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用设计与包容性设计原则的发展和挑战

2018-12-19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关键词:包容性原则用户

黎 昉(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董 华(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引 言

(一)社会发展背景

一个从上世纪初延续至今的社会背景就是人口老龄化和失能者增加。1900年,美国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仅为46.3岁和48.3岁,到上世纪末,这两个数字已增加至73.8和79.5[1]。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图1显示了1900-2001年全球各区域预期寿命的估算数[2]。20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造就了大量伤残退伍军人,药物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存活率较之以往时代大幅改善,其结果就是人口中的失能者比重大为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世界人口的15%(按2010年,全球人口估计超过10亿人)存在某种形式的残疾。根据《世界健康调查》(World Health Survey)报告,约7.85亿(15.6%)15岁及以上人口带有残疾,其中估计1.1亿人(2.2%)有非常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估计约 9.75亿人(19.4%)带有残疾,其中1.9亿人(3.8%)有“严重的残疾”[3]。

图1 1900-2001年全球各区域预期寿命估算数 [2]

老人和失能者的社会境遇往往与普通人明显不同。1979年至1982年间,时年20多岁的年轻工业设计师摩尔(Patricia Moore)对自己的关节、听力、视力等进行了人为限制后,扮成一位老妇人游历北美,在此过程中她经常遭到虐待和边缘化,并受到各种歧视[4]。这个社会实验的发现对美国通用设计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2 图3图4 本人及装扮成老年人的摩尔 MooreDesign Associates LLC.

除了在全球层面存在的老龄化和失能者权利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许多其他具有地缘特征的挑战:诸如越来越多的移民和流动人口造成的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经济发展失衡和贫富分化;城市化进程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等等[5]。这些问题既是设计研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驱动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和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发展的社会因素。

(二)公共政策和立法

人口统计学结果反映出的老龄和失能人口比通常人们意想中的更多,因而“产品和环境应考虑全体公民的需求和权利”这一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二十世纪50年代的无障碍(Barrier-free)运动开启了公共政策和设计实践的变革,60年代西方的民权运动激发了随后的失能人士权力运动[6],进而对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7]。许多新颁布的法律禁止对失能者的歧视,并要求为他们享受教育、住房、电信和交通等公共服务创造条件[8]。本文在此将它们归纳整理成表1进行比较。

表1 欧美及我国部分与包容性设计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三)无障碍设计、跨代设计、通用设计、全纳设计、包容性设计与辅助技术

在立法推动之前,早期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和建筑可及性的倡导者们已经认识到为失能者提供的许多环境变化实际上能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许多类似的功能可以普及推广,从而更便宜,更有吸引力,甚至更有市场,并且不会带有污名化和歧视性标签,这奠定了通用设计运动的基础。1963年,英国建筑师戈登史密斯(Selwyn Goldsmith)出版了名为《为失能者设计》的综合建筑设计导则[17]。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珀克尔(James Pirkl)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的概念以及一系列适用于这一概念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主张产品、服务和环境同时满足不同年龄和能力人群的需求,尤其强调老年人应能与年轻人在同一环境中共事[18]。美国建筑师、设计师和教育先驱梅斯(Ron Mace)则对通用设计的概念给出了有效的定义,并将这一概念从无障碍设计强调环境应适合失能人士的语境逐步发展为强调产品和环境不需要作特别调整而尽最大可能为所有人可用的理念[5]。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类似概念称为全纳设计(Design for All),强调产品应被设计为可让最广泛的用户群使用,包容人类的多样性,尊重人的平等[19]。而在英国,包容性设计这一术语最常被用来表示这一类的概念,其主旨是在认识到用户群体多样性的情况下,倡导主流的产品、服务和建成环境应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16],或者说,将设计可能产生的排斥度降到最低[20]。和通用设计与全纳设计强调在技术可能性允许的条件下将可及性最大化略有不同,包容性设计主张为产品、服务和建成环境选取合适的市场区间,通过降低对用户使用能力的要求,从而将产品的主要适用人群在合理的可能性下最大化,并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21]。

与此相对,针对特定人群和需求的康复工程(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和辅助技术(A ssistive Technology),也在上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大量的残疾退伍军人从二战战场返回,改进假肢和矫正技术得到重视和加强,康复工程成为应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专业学科,“辅助技术”则专指那些为增强失能人士的肢体、感官和认知能力而生,襄助其在忽视他们需求的不友好环境中具备更独立能力的个人设备和相关技术。一些辅助技术和产品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眼镜、假牙、轮椅、拐杖和助听器等。做了小腿截肢手术的南非田径运动员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甚至可以借助高科技假肢跑出10秒91的百米成绩,足以令绝大多数四肢健全的普通人望尘莫及。剑桥大学已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但通过包括语音合成器在内的一整套高科技个人辅助技术装置,在患病后的数十年仍能够不断进行前沿的物理学研究并发表高水平著作,甚至进行极富其个人特色的演讲和客串电视剧演出。

尽管源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视角,包容性设计/通用设计/全纳设计/跨代设计和专用辅助技术的目的是近乎一致的,即减少和消除失能者与普通人之间在生理和思想观念上的隔阂。包容性设计/通用设计/全纳设计/跨代设计努力帮助失能者融入主流群体,而辅助技术则试图满足失能个体的特殊需求。两者之间存在许多交叉重叠的灰色区域,大量产品、服务和环境难以界定自身的通用性、包容性和专用辅助性。例如无障碍坡道原本为轮椅使用者而设计,但当人们需要使用小推车搬送重物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便利设施。针对利基市场开发的语音合成和识别技术在为有视力障碍的用户提供替代性的信息输入输出方式方面找到了应用场景,但对于打字速度不快的一般用户来说,也是快速输入文字的利器。

难以否认,失能者福祉的重大提升主要来自于医疗和辅助技术的突破和演进,毕竟就个体而言,设计再周详的导盲设施也难以和能让失明患者重见光明的人工晶状体相媲美。然而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能成功地实现商业化和普遍应用,将其转化为可用、可及的产品、服务或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进步总是为包容性设计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包容性设计可以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为创造尽可能多的普惠价值提供方法和途径,从而与辅助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企业并购活动也反映了这一趋势:2017年,全球领先的视觉障碍辅助技术厂商VFO就收购了可及性软件及咨询公司Paciello集团(TPG),以加强从包容性设计的视角进行可及性审计、培训和用户体验研究[22]。

另一方面,剑桥大学工程设计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计入中等和轻度的困难和障碍,那么在群体中存在困难和障碍者的普遍程度,要远高于通常设想的群体中的严重失能(残疾)者[23]。此外失能者还存在共生的能力缺失问题,一项关于失能障碍的细致研究[24]表明:83%存在某种严重能力缺失的人同时存在另一种能力缺失。在微软公司关于工作年龄段(16-64岁)美国成年人的视力、听力、认知、语言和灵敏度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障碍的研究报告[25]基础上,他们绘制了图5所示的“群体金字塔”模型[26]。“群体金字塔”展现了群体中的个体能力多样性差异:包容性设计并不以失能者为中心,也避免采用“辅助技术”,而是通过合理降低能力要求,提升在不同情境下广泛客户群的产品体验[20]。

图5 “群体金字塔”定义包容性设计用不同的设计响应不同程度的能力缺失。 Ian Hosking

由此可见,辅助技术致力于提升失能者自身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而包容性设计更倾向于为尽可能多的人营造更友好的环境、产品和服务,降低对人的能力要求。当我们将视线由群体金字塔顶端转向包括存在中等和轻度困难障碍的更广泛群体,在业已实现的或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可能性与大大小小俯拾皆是的困难和障碍之间,包容性设计拥有足够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施展天地。即使在商业领域,也有研究认为包容性设计可以降低商业风险和客户支持成本,减少无故障的返修情况,缓解客户不满和品牌退化[20]。了解包容性设计理念缘起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接下来探讨通用设计与各种包容性设计原则的本意和它们所展现出的包容性设计发展趋势,以及包容性设计原则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通用设计与包容性设计原则的发展历程

设计原则通常是设计实践的指导方针,通用设计与包容性设计原则也不例外。随着包容性理念的逐渐被接受,相应的设计研究和实践也随之增多,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始总结有关的设计原则。

(一)通用设计原则

NCSU的通用设计原则

1997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NCSU)设计学院通用设计中心发表了《通用设计原则》[27],总结了七点重要原则。

1)使用平等

2)使用灵活

3)使用简单直观

4)信息可觉察

5)容错

6)不费力

7)适于接近和使用的尺度与空间

这些原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三个层面或维度:

首先是价值观层面,强调对所有的用户一视同仁。需注意这种一视同仁并非出于漠视用户的差别,而是指产品、服务和环境对用户使用体验和价值的一致性,即用户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此一致性不应受用户能力差异的影响。这种观点因应现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而产生。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化大生产带来了突飞猛进的生产力跃升,批量制造的工业化产品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普通民众拥有消费品的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量产产品的功能品质差异极小,也呼应了社会大众对个人平等的诉求和主张。然而工业化大生产通过大量用户共享设计生产过程,摊销固定成本的同时,难以避免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而同质化的产品、服务和建成环境如果仅仅顾及主流用户和需求,必然造成对部分群体的排斥。因此通用设计的平等观,相对于以往无视用户能力的差别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其次是需求层面,通用设计原则强调尽可能降低对用户的能力要求,其所指的能力既包括了生理和感官能力,也涵盖了认知和表达。毫无疑问,降低对能力的要求可直接提升产品易用性,并惠及全体用户。当认识到目标用户群体的能力差异时,通用设计一般选择以最低能力的用户为标准进行设计,从而使产品、服务和建成环境得以覆盖全体用户的使用能力范围。这一思想和人类工效学、可用性设计的相关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许多设计实践中也被广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以个人信息设备的用户界面为例,从早期仅仅使用键盘,需要记忆大量指令的命令行字符界面到引入鼠标后的图形用户界面,直至采用触控操作并整合语音合成与识别技术,个人信息设备普及的过程就是用户界面的基本操作对用户能力的要求不断降低的过程,降低对用户的能力要求可说是产品和服务扩大潜在用户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最后是供给层面,原则上通用设计主张提供尽可能高的灵活性和容错能力。用户的能力和偏好差异并非都呈现为线性的高下之分,如用户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母语是哪门语言,操作系统是Linux™,Mac™ OS还是Windows®,口味偏甜还是偏辣等等,应对这种情况单纯强调降低用户能力要求难以奏效,具有灵活性和容错性的设计本质上通过拓展对不同能力和偏好的宽容度,既扩大了潜在用户的覆盖面,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个体的能力和偏好变化,从而提升设计的体验和价值。

通用设计目标

2012年,布法罗大学包容性设计与环境准入中心(IDeA Center)的施泰因费尔德(E dward Steinfeld,《通用设计原则》的作者之一)和梅塞尔(Jordana L.Maisel)合著的《通用设计——创造包容性环境》一书中总结了八点通用设计的目标:

1)合身——适应各种体型和能力;

2)舒适——将需求保持在身体机能的理想限度内;

3)觉察——确保(产品)使用的关键信息易于获得;

4)理解——使操作和使用的方法直观、清晰、明确;

5)健康——有助于促进健康、避免疾病和预防伤害;

6)社会融合——以有尊严和尊重的方式对待所有群体;

7)个性化——包含选择机会和个人偏好的表达;

8)文化适宜性——尊重和加强设计项目的文化价值及社会和环境背景。

这些目标并不涉及具体方法,但指明了通用设计在多个维度所应努力的方向,尤其在个人因素之外增加了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要求。把它们和导则、战略、最佳实践案例结合在一起,方能为专业人士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28]。

(二)包容性设计原则

包容性设计虽然也注重每个个体的福祉,但不再刻意追求在一项设计中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与包容性设计所关注的人群多样性一样,不同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对包容性设计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近年来先后总结发表过多个不同版本的包容性设计原则。

CABE的包容性设计原则

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BE)在2006年出版了弗莱彻(Howard Fletcher)主笔的《The principles of inclusive design》手册[29],提出包容性设计关乎创造人人可用的场所,它是每个人的责任,优良的设计一定是具有包容性的设计。该手册总结了五点设计原则:

(1)将人置于设计流程的核心位置;

(2)承认多样性和差异;

(3)当单一设计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所有用户时提供更多选择;

(4)提供使用上的灵活性;

(5)为每个人提供方便、愉悦的建筑和环境。

遵循以上原则,是为了达成以下目标:

(1)包容的——每个人都可以安全、轻松、有尊严地使用;

(2)响应的——顾及人们的所需和欲求主张;

(3)灵活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使用;

(4)方便的——每个人都可以不太费力或无区别地使用;

(5)关照所有的人——不在乎他们的年龄、性别、灵活性、种族或境况;

(6)欢迎的——不存在可能会对某些人群造成排斥的禁止性障碍;

(7)切实可行的——提供多个解决方案以帮助平衡每个人的需求,并认识到单一解决方案可能无法适用所有人。

CABE继承了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主要观点,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责任,遵循这一理念,若设计无法营造包容性的环境,就难以称得上是优良设计。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包容性设计不应试图满足所有需求,因而更注重以人为中心,经由考虑人群的多样性从而打破障碍和排斥,并要求设计师了解建筑和空间如何以及有谁会使用,认为一个场所应被设计成可适应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最后,CABE提出了评价包容性建筑环境的一个简单有力的标准:对每个人都易于使用。这种易用性不仅仅是“物理”维度的,同时也是“心智”和“情感”维度的。

TPG的包容性设计原则

与CABE相比,成立于2002年的美国可及性咨询机构Paciello集团(The Paciello Group, TPG)业务涉足包括零售/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出版、银行/金融、医疗保健和高等教育等诸多不同行业,但更多集中在软件和交互界面的领域。TPG所归纳的《包容性设计原则》[30]并非导则或导则的替代品,他们将其视为(界面)设计阶段的提示,并总结了七点设计原则。

(1)可比体验——确保界面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可类比的体验,这样人们就能以满足其需要但又无须降低内容品质的方式完成任务。

(2)考虑情境——人们使用界面的场合不尽相同。无论什么情境下都应确保界面给人提供有价值的体验。

(3)保持一致——遵循约定俗成并在应用时保持一致。

(4)给予控制——确保用户拥有控制权。人们应该能够以他们钟爱的方式访问和交流内容。

(5)提供选择——考虑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任务,特别是那些复杂或非标准化的工作。

(6)优先内容——通过在内容和布局中设置优先级,帮助用户关注核心任务、功能和信息。

(7)增添价值——斟酌功能的价值以及它们如何改善不同用户的体验。

与建筑和环境这类主要由硬件实体组成的产品不同,软件和界面设计为不同用户提供灵活性的成本仅仅出现在设计阶段,而交付过程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数字产品的这一特性为其提供包容性带来了天然的便利和优势。由于出自企业而非教育研究机构,TPG的包容性设计原则更偏向于具体细节,因而也就显得更具可操作性。部分原则如体验的可比性、考虑不同情境、给予用户控制和选择权遵循了包容性设计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群和需求多样性的核心理念,其他一些原则则更多体现出了数字交互界面设计的固有特点。如保持界面交互模式的一致性可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提升易用性,设置内容布局的优先级可以减轻用户筛选处理冗余信息的负担。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致性和多样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不同用户可能拥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模式,关注不同的核心内容,一个多用户操作界面如何在保持界面一致性和提供多层次内容的同时尊重用户的多样性将会是一大设计挑战。

微软的包容性设计原则

和TPG类似,微软的主要业务领域也是软件、数字产品和相关服务,但规模更为庞大,在技术探索上也更为深入。微软的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电脑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Windows®版本就已经引入了诸如放大镜、高对比度配色方案等针对视力障碍人群的一些辅助技术和特殊设计。微软设计部门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包容性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案例,并将其总结成了三点精炼的包容性设计原则。

1)识别排斥——当我们用自己的偏见解决问题时,就会出现排斥现象。找出这些排斥,可以将它们作为创造新想法和包容性设计的机会。

2)从多样性中学习——人类是适应多样性的真正专家。包容性设计从流程伊始就将人置于中心位置,而那些鲜活、多样的视角才是真正洞察事物的关键。

3)解决其一,扩及其余——每个人都拥有能力并遭受加之于这些能力上的限制。为永久性失能者而做的设计实际上会使人们普遍受益。约束成人之美。

微软的设计原则并非要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方案中注意和做到什么,而是指明如何进行包容性设计的方法。他们认为包容性设计不仅为更多具有广泛能力差异的人提供产品和体验,也反映了人们的真实情况:所有人每天都在成长、改变和适应周遭世界,他们希望设计能够反映这种多样性[31]。1980年和今天对失能残障的定义和理解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失能被认为是一种个人属性,而今失能被认为是个体特征与社会特征互动的结果和反映[32]。这意味着包容性设计的研究视角也开始从针对部分特定弱势群体的能力和需求响应,过渡到通过介入和改变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从而缓解和消除排斥。情境化失能的概念不仅大大拓展了包容性设计可覆盖的领域,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理解为永久失能者做的设计如何使多数人群普遍受益提供了模板。就像为听力障碍者所做的设计也适合普通人用于环境嘈杂的场合,为视力障碍者提供的设计也有利于普通人在过度明亮或黑暗的环境或驾车时使用。

图6 剑桥大学工程设计中心的能力损失模拟工具

图7 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中心的老龄化模拟设备

尊重多样性不仅仅意味着关注不同人的不同能力和需求,也意味着尊重和欣赏他们各自与不同环境相适应的方法和能力。许多不同形式的设计研究都采用共情(Empathy)的方法,包容性设计在建立对排斥和失能的共情时,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剑桥大学工程设计中心开发了以可穿戴设备为主的能力损失模拟工具(图6)和相关软件[33],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也以“五感的退化”为灵感,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的老龄化模拟设备(见图7)和流程,试图让设计师代入失能者的身份来获得共情体验。微软则认为仅仅依靠眼罩和耳塞等模拟不同的能力是一种误导,他们更注重学习人们如何适应周围的世界,这意味着要花更多时间从被共情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经验,不仅认识到人们所遇到的障碍,也认识到所有人共同的动机。

(三)通用设计原则与包容性设计原则比较

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的原则可以划为两大类,一类反映出原则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另一类是达成目标价值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在此将它们归纳整理成表2进行比较。

在价值观方面,通用设计原则所关注的核心价值观便是人的平等,非常强调对待用户的一致性,而包容性设计原则在主张对每个人的关照之外,更关注人群和情境的多样性,并从承认多样性和差异的存在,进而发展为从多样性中学习和洞察。此外,包容性设计原则尤为强调以人为中心,将用户的能力和需求视为设计的根本决定因素。

在方法论层面,相比通用设计而言,包容性设计原则并未在诸多方面全部给出具体的实施意见,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通用设计原则中的许多建议对所有用户都具有正面价值而被广为接受,已经成为多数设计类型的共识而不再具有差异化的特征。但简单易用和具有灵活性仍是包容性设计所强调的重要原则,同时,包容性设计也更注重用户良好的体验而非仅仅在意可及性。

表2 通用设计原则与包容性设计原则比较

二、问题与挑战

从通用设计到包容性设计的各种原则反映出了一些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共同特征:设计应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多样性,降低对人的能力要求,给用户提供控制、选择和使用的灵活性,并包容用户所犯的错误。但在现实的设计实践中想要通过贯彻这些原则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却并不容易[34],不仅可能遭遇种种挑战,而且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35],比如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更关注实用性功能而较少涉及审美和外观的影响,多数设计原则也缺乏可量化的衡量标准等等。尽管有一些进展,但和诸如对“可持续”概念的关注相比,“包容性”并未获得足够的瞩目,也没有对多数设计师的个人和职业身份产生影响[36]。

(一)适用对象的困扰

通用设计理念脱胎于面向公共领域的设计民主运动,其公共化属性倾向于将所有人群都视为目标用户,这导致通用设计在应用于更宽泛的细分领域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障碍。一直以来,诸多设计研究中因不涉及具体设计对象和现实约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两个隐含的假设:其一是忽略技术因素;其二是忽略资源供给的约束。正如通用设计七原则原文结尾所提醒的那样,通用设计原则只解决如何普遍适用的设计问题,而未纳入经济、工程、文化、性别和环境等其他考虑因素。

在现今社会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往往是由具备差异化优势的众多供应商形成复杂的供应链,分别服务于需求各异的差异化细分市场。这意味着在多数场合下针对所有人群的设计实践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和技术挑战,细分领域的竞争者很容易凭借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蚕食市场份额。因此,纳入全体人群的通用设计可以视作一种具包容性的价值取向,但不见得是所有情形下的最优和必要选择。

(二)能力与需求的差异

在关注能力不足问题时,包容性设计研究者常常忽略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个体间的需求差异。只有当需求、能力不足、产品/服务/环境对能力的要求过高同时存在,包容性问题才会显现出来,而不应假设所有个体都存在相应的需求。包容性原则所针对的“理想目标”虽然也是全体人群,但将包容性问题着重归因于人的多样性。然而不论通用设计还是包容性设计原则对用户差异的关注仍更多集中在用户的个人能力差异,真正对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丰富多变的需求。能力不同的个体完全可能具有相同的需求,能力接近的个体对相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效用评价也可能大相径庭。并非所有用户需求都具有广泛的共性,个体的许多需求随时间、场景和个体偏好各不相同,不同的需求之间甚至可能存在着直接的冲突和矛盾。不同用户间需求的差异很多时候往往要比个体直接能力的差异大得多,单一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往往难以满足互斥的需求差异和矛盾。若抱持设计一台不需要作特别调整的设备而尽最大可能为所有人使用的想法,很可能会限于技术、成本挑战过大而难以实现理想。并且,每个个体所具备的能力都是多方面的,多数产品和服务并不会用到个体具备的所有能力,因而许多中等或轻微的能力缺失,其影响是局部和有限的。

此外,不论通用设计原则还是现有的包容性原则对能力的理解都侧重于个体的生理机能和认知经验,但是广义的能力还包括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包括各种辅助工具在内的所有可直接支配的外部资源以及个体的社会阶层和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源动员力等。对在社会中生存的个体而言,生理机能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和难以弥补程度远远不及知识技能、工具和外部资源、社会关系的差异以及后者对结果所能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并且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后者这些因素上,如果简单从生理机能和认知角度解决包容性问题意味着可能忽略了更核心的症结。

(三)人本主义与系统观的冲突

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系统的全部成员或要素并不仅仅包含人类,以人为中心的命题和价值取向值得进一步商榷,自然环境和其他非人类的生态因素也完全可以成为包容的对象。即使姑且接受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也还存在以哪些人为中心的问题。设计研究和实践所针对的人群往往缺少足够长的时间维度,比如就算针对“全体人群”,也常常指的是当下存在的,直接相关的,至多是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全体潜在的用户,极少将还未面世直至无尽未来的群体利益考虑在内,许多环境和可持续问题引发的原因即在于此。

(四)对经济因素的忽视

忽略经济因素或片面理解经济因素是现有的包容性原则的另一局限,即只关注用户的产品、服务使用能力和使用需求而忽视价值交换能力和交换意愿。从商业和市场经济的角度,寻找、发现和满足需求是企业自发自利的经济行为,如果有利可图,那么任何需求迟早都会被发现和满足,甚至引发供给侧竞争。因此在理论上,任何需求都有被满足的机会和可能。毫无疑问,人类群体的多样性应得到尊重,但正是这样广泛的差异性,却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每个个体的需求都有机会得到满足,但是每个个体为满足这些需求而所能支配的资源、付出代价的能力和意愿却各不相同,这一客观现实限制了个体需求被满足的机会和能力,甚至在存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这常常造成了需求侧个体之间的相互竞争,由于竞争力的不足,使得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和弱势需求往往被排除在满足机会之外。

结 语

不论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和失能人口比例如何,排斥现象将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并在考虑暂时情境和更多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更为普遍。包容性设计原则可以帮助设计师从人文主义视角思考如何从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发掘设计问题,让设计成为促进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媒介与桥梁。但现有的原则需要某种程度的重新定义、解读和建构,以拓展到更宽泛和真实的社会领域。在生理和认知能力之外,应更多考虑心智、情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差别对设计造成的影响,对目标用户和产品、服务在不同的系统和情境下以及更长时间周期中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从而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解决方案,同时兼顾供需各方的利益关切,使包容性设计更具实践性和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包容性原则用户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关注用户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