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壮医三道两路学说的药线点灸联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的观察

2018-12-19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间歇

林 琴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神经源性膀胱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发生后由于脑干或大脑的神经控制机制出现紊乱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1]。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或衰竭[2]。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为 37%~58%[3],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间歇导尿术[4]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而本文在间歇导尿的基础上以三道两路学说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线点灸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共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43~73岁,平均(53.30±6.11)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高中51例,大专及以上33例;致伤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50 例,出血性卒中 34 例,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5],卒中后出现排尿障碍(残余尿量>100 mL)者。依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因、残余尿量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因、残余尿量等临床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选取标准

1.2.1 诊断及纳入标准 均经CT 或MRI 诊断并确诊为脑卒中; 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中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 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排除脑卒中发病前出现排尿功能障碍者;存在尿漏及前列腺疾病者; 合并心血管、造血系统疾病者; 尿道损伤、尿道畸形、膀胱颈梗阻者; 帕金森病、脊髓疾病、尿路肿瘤、尿路结石、有尿路手术史、严重糖尿病及尿路感染未治愈者;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或其他原因者。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 经对患者进行膀胱容量和压力简易测定,根据患者出汗情况、补液量及食物种类制定饮水计划:限制进水量,早、中、晚餐各400ml,上午l0点、下午4点、晚上8点各200ml,从晚上8点至次日早上6点不饮水,患者平均总进水量限制在2000 ml/d左右,并让患者连续3日按照计划饮水。根据饮水计划给患者制定间歇导尿的时间点,每间隔4h导尿1次,每日间歇导尿4~6次。每次导尿前30min嘱咐患者自行排尿,如不能排尿时,可利用膀胱再训练手法帮助排尿。导尿时采用12号一次性尿管,按照导尿术流程操作,尿液点滴导出时将导尿管轻向外退出并停留片刻,直至无尿液导出即将导尿管拔除,并将每次导尿量记录并分析,每日重新制定次日间歇导尿时间点。如患者2次导尿间能自动排出尿液200 ml以上,且残余尿量仅200 ml,可8 h导尿1次。自动排尿>每2h 1次或排尿后残余尿量<100 ml可终止导尿。

1.3.2 研究组 于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壮医三道两路理论、遵循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寒手热背肿在梅,疾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规律及“以环为穴”的取穴原则,刺激人体相关穴位。导尿前30分钟,选择以龙路为主的膀胱周围穴位进行药线点灸,点灸如雀啄食,一触即起,1个穴位灸1~3壮,每日点灸1次,治疗6周。如果药线穴位点灸处出现起泡则用针刺挑破后常规消毒,视患者水泡消退情况再次进行点灸。通过温热、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对支配膀胱尿道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起调节作用,使膀胱气化,促进利水,以达到排尿的作用[6]。而辩证的循经取穴[7-12]也是遵循了这个原理。

1.4 评定方法及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包括:(1)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自主排尿后用导尿的方法测量残余尿量;(2)治疗后尿路感染的例数:开始治疗后,隔周进行中段尿的细菌培养,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3]。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6周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98.6±38.5)mL较对照组(136.3±52.2)mL 明显减少(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

表2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98.6±38.5)mL较对照组(136.3±52.2)mL明显减少,切(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后尿路感染例数比较 6周疗程结束后,尿路感染情况:对照组23例、研究组12例,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并发症比较比较[n(χ2)]

表3显示:对照组23例高于研究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原创的治病方法,是壮医特色外治法之一。它是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产的名贵壮药制成的药线,点然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通过药线点灸,以刺激人体相应穴位[6]。

3.2 脑卒中属龙路病,壮医称为“麻邦”,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多以尿潴留为主要表现。本文运用壮医三道两路学说和壮医“以环为穴”的取穴方法,对龙路周围穴位的浅表反应点进行药线点灸,结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温热、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对支配膀胱尿道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起调节作用起到调节作用,使膀胱气化,促进利水,从而达到排出尿液的作用。

3.3 壮医理论认为,药线点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在施灸的过程中,对人体产生了温热、药理性的穴位刺激,通过龙路、火路传导,鼓舞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正气,祛毒外出,疏通三道两路,促进气血运行及平衡,发挥脏腑正常功能,从而促使疾病好转甚至痊愈[14]。本文通过应用药线点灸直接刺激于龙路、火路体表的网结,一方面直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嘘”、“勒”、脏腑功能,以使天、人、气同步运行,达到治病目的。

综上所述,应用三道两路学说指导的药线点灸结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维持并接近膀胱生理状态,同时为患者自行排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且药线点灸疗法价廉、舒适、安全、有效、刺激小,结合间歇导尿,标本同治,中西合璧,从而提高疗效、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间歇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利用PCR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动物源性成分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