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命题策略例谈(下)
2018-12-18郑慧
郑慧
策略四:依语体设题
那么,专用于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策略是什么呢?
王荣生教授多次强调把小说当小说教,把诗歌当诗歌教,借用在此,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考,把诗歌当诗歌考,把文言文当文言文考。文言文作为一种语体,有其独有的语言现象,这既是文言文学习的内容,也是文言文考查的要点,这就是“依语体设题”的策略:文言文有文不加点的特点,那就考查断句;文言文有省略的现象,那就考查补充句子成分;文言虚词有表情达意的特点,那就品析虚词的表达效果;文言文有因流传久远而脱字、讹传等现象,那就推断用词是否恰当;文言文讲究章法且借助章法表达写作意图,那就考查对章法的理解……这些策略遵循技术手段与所考查内容适切的命题原则,既帮助命题者关注要考查的知识点,更提示考查这些知识点所应该运用的命题技术。以下举一些例题说明。
(一)关于断句的考查
考查断句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如2004年四省(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中考试题[1]:
例1 语料:【甲】于是入朝见威王……【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题目: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 皆以/美于徐公
C. 今齐/地方千里
D.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考查断句也有要求直接在句中划分停顿处的,这种题目一般会明确要求断几处。如:
给“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断句,限断两处。
断句主要是对句子意思理解的考查,但也有利用断句,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的。如在2017年浙江省统编教材命题评比中,宁波海曙区七年级期末卷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2 语料:《晏子春秋》节选,“景公为长庲,将欲美之”选段。
题目:下面这个句子的断句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说明理由。
遂废酒罢役不果成长庲。
A. 遂废酒罢役,不果成长庲。
B. 遂废酒,罢役,不果成长庲。
这道题的创意之处在于运用断句不仅考查学生对句子表层信息的解码,还通过断句考查学生基于“情境模型”的意义构建能力[2],即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基于语篇,产生个人的意义理解。这道题目可以算作是断句考查的进阶版。
(二)关于省略的考查
省略是又一种常见的文言语言现象,对省略成分的推测可以看出考生是否读懂文本。
例3 语料:《太平广记·郑[因]》选段。
题目: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
(1) 十八九,[因]为御史, (2) 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
——2014年浙江衢州/丽水中考试卷
(三)关于虚词的考查
虚词是文言文的重要构成部分,没有实意但有表情达意作用。文言虚词的考查一直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死穴”——不考不教,一考就“死”。以下试题可以给人以启发:
例4 语料:《唐雎不辱使命》。
题目: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014年浙江衢州/丽水中考试卷
秦王向唐雎一番恐吓之后,被唐雎反问知不知道布衣之怒,便回答:“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语气里满是傲慢和轻蔑。这道题目,考查的不是文言虚词的释义,而是文言虚词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角度小而巧,这是抓住了文言虚词的本质特征设题。
虚词在行文中还有连接作用,不同虚词表达不同逻辑关系,因此,也可以像下面这样命题:
例5 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
②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
③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
A.①但②且③以 B.①且②為③而
C.①以②但③为 D.①而②但③以
——2015年浙江嘉兴/舟山中考试卷
(四)关于文言词语的解释
文言词语的解释是最常见的考查内容,但考查方法大多单一。其实,只要坚持“教考一致”的原则,回归文言文日常阅读的规律,就能找到很多设题方法。生活中真实的文言文阅读,除了凭借记忆积累之外,还有很多方法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比如,借助工具书是最常用的方法(见例6);有时候,除了借助工具书,还要结合语境(见例7);有些时候,我们会联系现代汉语(尤其是成语)中仍在使用的语义,来推测文言词语的意思(见例8);我们还会将全文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再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来确定一个词语的意思(见例9)。日常文言文怎么读的就怎么考查,这样才能设题自然贴切,并能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例6 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1)怒引至庭下曰( )
A.引导,诱导 B. 拉,拽 C. 引用
(2)拜谢曰( )
A.认错,道歉 B. 辞别,离开 C. 感谢,酬谢
(3)白时卧庐山( )
A.睡觉 B. 倒伏 C. 隐居
(4)累系浔阳狱( )
A.连接,维系 B. 拘囚 C. 留意,挂念
——2015年浙江温州中考试卷
例7 语料:苏轼《西江月》。
题目: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A. 爱惜 B. 惋惜 C. 吝惜
——2015年浙江湖州中考试卷
例8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风烟望五津 无人问津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
C.臣不胜受恩感激 引人入胜
D.陈太丘与友期 不期而遇
——2015年浙江嘉兴/舟山中考试卷
例9 语料:《项羽本纪》节选。
题目:根据上下文意思,给文中拼音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1)项梁杀人,与籍避chóu(A.仇 B.愁)于吴中。
(2)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cháng(A.尝 B.常)为主办
(3)梁掩其口,曰:“勿wàng(A.妄 B.忘)言,族矣!”
——2017年浙江杭州某试卷
(五)关于文言文的章法
以上断句、虚词、省略、词语解释的考查,设题的依据都是文言文的语体特点。文言文还有一个特点却常常被忽视,就是文言文的章法。
比较中外文本,我们会直觉两种文本风格差异明显,最主要的一个区别是中国的文章大多数讲究行文结构。对行文结构的研究甚至一度成为选拔士人的要求之一。中国人对章法的研究,一方面是汉语言的特质决定的,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思维方式,带有鲜明的民族的烙印,另一方面也和文言这种语体的特殊发展经历有关。文言并不是古代各朝的日常用语,而是秦汉以后历代仿照先秦语言所写的书面语体。[3]它不是对生活语言的简单记录,而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与模仿。人们在大量研究笔法的文集中汲取营养,又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弘扬这些笔法。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对日常生活语言产生影响,从而保留了我们民族埋藏在语言里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语的语音在流转,语法有变化,词汇有增减,至于汉语书面语的行文结构则在不断提炼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章法规则和独有的审美取向,成为特殊的文化传承。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行文结构的本质是思维,章法是对思维规律的总结和提炼,虽然过于强调章法有失偏颇,但也并非没有价值。用朱光潜的话来说,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4]用现代西方思维研究的理论来说,章法实际上是一种“结构化思维”,尤其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思维结构就能建立图式反映,帮助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高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的汉语是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血脉相通,章法又是古代汉语中最稳定的部分,对现代汉语仍然影响深远。诚如叶圣陶所说:“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不懂章法,无论阅读写作都难入汉语之门,更不要说深得汉语的文化精髓。
实际上章法不仅让行文更有条理,它还蕴含着表情达意的作用,隐藏着写作目的的密码。比如《岳阳楼记》的章法,从交代写作缘由到想象岳阳楼的景观,再到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比较,这些都是铺垫与蓄势,一步一个台阶,最终指向一个终点,引爆在作者高尚的宣言中。不厚道地揣测,作者写此文只是为了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白自己宠辱不惊、心系天下才是写作此文真正的目的。否则其孙子也不必特意写文章说:“听我老爸讲,爷爷当时写这文章是为了开导滕子京。”再如龙应台的散文《目送》,由“我”目送儿子与“我”目送父亲两部分构成,两部分的结语完全相同,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时间与角色的转换中构成变化,所以当这段结语再次出现时,“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一下一下地扎入读者的内心,引发沉思。这些都是章法结构带来的意蕴,阅读中无视这些独具匠心之处无异于暴殄天物。
简言之,讲究章法是文言文明显的文体特征。“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学习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3]
因此,有必要考查文言文章法,以促进教学中对文言文章法的重视。当然,限于试卷选文的篇幅,考场中往往难以呈现文章全貌,确实不利于章法的考查,但留意到这点,就会有机会。下面是一个例子:
例10 语料:《纪鸮鸣》节选。
题目:本文与王安石《伤仲永》的写法相似,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空缺处。
——2016年浙江衢州中考试卷
这个题目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考查依据是不少文言文都用这种“记一事发一论”的章法结构。这一章法在教材的现代文中多次出现,比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莫怀戚的《散步》等,虽然有些微的区别,但在叙事与说理(抒怀)之间有紧密联系,叙事不单是为了叙事,说理(抒怀)也不是凭空说理(抒怀),“事”与“理(情)”相辅相成,成熟的阅读者,见事就能得理。这样的题目能带领学生穿过文字的芜蔓,发现文章结构的枝干,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
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例11 语料:《白水素女》。
题目:这个故事与“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灰姑娘”等故事有相似的情节结构模式。请从人物身份、品质、境遇、结局等方面进行探究,写出此类故事的模型。
——2017年浙江衢州中考试卷
该题已经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界限,指导学生在相似的故事中发现“类型”的规律,是对文章思维结构的梳理,是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结构化”思维的一种有效路径。
对文言文的章法进行考查,是对文言文“阅读”属性的回归,而不是将文言文仅当作学习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笔者以为,将文言文当作“文”來阅读还是当作“言”来积累,是文言文考查定位的分水岭。如果按照阅读的要求来定位文言文的课程价值,那么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查都有很大的空间。
本文所讨论的文言文命题策略主要基于文言文的阅读本质和语体特征,强调文言文命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希望对改进当前的文言文命题与教学有一点帮助。愿文言文的教学更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文言文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新其.初中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215.
[2]王荣生.阅读的观念与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B),2012(5):29-36.
[3]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4.
[4]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