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一曲梨园师生情

2018-12-18王聪

世界家苑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戏曲传承

摘 要:“口传身授”是我国传统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有着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功用。“师传”精神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沈阳师范大学原创剧目《梨园情》以舞蹈艺术讲述戏曲传承。

关键词:戏曲;师生情;传承

提起师生情,古有唐代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清代郑板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今有习近平主席回母校探望恩师并与其回信。师生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史上普通却不简单,温情却又深刻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沉淀,历久弥新。舞蹈《梨园情》,便是歌颂在梨园生活中,这实实在在的,感人肺腑的师生情谊,也借此表达了编导对于“师传”精神的人文关怀。

《梨园情》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原创剧目,特邀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优秀舞者,编导董华兴作为此次排演总编导,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副院长胡博,优秀青年教师沈健任制作人及排练监制,舞者为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在读学生。作品以层次丰富的脉络结构,极富戏曲风格的舞蹈语汇,讲述了一名普通戏曲教师从求学,出师,到投身教学事业,致力戏曲艺术传承,并培育出优秀青年艺术家的故事。下面分别从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舞蹈语汇的创新以及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核——“师传”精神这三个方面对原创舞蹈作品《梨园情》做简要评析。

一、故事情节的设计与人物形象塑造

舞蹈艺术是一门长于抒情但拙于叙事的艺术,在《梨园情》中,编导巧妙地避开了繁复冗长讲故事这一落俗的手法,采用片段式的结构,将主要情节以矛盾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着重于对情绪的渲染。

在作品的第一段中,以女主角的独舞开场,在观众脑海中形成丰富的审美意象,可以理解为女主角年轻时作为“名角儿”在展示其精湛的演技,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追忆或憧憬,是作品所传达出的对戏曲艺术的尊重与情怀。接着随着灯光变化,场景切换到戏曲排练厅,女主角的身份已然转化为传道受业的“师”,编导选用了戏曲排练厅中最常见熟悉的情节——教师为学生规范动作,进而引出女教师的得意门生这一重要角色,为后面女学生继承老师衣钵,传承戏曲艺术做了铺垫。

第二段中,增加了教师与女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整个作品的第一大高潮。教师认真的教授得意弟子技艺,亲身示范,学生同样认真习艺。编导选用了教师跪在地面上帮助学生规范脚面动作这一细节,更加凸显了梨园中“师”这一角色口传身授的特点,也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师生矛盾的点在于学生的反抗,或许是因教师太过严苛,或许是因为对于戏曲艺术的迷茫与倦怠,教师的得意门生突然间重重的将马鞭摔到地上,抬头跺脚以示不满。而此刻教师并没有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是依旧耐心对其动作进行规范,纾解学生的不满情绪,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教师诲人不倦精神的颂扬。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捡起马鞭,所有人伴随着明快的音乐起舞,第二段结束。

第三段描绘了女教师到了花甲之年的情景:学生们成长成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师佝偻着腰帮学生捡起地上的马鞭,自觉在戏曲技艺上已无可教授,于是转身而离开。随着教师转身,学生一拥而上将花甲之年的女教师围拢,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整部作品的第二大高潮。梨园之情,不在于教师所教授了多少技艺,也不仅仅在于似海师恩,而是在于师生之间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在于那习惯成自然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融入骨血的偏爱与亲近。教师将代表了自己一辈子所坚守事业的马鞭传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走进了学生搭建的“家”之中,从此,学生粉墨登场,像年轻的老师般成为了“角儿”,她也将继续老师的事业,将戏曲艺术传承下去,一代代连绵不绝。

舞蹈《梨园情》通过三段式的结构将女主人公一生对于戏曲事业的追求串联起来,在观众脑海中形成完整的意象。作品中主要选用教师对学生口传身授的场景与戏曲艺术常用的道具“马鞭”,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两次矛盾,表现出教师诲人不倦,鞠躬尽瘁的美好品质,也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学生从不谙世事淘气顽皮到成长成熟能担重任的人物形象与性格。

舞蹈语汇的选择与表现

《梨园情》以舞蹈的艺术手段来讲戏曲传承的故事,其动作语言必然离不开戏曲艺术的程式化动作,但又不能单单采用戏曲的程式化动作,更不能生硬地将戏曲动作“嫁接”到舞蹈上来。如何用舞蹈的形式讲好梨园故事,编导在《梨园情》中给出了他的答案。

编导首先选用了“马鞭”这一戏曲艺术常用道具贯穿始终,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配之以正宗的戏曲扮相,在作品伊始就向观众传达了所讲述故事的背景——梨园生活。编导从戏曲艺术的程式化动作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以鞭代马的动作,如:“上马”、“下马”、“打马”、“洗马”、“趟马”等,以及戏曲中常用的如圆场、碎步等动作,对其进行舞蹈化的艺术加工,在尊重原有风格性的基础上,使其更具有抒情性与审美性,形成带有戏曲元素,或者说是具有戏曲风格的舞蹈语汇。

《梨园情》中的造型性同样十分突出,编导在创作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戏曲艺术中“亮相”的重要性,设计了许多“亮相”的造型,并有针对性地对演员进行神态的训练,大到舞者的体态,小到每一个眼神处理,都充分遵從戏曲艺术的风格性,加之与生活化的动作语言相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舞蹈语汇,进行舞台中的戏剧化呈现。

“师传”精神的反思与展望

艺术作品的意义,除了它本身代表了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思考与其自身的审美性,能够决定它是否能被大众所认可并流传下去,甚至成为经典,就在于它对于历史,当代,及未来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引发人们对于某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思。原创舞蹈剧目《梨园情》其独特的意义,便是作者想要传达并引发观众思考的,对于“师传”精神的重视。

可以确定的是,“师传”的方式多了一些人情味在其中,孔子有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的美好品质正是在口传身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谓“做艺先做人”“德在艺先”。

所以,“师传”精神作为人文精神,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编导在原创舞蹈作品《梨园情》中,颂扬了这种价值,也期望以此引发观众对于“师传”精神的思考与重视。

师恩似海,学生方应涌泉相报;薪火相传,艺术方有持久的生命力。沈阳师范大学原创舞蹈剧目《梨园情》,以其丰富的情节设计,生动的人物形象,创新的舞蹈语汇,以当代梨园生活中真实的点点滴滴为题材,诠释出教师与学生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款款深情。

在当代快节奏的艺术教育浪潮中,它也有其独到的价值:呼吁人们在向前奔跑时不忘饮水思源,在吃“快餐”的同时不忘注重其营养价值,提高对“师传”精神的认识与理解,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只有真正做到技艺相接,艺德相承,中国传统技艺才能有良性健康且持久的发展,中国艺术事业方可昂首阔步向前。

作者简介

王聪(1998.6),女,汉族,籍贯: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16级舞蹈表演专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戏曲传承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趣学本土戏曲
四部委携手推进戏曲教育工作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