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秩序的构成研究
2018-12-18杨正云
杨正云
摘 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体育研究领域人们常常将“秩序”一词视作现成的理论工具,甚而作为概念性的词汇直接使用,对秩序本身的关注,却较少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只有将目光聚焦秩序内部,对其生成逻辑、类型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在具体经验性层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以下简称专业课程)秩序的构成纳入研究视域,从理论层面挖掘其生成机制及类型,希望对于理解和揭示高校体育课程的本质特点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秩序;集合秩序;教学秩序;内部秩序
引言
运用文献资料、分层分析等方法,分别立足于不同层面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秩序的构成进行探讨。认为在组织形式层面,有集合与整合秩序之分,且呈现出以集合秩序为主的形态。
1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概念
在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的不良因素阻碍着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但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教学标准的重要指标,从学生自身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变化趋势往往只局限于身高、体重、爆发力、反应力等单方面,这些数据信息所体现出的只是数量上的差异性。相对于内涵式发展来说,它主要是以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身心、能力等作为切入点;以体育教学实践内容为主进行分析,体育教学活动所体现出的只是数量上不同,单纯的是利用课时的多少或参加的体育社团规模等表现出来,但实际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往往是教学内容的策划及合理的教学技巧。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质特征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以“育人”为教学中心,以提升教育的思想品质为出发点,使体育教育的区域范围与内在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从而推进我国高校体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实现我国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学主,这对于学校教育的秩序化、专业化改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一是,高校体育在教育发展中仍然不是很明朗,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制定缺乏多样化与针对化,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时失去了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高校体育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缺少专业的培养,不能针对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与实践接受能力,制定较为规范的教学方案。三是,受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由于缺少长远眼光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素质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因此,要合理的分析高校体育的教学方向与发展对策,在明确教育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3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秩序的构成对策
3.1外部秩序与内部秩序
“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灵魂的反映需通過大学的使命与职能定位来呈现。我国专业体育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之日起从来就没有独立存在过。其与国家社会及经济、文化发展紧密关联。专业课程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刚性核心,同样无法摆脱与社会系统的关联与互动。专业课程是体育文化利益竞争的载体,他围绕自身内容通过甄别、文化定位,在不同关系互动中形成了自身的外部秩序。而就专业课程而言“课程本身便意味着体育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师专业价值的终极表达,同时课程本身意味着受众学生的普适性”。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文化环境、示范与练习等要素的相互影响,与反馈、评价、管理、完善等实践相互融合,构成了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运行的内部秩序。
3.2教学秩序与研究秩序的一体化
随着最根本、初始的高校教学职能“边缘化”的倾向不断蔓延,相关问题也备受关注。欧内斯特·博耶在《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中提出“教学的学术”的概念。他重新思考教学的内涵,并利用这一概念试图打破教学与研究的二维思维,以此弥合教学与科研的鸿沟。他认为:“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教学的开始是以教师自身知识的掌握开始的。教授只有在智力上不断深化并广泛涉猎,才会广受好评……最好的教学不仅为传授知识,同时必须扩展和改造知识,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自身也将被推向新的创造性的方向”。如今,“纽曼时代的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已成过往,随着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阶段“专业课程”的内涵也出现了本质变化。今天的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了类型、功能的进一步细分,分别向以建设一流大学为目标,教学、科研并重的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专业院系和以建设应用型大学,注重教学实践型的黄淮学院体育系为代表的专业院系延伸。同时各学校也遵循国家需求及发展趋势立足自身条件不断创新发展。调整完善专科、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术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达到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可见追求学生参与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研究素养,促进其创新意识的生成,是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秩序的终极目标所在。因此在这种“行为复合型学习情境”中,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秩序与研究秩序必然将实现一体化发展。
4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社会持续发展下,人们思维方式发生较大变化,逐渐以脑力劳动方式获取收入,从而减少其工作时间,丰富自身休闲时间。因此,我国娱乐健身行业发展呈现较快发展,此类现象还会对体育教学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在此基础上,我国体育教学中,各高校需要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对“掌握社会基本技能”进行运用,使其和传统“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观念进行融合,以便于创建符合社会发展一种教育模式。对于部分高校来讲,体育娱乐模式的创建,应该将其作为体育运动核心内容,以此符合学生不同运动需求。除此之外,对我国传统武术等项目进行积极推广,如太极拳等,可以将其作为体育教学课程的一种,意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为了更好体现体育教学价值观,应该加强体育教材内容的创新和改革,以此发挥其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体质增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对学生素质发展给与越来越高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明确其教学目的,微观层面在保持其原本结构的同时,必须从外界汲取物质和信息,以便能量不断在有序与无序间寻求平衡。同时,课程内部又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他们之间相互开放与作用在冲突与矛盾中体现出取向的和谐,从而构成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完整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刘铮,刘延军.构建与演化:转型时期我国体育秩序的二元式理解[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5):28-30.
[2]伯恩斯坦.论教育知识的分类和构架 [M]//YOUNG M F D.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55.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