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二元叙事结构”,深化展览科学内涵
——以合肥科技馆更新改造“WE展区”为例
2018-12-19刘奕
刘 奕
科技馆要保持生命力,常展常新是很重要的。不论是新建馆还是老馆改造,展览方案的制定直接关乎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落成后的展示效果。好的指导思想、策展方案,设计手法,对整个展览设计成功至关重要。以人体展区(或生命展区)为例,这是大多数科技馆的标配展区,但一直鲜有特别出彩的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展览大纲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展品同质化严重、展品互动性不足等。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下,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于是大家都是“八大系统”、形式雷同,展品难以表达知识点就用多媒体凑……
国内科技馆发展至今,展览展品公司和科技馆自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用创新思维对展览设计方法进行适当尝试的时候了。二元叙事结构的展览设计方法,在立体的空间内,开拓了全新的设计空间,值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本文以合肥科技馆“WE”展区为例,介绍二元叙事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
一、科技馆展览设计方式创新面临的几个问题
目前,很多博物馆、科技馆的展览设计,依旧在这些年的老路子上重复,学会的仅仅是标语口号和展品,导致一些场馆的顶层设计内容空洞,经不住推敲。事实上,所谓“主题展览”的概念,自2000年前后引入我国科技馆领域,一直未能真正融入科技馆的常设展览,或者说未能设计出真正有“主题”的常设展览。这其中,有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原因:
(一)设计团队将展览的“学科分类”与“主题”相对立
两个概念非此即彼,好象一提倡“主题展览”就否定了“学科分类展览”。甚至有一段时间,以主题展开为“高端”,以学科分类为“过时”。其实,“学科分类”型展览,是指展览的结构,另一种最常见的展览结构即“编年史”型展览;而“主题展览”是从展示目标出发的分类体系。应当承认,学科分类也有其合理性,且对于科技类展览有其便捷的适用性。
(二)设计团队缺乏设计方法的创新
展览设计人员习惯了学科分类的展览结构,除了学科分类,不愿意尝试其它结构展览的设计方法。在业界提倡但尚未深入理解“主题展览”之时,便出现了“数学奥秘”“机械之便”“能源之光”等简单地换一个标题就号称“主题展览”的情况。展览的主题,是体现展览中心思想的一句话,是观众参观完这个展览后能认同并记住的一个思想、观念或概念,是展览最为核心的传播目的和教育目标。展览的标题不能等同于主题,有些展览号称有“主题”,但其所谓的“主题”多半就是其展示内容范围及其标题,并未形成统领展览全部内容的思想内核,把主题降格为标题,这也是目前展览设计缺乏新意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未能意识到展览主题与展览的展示教育目标、展览所表达的核心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1]在人体展区中,采用主题展开和学科划分都是基于直接面对观众进行教育,观众必须按照设计师设计好的参观动线行进,被动地接受展览信息,其释放的科学知识因为逻辑性很强而“自说自话”。 如果用传统的以各种器官为叙事结构(变相的学科分类结构),很难提炼出一个统率全部展示内容且内涵深刻的主题,很容易落入罗列各种器官知识及其模型、标本和多媒体的“黑洞”,如同在上一堂解剖课,而这可能是观众最不喜欢的感觉。
(三)设计团队不重视前期的文献研究
一些科技馆和公司设计的展览未能从某一学科众多知识或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寻找和发现最具有深刻科学思想内涵、最具有启示意义的“概念”,也就不能有效地展开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故事线。一切不以前期文献研究为基础的展览设计,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设计。
目前我国科技馆展览屡屡出现“有学科、无主题”“有知识、无思想”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开拓思路,在充分理解现有展览手法的同时,创新展览设计思路,用更加立体、丰满的设计方法做有益的尝试。
二、二元叙事结构概述
引进二元甚至多元的展览叙事结构,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首先,“学科分类”“编年史”展览,均有可能是有主题的,也可能是无主题的;同样,“主题展览”既可采用“学科分类”结构,也可采用“编年史”结构,或采用其它结构。这样的辩证关系实际是“主题-XX”二元结构得以存在的基础。二元甚至多元结构,不仅使“学科分类”“编年史”等展览可以表达深刻的主题,同时也要求展览设计者准确理解“主题”的含意,将其与展示教育目标、核心科学概念融为一体。
二元叙事结构的手法多见于文学、影视、戏剧和新闻等,而用在科技馆展览设计,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两条脉络讲述故事的展览,一条主脉是主题,一条辅脉另辟蹊径。具体说来,“二元”中的一“元”是“主题”,另一“元”可以是分类(平行学科、并列事物等)、历史(科技史、时间线等)、话题(社会热点)、共性(规律、特性等)等其它概念的展览选题,甚至是上述类型的部分组合,一方面给展览主题的表达赋予内容结构的载体,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内容结构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此对照,我们常用的学科分类和编年史展览,可以划归一元叙述。学科分类展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但它属于在科学言科学,观众在展览中看到的是展品,却没有看到展览背后的科学史以及更加博大精深的科学精神,即所谓见物不见人。而编年史展览虽然可以见人见物,却受困于严格的时间线,无法自由发散。
笔者认为,统领展览全部内容的主题,应该是立体的,它需要载体,“主题”之外的另外一“元”,就为主题提供了载体——通过科学的展览结构处处呼应和表达主题。学科中的各种知识是由科学探究、科学发现得来的,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是由人来完成的,是有过程的,并在这一过程中由人运用或体现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技的编年史也是同样,它记录了科技发展过程及其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人和事。展览的主题正是从这些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并体现了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形成的科学概念。所以,不论是学科分类,还是编年史,均可成为展览主题的载体。以前的展览设计师由于缺少这一意识,才导致学科分类、编年史的展览结构与展览主题脱节了。
“主题”与另外一“元”之间,是“统领”和“支撑”的关系,是“灵魂”与“躯体”的关系。同时,这另外一“元”可以设计的非常灵活,时而与主题“缠绕”,时而自己绽放一朵小花,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不仅是展览,其单件展品中也存在这样的创新,展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教育活动,部分展品的展台上有一个专用接口,讲解员可以驳接专用道具来改变展品特性,举一反三,再结合科学史等知识展开教育活动,这是展品开放“第二元”的一种尝试。
三、二元叙事结构在“WE展区”设计中的作用
以合肥科技馆人体展区为例,在展区设计策划的前置研究中,我们调研了国内外很多科技馆的同类展厅,发现大多数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上人体的八大生理系统为基础,而人体结构极其复杂,各个系统或器官之间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做成展览的时候,你会发现复杂的医学知识并不能成为吸引观众的“卖点”,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有趣的展览角度来吸引观众的兴趣。
(一)有助于展览主题的确定
“WE展区”改造面积只有900m2,其中还包括一个观众前往其它展厅的主通道。在这样一个展厅面积不大、形状不规则的情况下,如果主题定位于生命科学,展览面积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是定位于人体奥秘,也不能说明白复杂的人体。如何选择主题?如何避免落入俗套?一个展区设计,切入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学有五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分别是: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人、健康与环境。[2]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WE展区”没有采用传统方式,按人体器官、系统划分(学科分类)展示内容结构,而是采用了按生理功能来划分展览内容结构(是另一种近似于“学科分类”的分类),以此传递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不断进化”[2]及其相关科学概念,并由此形成了展区的主题“我们的能力”,表达了“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不断进化”这一科学概念和以此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里有一个叫做“You”的主题展厅,它让观众认识和思考一个人的一生。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作为一个地方中型科技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大而全,而是要找准切入点,把想说的事情说透就可以了。于是,我们把展区的名称定为“WE”,确定了以“我们的能力”为主题。我们每个人有哪些能力?这是一个可以引起公众兴趣的话题。
(二)有助于叙事结构的形成
展览内容文本乃一展之本。博物馆展览的制作类似于电影的制作。在电影制作中,剧本是第一位的因素。同样,博物馆展览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展览文本的水准。只有首先具备一个好的展览文本,形式设计和制作师才能制作出一个优秀的博物馆展览来。反之,面对一个简单粗糙的展览文本,即使是最优秀的展览形式设计和制作大师,也难以创造出一个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展览来。[3]这一点,在科技馆展览设计中也同样适用。
设计团队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确定了“WE展区”以“我们的能力”为主题,从“智慧、力量、速度、密码、感知、健康”6个维度展开,让观众通过对自己能力的惊叹,了解精妙的人体。这里,“二元”之一是主题——我们的能力,它在设计师的心中,是暂时隐形的主题;二元的另一个在六个分主题形成的网格脉络里,是与观众直接面对的,观众在这里有最直接的体验,体验自己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及其与生理结构的关系,从而与第一元(主题)产生联想和认知。
这样的一个展区,让观众在参观完毕后恍然大悟设计师的意图: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身体,却未料想过,这看似普通的身体在漫长的进化中曾发生过怎样的改变?隐藏着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谜题?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台精密的机器的帮助下完成的,这台了不起的机器就是人体,它让我们可以在不了解自己是如何意识的情况下,完成一个个习以为常或者超高难度的思维和动作。
科技馆与博物馆相比,展览环境不同,特别是观众容易被精彩互动展品的吸引而忽略展品背后内容。而由于藏品的历史原因,博物馆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而科技馆可能并不擅长。这就需要科技馆的展览设计能够加强立体化、加快带入感,一条展线走到头、逻辑性过强的展览可能不太适合某些展览主题。
“WE展区”,无论从概念还是形式上看,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师的想法:展区里“一元”是主题,另一 “元”是每个分主题一块块独立自成的小体系,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故事线关系,却依赖于主干,不偏离展区主题,观众可以任意走进其中一个小体系里,而不必担心展览顺序带来的前因后果。
900m2的展厅有一条200米长的神经元展品盘旋在上空,贯穿整个展区,形成主视觉冲击;展区内采用红蓝两种用色,分别代表人体的动脉和静脉,其布展语言也在暗示着二元叙事结构。
(三)有助于各个分主题自成体系
“WE展区”的二元叙事结构初看有点像摊大饼,其实不然,它确定以及肯定有一个关键的主题,主题的选取直接关乎整个展览设计格局。在实际设计中始终贯穿着“生理功能与生理结构的统一和不断进化”的观念,观众可从众多展品上领悟到这一科学观念。虽然整个展区没有一处有“我们的身体”这五个实体的文字,但所有的展品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发展起来,其展览内容跨越学科分界,涵盖多领域科学知识,兼顾表现社会和人文,它不再是简单的学科划分。这个展览讲述我们人体的精妙,让每一个观众了解自己有这么多与身俱来的能力。
在“隐形”的主题下,“第二元”具有很好的独立性,这六个分主题自成体系,在各自的“小环境”里,设计师可以完全不受其它分主题的牵绊,各个击破、撒豆成金地为每个分主题配置展品和图文,展品选择余地非常大,图文也可以精彩地随展品同步跟上。
二元叙事结构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拓展性,“WE展区”的任何一个分主题只需要更换全部展品和图文,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分主题,且局部改造基本不影响其它分主题继续展览,这样的拓展性是传统设计不可能实现的。
(四)有助于自由选择设计难度
这种展览结构的设计门槛比较兼容,因为分主题之间没有复杂的递进和联系,整个展览比较扁平化,设计者可以根据场馆的条件、经费预算和工期,甚至自己的能力等,决定设计广度和深度,可以博大精深,也可浅尝辄止,非常适合不同的科技馆根据自身研发队伍的能力进行设计尝试。
(五)有助于控制展览成本
这是一种丰俭由人的设计方法,“WE展区”面积900m2,展品101件,改造总投资654万元,其中布展108万元、展品546万,这样的投入与同行相比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在二元叙事结构中,分主题的展品选择非常地灵活和兼容,不像链式结构展览为了某个知识点的连续而一定需要不可替代地造出一个展品,只需要在较小的知识体系内,较为自由地进行展品选择和创意。同时,由科技馆自身团队设计出来的方案,馆方对展品成本掌控也比较精准。
四、“WE展区”的创新
(一)展品创新
在这样的设计里,设计师在确定分主题后,可以集中精力做局部。“WE展区”中的展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原创展品开花
“WE展区”的展品创新率超过50%,其中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吸收创新等,这样的创新率来自比较自由和开放的设计空间,无需再顾忌传统主题展开式中的一个知识点因为难以转化为创新展品而改变故事线。在第二“元”里,哪里需要一个创新展品,就地创意一个,如果难以落地,只要知识点偏离不大,立刻可以删掉再来,其展品选择余地之宽泛,在展览设计和实施中非常之享受。例如:神经元、消化工场、勇闯高原、大型一笔画、判断与经验、黄金分割、气息的长度、多项视觉测试、盲文、瞳孔心理学等等,这些创新展品为各自分主题而应运而生,毫不唐突,该展区诸多创新展品已在业内被广泛借鉴。
2.让经典展品留下
由于高度的兼容性,“WE展区”可以不露声色地容纳诸多经典展项:“平衡测定”“掰手腕”“感受心跳”“画五角星”“视野测试”“柔韧性测试”“人体含水量”“骨骼拼装”等。这些经典展项被打散分布在各个分主题,与其它展品相得益彰,保证了足够的知识点,也保证了整个展区的展品数量。
3.让部分展品跨界
因为摆脱了链式设计,让每个分主题在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地发挥,派生了一部分“跨界”展品。例如“人体导电”展项,它本来是一件电学展区的展品,放在这里却可以说明人体的导电性,安全电压应该是多少伏特;“表情机器人”本来是信息科技的展项,放在人体展区可以模拟观众做出的表情,使观众了解人的面部肌肉群;传统的针幕展项在这里制作成卵形,叫做“绘制体型”;“盲文”“瞳孔心理学”“挥手测速”、吹风测速”等等,都是这样被重新包装后穿越到人体展区。
4.让展品制造工艺一致
“WE展区”的设计和施工中,我们发现随着工作的推进,大家都在情不自禁地追求一种均衡,从展区左右红蓝对称到各个分主题面积和展品数量相近等等。为了展品的一致性,我们尝试采用单件展品多厂家分工设计和制造的方法:布展公司负责设计展台、长于机电技术的企业负责硬件和控制、长于软件的企业负责多媒体展品,也就是说我们有些展品是由三家企业联合制作出来的。这样的做法,一是严格保证展台的造型和制造工艺一致,二是规避各个展品制作企业固有的技术弱点;无数案例证明,展品企业在其不擅长的领域总是会在设计、工艺或制造上“差一口气”,且事后整改相当吃力。这种追求到点对点的均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科技馆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展品设计经验和比较强的协调能力,并且适用于部分技术路径相对复杂的重点展品。
(二)富有创意的展墙和展台
“WE展区”900m2面积能配备101件套展品与展墙和展台的设计有直接的关系。从俯视方向看,如果没有层峦叠嶂的展墙分割,所有的展品就会像田里的庄稼那样星罗棋布,正是因为采用了网状的展墙结构,使得每个分主题各自成组、若即若离,观众可以毫不费力地穿越在各个分主题之间,而无需考虑固定的参观流线,凸显独特的设计特点。
墙体和展台的造型采用曲线设计,让观众看了后很容易联想到细胞等微观世界;为保证该展区高密度的展品数量,展墙成为展品的“靠山”;展台被极富创意地设计成花生状,每个展台可以同时承载两三件知识点相近的展品,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下的展品数量。
(三)不再是陪衬的图文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展览的学术基础,学术研究不仅起到揭示、深化和补充展览主题和内容的重要作用,也是制作科学或艺术辅助展品的学术依据。[3]
WE展区在图文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每一个分主题用一个呈现在异形灯箱上的一句话,文字内容很有个性,分别是:
力量: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智慧:我们大脑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浩瀚而深邃的宇宙。
密码:人类不知道自己身上的很多秘密,才会羡慕外星人的超能力。
速度:人类追求速度的脚步从未停止,无论是百米赛跑还是冲出大气层。
健康: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感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了解,皆来源于感知能力。
你会发现,短短的一句话非常自然地挑起二元叙事,它们都是紧扣“我们的能力”这个总的主题,观众非常能接受这种非说教的文字信息。例如,速度分主题:“人类追求速度的脚步从未停止,无论是百米赛跑还是冲出大气层”。在设计者的心里,第二“元”已经从人体跨越到宇宙。
“WE展区”图文内容中,文字达26500多字,这些图文内容不再是展区的陪衬,而成为知识的延展和补充。在二元叙事结构中,我们可以把前置文献研究中搜集的知识点一个个放大,因为这个展览不追求严格连续,我们可以大篇幅重点醒目介绍知识点,也可以随意地自由挥洒和点缀碎片知识。
1.突出重点的大画面
鲜活的大画面突出重点内容并烘托展厅环境,使观众对人体展区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人体展区不再是满墙医学挂图。
2.别开生面的文字
三三两两的小品图文散落在展厅,观众不经意之间会发现“彩蛋”(见图1)。
图1 “WE展区”部分图文内容
3.引发共鸣的人文内容
科技馆里不都是讲科学,人文情怀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讲述遗传的知识点时,下面这张图能告诉你基因是多么强大,有些照片选自设计团队成员的亲子照(见图2)。
图2 “WE展区”部分图文内容
有的展墙上安装了一个飞快转动的大时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非常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五、结论
二元叙事结构在展览设计中有着游刃有余的设计纵深和宽度,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是深化展览科学内涵的利器。“二元”的选定很关键,只要切入点得当,一些我们以前难以下手的主题展区(如人体、信息、宇宙等展区)都可以找到设计思路的突破口,值得我们继续为之脑洞大开。
“WE展区”作为二元叙事结构的初探,可以这么直观地理解:整个展区设计一直沿着两个立体的方向(二元)独立而又缠绕着向前发展。主题统领,分主题之间对等,靠着布展、展品和图文,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其设计中不高的门槛、实施中可控成本、今后改造中的独立性都有显著的优点.但由于分主题“各自为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知识断点,WE展区还存在连续性偏弱,讲深讲透的能力还不够,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