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素养的学习机制与培育路径
2018-12-18陈春芍
陈春芍
摘 要:作文素养具有整合性、情境性、建构性的特性,它的发生机制是体验反思,形成机制是交互整合,发展机制是扩展变构。因此,培育作文素养的路径可以相应地设置为问题教学法、整合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作文素养;学习机制;问题教学法;整合性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作文素养的特性
作文素养以语文思维为核心,是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积累并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写作知识、写作情意和写作能力。其中,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是显性的,写作情意则是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这三者互相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据此,作文素养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一)整合性
学生关于作文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是零散分离的,教师要运用作文素养理论来帮助学生整合这些写作知识,积累写作情意,形成写作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写作及终身发展奠基。
(二)情境性
促使素养形成的媒介和手段是知识,沟通知识与素养的桥梁则是情境。问题情境是作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最佳场域。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建构的作文知识来行文达意的能力与品质正是作文素养的体现。
(三)建构性
作文素养需要长期建构,遵从否定之否定规律。高中生可以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但写作能力与写作情意需要学生发挥“驽马十驾”的精神持续建构。这三要素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呈螺旋上升态势,作文素养就在这种动态平衡中逐步形成。
二、作文素养的学习机制
根据作文素养的特性,我们来探究作文素养的发生机制、形成机制、发展机制。
(一)作文素养的发生机制
学科素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起源于知识的内化外化合一,活学活用交融。作文是一种身体、情境与心智交互作用的体验活动,体验之后,学生对自身体验进行深刻反思以求把握作文学习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这就是作文素养的发生机制:体验与反思。
这种体验具有双向融合性:融合知识与情境,融合认知与活动,融合世界与自我。在具体情境中的体验,使学生将抽象的作文知识与鲜活的生命情境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作文知识的内化外化合一成为可能。在体验中,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作文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又在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的作文知识,这样,将认知与活动融合,使知识的活学活用交融成为现实。学生在体验时,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我,既建构外部世界的意义,更建构自我意义,作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由此生成。
学生通过体验所达成的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程度还比较浅显,作文素养的发生離不开学生的深刻反思。正是对自身体验的不断反思,学生才能逐渐把握外部世界的本质,掌握作文学习的规律,从而建构新的作文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逐步形成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作文素养。
(二)作文素养的形成机制
学科素养的发展依赖于各具体学科素养成分的交互整合状况。作文素养是写作知识、写作情意、写作能力三者有机整合的统一体。当学生面临具体的问题情境时,作文素养的发展不是三要素简单叠加,也不是其中一种要素超常发挥,而是这三者连续交互整合的结果。这就是作文素养的形成机制:交互与整合。
在作文学习活动中,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等作文活动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式,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建构起来的自我与外部世界在结构、形态等方面的联系,都会在作文素养的统领下相互协调,彼此配合,共同促进作文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发展。学生已经建构或正在建构中的写作知识、写作情意、写作能力等会在语文思维的统领下共同形成作文素养。
(三)作文素养的发展机制
学科素养是一个持续建构螺旋上升的过程,它遵循的是质变量变规律和变构学习理论。作文素养的发展表现为冲突与融合、解构与建构不断转变的状态。这就是作文素养的发展机制:扩展与变构。
根据质变量变规律,写作知识、写作情意、写作能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持续扩展,当这个数量与质量发展到临界点,即引发作文素养在结构和质态上的跃迁突变。根据同化与顺应原理,学生已有的作文素养能够同化新的信息和应对特定的作文情境时,他内心是平衡的。当面对更为复杂的作文情境,学生表现为不能同化和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时,这种困境会促使学生解构和调整已有的作文素养结构以同化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建构新的作文素养结构,这就是顺应。作文素养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中螺旋上升的。
综上,作文素养的发生机制是体验与反思,形成机制是交互与整合,发展机制是扩展与变构。
三、作文素养的培育路径
学科核心素养的两大支柱是知识与活动,因此学生要在写作活动中同化写作知识,激发写作情意,培育写作能力。根据作文素养的特性和学习机制,笔者构建了三条培育路径:体验与反思取向的问题教学法,交互与整合取向的整合性教学,扩展与变构取向的研究性学习。
(一)体验与反思:问题教学法
作文素养的发生机制是体验与反思,问题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在作文情境中去思考解决办法并内化写作知识,构建新的作文素养体系,从而实现活学与活用的合一。
问题教学指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与反思来提升作文素养。因此,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体验与反思是关键。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把准学生的心脉,从学生的困惑点、新奇点、实用点、共鸣点等心灵触发处出发,巧设问题,举一反三。
(2)问题的设计必须锁定提升作文素养的目的,要符合作文教学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思维结构。
(3)作文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紧密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沟通二者,正是鲜活问题的生发点。
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题为“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有些学生对此有些蒙,觉得题太大,无从下手。在教学中,笔者问学生:“假设你的父母百岁寿辰,你将拿什么来为他们祝寿?”学生思考了一会,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作为儿女,当然最希望父母开心幸福。“那么父母在什么情况下最开心最幸福?”学生回答:“我们的成就是父母最大的骄傲。”笔者趁热打铁:“2049年是共和国百年华诞,我们拿什么为祖国百岁寿辰献礼?”“我们的成就!”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这还不够。“成就”一词范畴太大,学生还是难以把握。笔者继续追问:“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并想将之作为终生的职业?也许这将是你们获得成就的领域。”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理想很丰满。笔者提醒学生关注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关注一下民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改变国家命运的。学生开始新一轮讨论,却不能彼此说服。
在这胶着的时刻,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创新中国》中的“无人机送快递”和“消灭鸡粪的创新之法”两个片断。看时静悄悄,看完学生炸开锅了:“这也可以?!”是的,这也可以!中国用雄厚的国力向世人证明,中国“制造”已经逐渐转变成中国“智造”,如果要为共和国拍照,一定有一帧是“创新”。民生无小事,创新无限度。创新离我们并不远,学生要开启心智,大胆想象,做中国的“埃隆·马斯克”。
“为共和国拍照”这个作文题范畴比较大,笔者用一连串的追问与鲜活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体验与反思,学生举一反三,作文写得有声有色。
(二)交互与整合:整合性教学
作文素养既是写作知识、写作情意、写作能力三者交互整合的产物,又是三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整合性运用,所以作文素养的培育可采取整合性教学。
作文整合性教学要从三维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其中,借助作文问题及其子问题来整合作文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作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花大量心血设计与优化作文核心问题及其子问题。
大体上,可以按照以下路径来设计:核心目标—核心知识—核心问题—核心子问题群—活动序列。
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高中生的议论文思维训练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此表述如下:“发展逻辑思维:……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且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对议论文思维训练的要求:
必修3: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角度。
必修4:关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
必修5: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有新颖。
这个序列是循序渐进的。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议论要有条理”的教学单元,教学重点设置为:学习横向开展议论;学习纵向开展议论;学习反驳。还有一个“作点辩证分析”的单元,其重点为“学习辩证分析”。
思想的品质决定着议论文的品质。依据课程目标和议论文教学目标,笔者拟定了一个思维训练序列(如图1):
根据该序列计划,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思维训练。这就是整合性教学在议论文思维训练中的一个实践。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是“根据名句写作文”,其中有一句名句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其意为一流的芬芳不拘泥于浅碧深红,用它喻那些君子恰如其分。要写作,首先要找出“第一流”的君子来。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隐喻意义,并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花中第一流?”学生众说纷纭。笔者引导他们追怀最近相继逝去的名人(霍金、洛夫、刘易斯等)不灭的光芒。学生对霍金最感兴趣,“似乎”也最熟悉。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问学生:“为什么霍金能称得上是‘花中第一流呢?你所了解的霍金是什么样子?”学生不甚了解霍金的身体状况和《时间简史》。
时间永留简史,世间再无霍金。笔者让学生将《时间简史》买来,认真研读,勾勒出一个大概的霍金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组搜集以下资料:霍金在音乐和表演等艺术领域的表现,在思想领域的發现,所受到的毁誉及自身态度,他对世界与生命意义的看法,他死后国人将他与杨振宁所作的比较。
然后,全班一起交流这些材料并深入思考:霍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立体思维启动了。霍金的逝去让我们深入思考死亡的意义——重新认识死者、认真审视生的旅程。霍金不仅是业界巨擘,更是从未被“渐冻症”遮住光芒的丰富活泼的普通人,他既是人类不幸与伟大的象征,更是突破生命判决活出真我的最佳范式。斯人已逝,但他身上展现出来的乐观、正直、不畏时代、不悔青春的种种优秀品质却直击当下人们活着的意义。
由此看来,他是当之无愧的“花中第一流”啊。有此基础,学生再下笔行文就小菜一碟了。
(三)扩展与变构:研究性学习
作文素养具有情境性的特性,依据变构学习理论,我们要基于复杂问题情境而实施研究性学习。因为,复杂问题情境是作文素养发展的大熔炉,它锻造出的“结晶”就是高阶思维。
作文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选定的作文问题真实地进行建构性作文的学习活动,进而解决问题,完成写作。作文研究性学习宜采用课题式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作文素养在量与质上的扩展以及结构、质态上的变构。
作文的内核是文化,这恰是学生的薄弱项。201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考查对地方文化传承的审视与思索。试想,没听过老腔,没亲身感受过老腔,怎么能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来?以此为契机,笔者以“我最钟爱的中华文化”为课题,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去寻找照亮自己的那一束光。
有学生选择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她们三人一组,通过走访民间艺人与普通老百姓,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淮海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保护。接下来她们走进剧院,亲身感受淮海戏的艺术魅力。又买来影像资料,和淮粉们一起欣赏,甚至有人去参加了淮海戏培训班,穿上戏服,拿上板三弦,像模像样地唱起了《金刀记》《月牙楼》。最后,她们写出了厚厚的课题论文《淮海戏情缘》。
无独有偶,新近红火的文化探寻节目《一路书香》,以不同嘉宾“先读书、后探寻、再文化”的模式,带领人们在行走中“丈量”文化的魅力。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黄金屋是《平凡的世界》,是《最后一头战象》,是《社戏》,也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西双版纳,嘉宾们边“尬舞”边感受象脚鼓的民族特色,进一步了解在象脚鼓上舞人生的云南傣族。这古往今来薪火相传的文化联结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充分彰显了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节目,一定能为学生开启一扇认识世界、汲取文化的窗。心灵的浸润是终身的财富,作文素养的提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