优势和弥补非固有劣势两方面加以考虑。下文中一些案例并非全部来自科技馆,但对于科技馆的展板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1.发挥展板优势
其一,从表述方式着手。各种媒介的信息传递效果都因表述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就展板来说,不必拘泥于文章式的语言描述,在内容组织方面,可以灵活运用标题、条目,版面架构为目的服务;在信息素材使用方面,一些跨领域的信息可用于引发联想思维,有时候可以借助俗谚、歌词等增强亲和力、帮助理解。远近距离的不同功能可以分担到一组展板的不同部分,例如:除每块展板分别携带独立信息外,多块展板还可以各自贡献一部分组成更大区域,放置远距离更醒目的元素(如时间轴等)。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巨杉切片标本取自树龄1341年的巨杉。标本的各圈年轮标明树木生长时期的历史事件,[4]使观众联系久远的历史,对抽象的年份数字形成了直观的概念。这种通过横向联系帮助信息传递的做法也可以为展板设计所用。
其二,从目标维度着手。目标维度指所需要传递的信息目标所涵盖的各级维度,展板不必完全围绕科学知识,也可涉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或适当增加富于感情色彩、发人深省的图文内容,以引发情感或态度方面的共鸣,这正是强调客观现象的经典展品所不擅长的。图3是中国科技馆2005年“资源节约型社会”展览中“警示门”展品上的展板,观众阅读展板抛出的问题后,打开门会看到镜中的自己。该展板采用醒目的图文和设问式的互动,引发观众思考,有助于从情感层面激发观众的节约意识,达到单纯靠展品难以实现的教育效果。
图3 展品“警示门”的展板
图4 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U-505展厅的展板
其三,从对视觉感官的延伸着手。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对感官的延伸。就展板来说,其延伸的感官是视觉。因此,可以围绕视觉提升表现效果,充分运用图形、颜色、位置关系等元素的表现力,有时候比详细的文字阐释更易构成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能在视觉感官以外,尝试对其他感官加以拓展,在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形成感知或引发联想。
一走入美国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的U-505潜艇展厅,走廊沿线设置了大面积的展板,分别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报道德国入侵各国、屠杀平民消息的报纸,代表德国潜艇击沉盟国商船战绩的大量船形图标,盟国舰队遭受德国潜艇袭击的巨幅绘画等。这些展板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比单纯的文字和数字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属于从视觉感官方面提升展板效果的例子(见图4)。
图5为中国科技馆“光照未来——光及光基技术展”的一块展板,该展板在介绍各种能源与太阳能的关系时,没有逐条罗列,而是将多种要素拼合成场景图画,文字简短扼要,各要素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既营造了情境化的氛围,又易于观众选择任意部分切入,体现了自助性原则。
图5 展板“无所不在的太阳能”
2.弥补非固有劣势
其一,从辅助展品方式着手。展板辅助展品的思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扩展展品外延信息达到意义升华的效果,也可以与展品就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平行阐释,形成对比效果。图6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件展品及展板,展板中人物和动物的姿态与标本完全一致,使标本和图片形成对照,有助于观众从中了解骨骼位置与姿态的关系。一些科技馆展板在表现结构图、原理图时,没有考虑和实物展品结合,观众难以将图示的各部分与展品对应起来,如果能参考图6做法,在角度、比例等方面将图示和展品形成对照,会更易于观众理解。
图6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块展板
图7 展品“光合作用”的展板
一些展览也会将展板与展品融合,使彼此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如将展板部分挖空并嵌入展品或屏幕,以增强彼此的联系。图7为中国科技馆“光照未来——光及光基技术展”展品“光合作用”的一块展板,展板下层配合图文布置了传感器,展板对面有投影仪,观众触摸展板的不同区域,会触发相应的投影画面,投影画面和展板原有图文融为一体,既增加了互动性,又省去了展板幅面的按钮和屏幕,不会破坏图文完整性。
其二,从拓展感官延伸类型着手。尽管传统意义的展板是对视觉感官的延伸,但对展板的设计不必拘泥于视觉感官,也可以考虑结合其它感官渠道。图8为美国明尼苏达景观植物园的一块导引牌,它尝试引导游客“听”和“嗅”,[5]使游客更深地融入到松林环境当中。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块说明牌让观众尝试做反复握拳的动作,并告诉观众,如果每秒做一次动作代表一年,那么代表660万年需要重复这个动作两年,[5]这块说明牌将触觉感官引入对时间长度的表述,得到更加直观的效果。这些案例都可为展板设计提供借鉴。
图8 明尼苏达景观植物园松林的导引牌[注] 图片来源:http://aam-us.org/docs/ default-source/professional-networks/excellence-in-label-writing-2016.pdf.
五、结语
总之,展板作为展览中最传统和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虽不能独立承担全部展览功能,但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策划、设计展板常被视为相对容易的过程,但真正高质量的展板设计并不容易实现。展板既不同于各种依托新技术的表现手段,也不同于纸媒介、演示课件、社区挂图、户外广告等其他图文媒介,在文字量、自助性、配合性等各方面属性上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如何基于这些属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展板的功能,需要经过认真思索和反复实践。本文中的案例和思路,可为展板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但优秀的展板常常基于出人意料的创意,是难以通过有限的案例和思路所囊括的。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每年会举办展览标签设计奖的评选,作品范围涵盖说明牌、展板、导引牌等,所有作品均列明撰写者、编辑者,反映了对设计工作的重视和对智力劳动的尊重,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创意,可以为广大展板设计者提供参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