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及激励策略

2018-12-18周建标

关键词:核舟教研组老师

周建标

如果把我们语文组的二十位教师分分类,或许可以分为下面四类。

第一类是课上得不怎么令人满意,成绩也稍逊一筹的教师。这是极少数的,最多两位吧,都上了知天命年纪。不能说他们教学态度差,他们也正常教学,而且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制,教案基本相同,重、难点也事先讨论分析过,作业也差不多。但学生评教总不那么满意,考试成绩也总是稍逊一筹。究其原因,这两位教师年龄偏大,本身第一学历不高,又碰到教学的高原期,缺少教育的激情,缺少自我学习的动力,每天按部就班应付式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我去听了八年级一位老师的课,上的是《社戏》,其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读字词注音。

【第二步】解释什么叫社戏。

【第三步】出示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第四步】说情节: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第五步】说人物: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说说理由。

【第六步】品语言: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写下你的感悟。

【第七步】悟主题:为什么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第八步】文章小结。

整个流程环节众多,面面俱到,条块分割,属于比较传统的设计。课堂波澜不惊,学生主动举手的极少,稍显沉闷。

这样的教师,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船到码头车到站,是其普遍心态。他们对教研组的组风建设还是有影响的。对他们,教研组还是需要适当给予关爱和激励,不能让他们产生边缘化的感觉。我们的做法是:一是要求他们做新教师的师傅,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要求他们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例会上准备一个观点报告,既促使他们自身学习研究,又给其他教师以启示;三是要求他们每学年开设一次公开课,使他们不得不精心准备,奉献出全部智慧和才华。

第二类是课上得好,但成绩不见得好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也不多,大概有三位,其中周老师极具代表性。他有二十年教龄,算是资深教师,平时涉猎颇广,也喜欢思考,不时写点随笔类的小文章。他对备课这一关极下功夫,先是自己反复阅读,再找相关研究资料。他的课型追求设计上的精巧,极喜用主问题设计法和一线串珠式设计法。听他的课,常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有外校教师来听课,他也是重点备荐人选。以下是他上《诫子书》一课的情况:

周老师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开头:“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用一个字表达,并说一下理由。”学生列出的字有诚、勤、简、真、选、忍等十多个字。

周老师问:“你知道诸葛亮的人生信条吗?”有一生答:“静。”周老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含有“静”字的句子,再问:“他为什么要对儿子反复强调‘静呢?”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周老师问:“若你的书房需要有一副对联,你会挂哪一副?请从课文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并联系实际说明理由。”一生首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并说可压缩成八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理由是那些科学家都是淡泊名利、内心宁静的人。一生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宁静专一的人才会审视自己的得失,俭者,简也,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才会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如居里夫人是也。一生选“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理由是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如周总理少时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习则是增强实力的途径。一生选“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说自己考试成绩较好时,总会飘飘然,结果下次就退步了。一生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说从反面警醒自己,时光一去不复返,并引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诗句。

最后,周老师总结:最核心的要素是“静”,静不是表面的安静,而是内心的单纯、专注,做到真正静的人,才会专注目标,才会专注学习,最后做出成绩,而心浮气躁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整堂课上下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上的人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听的人也有如坐春风之感。

奇怪的是,每次统考成绩一出来,周老师授课班级学生的平均分总有些羞羞答答,稍逊一筹。原因无他,知识点落实不够,平时上课尽管大气独特,也不乏精彩之课,但总归粗糙了一点,飘忽了一点,对字词巩固不重视,对基础知识不上心,课后又缺乏有针对性的作业批改、讲评,成绩自然难以脱颖而出。对此,我们教研组一方面肯定他上课技艺的精湛,安排他多上一些示范课,另一方面建议他强化课后的知识点总结梳理,如重要字词的注音、解释及运用,重要文学常识、文言词语的解释,督促他批改必要的课后练习,重视对学生错误点的反馈。

第三类是课上得不怎样新颖,但成绩却很好的教师。算一算,这样的教师在组里最多,约有十位。我们选小徐老师为代表。她毕业只有三年,但学校领导很器重,像我校这样的重点学校,一般来说不会让新教师直接从初一带到初三,她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成绩理想。她的课就是较为传统的一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着重于语言文字的掌握,强调学习方法的类化和运用。总体来说,细致有余而拓展不足,踏实有余而灵动不足。下面是她教学《再塑生命的人》的情形:

环节一:说说你最自豪的事

学生有说比赛获奖的,有说上台演讲的,有说成绩提升的。

徐老师提问:“你们都是健全人,取得这些成功是自然的事。如果一个人既瞎又聋又哑,他最自豪的事会是什么呢?”以此导入课文,并结合马克·吐温的话“这个世上最佩服的人有两个,第一个是拿破仑,第二个就是海伦·凯勒”,介绍作者以及其“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名称的来历。

环节二:结合教材“单元导读”的內容,指导阅读方法

徐老师指出:“‘单元导读对本单元的学习提出了两个方法:一是默读;二是把握基本内容,圈画关键语句。这节课我们要在默读中学会圈画关键信息。我的指令是:默读六分钟,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圈画出相关的关键语句。”

环节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生1:我选择作者心理变化的角度。作者开始是“愤怒、苦恼”,心“怦怦直跳”,接着是因拼写出“玩具”这个词而“自豪极了”,又因分不清“杯”和“水”而“不耐烦”,“抓起布娃娃就往地上摔”,后来“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并“悔恨莫及”,最后是“心中充满了喜悦”,“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生2:我选择作者学习语言的经历这个角度。关键信息有开始“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感觉到“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生3:我选择对莎莉文老师的评价的角度。我圈画了以下语句:“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这些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大意义。

生4:我选择景物变化的角度。一开始的“茫茫大雾”,说明“我”迷茫;接着是“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说明“我”渴望一位指引“我”前进的老师;当“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时,“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最后是“那个美好的夜晚”,“我”“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到来”,“我”生命中的春天完全到来了。

环节四:阅读指导小结

徐老师小结:“一篇文章总有它的脉络,有它的变化过程,有作者的内在思路,我们要学会细细梳理,找到了那条草蛇灰线,也就找到了作者的情感思路,理解了文章内涵。”

课上得扎扎实实,特别注重语言的体味,特别注重学生朗读;学生也学得踏踏实实,有对成语的解释和造句,有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有对人物心理赏析的格式指导,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对这类教师,我们教研组在肯定其教得实、教得有条理的同时,也提出一点善意的建议:能否上得更灵动、更有趣味些?当然,因为教学结果较理想,她不大愿意改变自己的教法。我们就鼓励她参加校级乃至区级的优质课比赛,迫使她把课设计得更精巧、更灵妙些。

第四类是课上得好,成绩也很好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多,约有五位,以小颜老师为代表。她性格外向,还有点泼辣,不管什么样的班级到她手里都会服服帖帖。她教学非常敬业,备课一丝不苟,课堂掌控有度,教学讲究横向拓展,纵向掘深,给人大容量、大信息、大气势之感。下面是她上《核舟记》的教案:

一、比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与《核舟记》,同样是“记”,从内容看,它们有何不同?

二、品味文章最后一句话:嘻,技亦灵怪矣哉!

出示下面三组评议,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组,完成“我来说‘奇巧”交流活动的发言:

【第一组】舟上最奇巧的是雕刻的物品。如“珠可历历数也”这个细节,你瞧,核桃做成了船,船上有人,人的手上还有念珠,珠子颗颗分明,船、人、珠子,细中有细,美中有美。你还能在本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快来加入我们小组和大家分享美的感受吧!

【第二组】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才叫奇巧呢。你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么小的一个桃核上竟然能雕刻人物,还能雕刻出“执”“抚”“指”这些各具特点的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欣赏吗?

【第三组】核舟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最能体现“奇巧”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我发现船头的三个人和船尾的两个舟子并不是孤立的两个画面,他们通过“烹茶”这个细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核舟的整体美感还表现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这个话题吧。

三、结合下列材料,说说王叔远赠送“我”这枚“大苏泛赤壁”核舟的用意。

【材料一】课文中的这枚核舟以《赤壁赋》中的“大苏泛赤壁”这个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赤壁赋》写于元丰壬戌(1082)秋日,那时苏轼被贬谪于黄州。它与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有相似的写作背景。文章流露了苏轼战胜灾祸困厄时欢欣愉悦的心境和蔑视权贵的豪迈气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因此“大苏泛赤壁”也就成了历代繪画、雕刻、诗文、戏曲的题材。

【材料二】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死。

【材料三】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四、回归文本,说说你读后的真实感受。

明确:精妙绝伦的艺术品,意义丰富的背后故事,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堂课突破了一般的翻译字词句和浅表理解意思层面,以内容叙述带动字词巩固,以写法探讨带动结构厘清,以学生讨论带动文意理解。紧紧围绕“灵巧”二字,聚束紧凑,脉络清晰。而作品人物的背景知识则给这篇说明小品文附着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读者从中读出了工艺品的匠心和生命力而萌生叹为观止之心。

这样的老师自我追求颇高,不满足于集体备课的常态化课件,不满足于重复自己,总是孜孜矻矻地苦研文本,广搜资料,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课堂呈现,他们的课堂总是厚实的,深沉的,广博的,学生如饮甘醴,余味绵绵,收益饶多。对于这类教师,教研组自然是赞赏有加,不过有时也要适当提醒,要从学情和文本特点出发,不能一味求深度和广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文本的核心价值,力求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猜你喜欢

核舟教研组老师
核舟究竟有多大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心脏“核舟记”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从《核舟记》窥探核舟艺术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