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草地划区轮牧管理利用

2018-12-18高秀芳折维俊

农业与技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载畜量草地

高秀芳 折维俊

摘  要:草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可更新资源,划区轮牧是现代化草地放牧利用方式,本文对划区轮牧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对划区轮牧的技术要点做了详细的归纳梳理,并提出在家庭牧场进行划区轮牧推广时,建议将草原生态项目建设与划区轮牧相结合;积极开展并实现“牧民—企业—政府”的三角式综合管理方式;在生產实践中尝试运用动态模型模拟和评估牧场的生产性能合理确定载畜量,对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草地;划区轮牧;新智能;载畜量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932221

1     国内外划区轮牧研究进展及定义

草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可更新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及人们求发展的经济活动频繁进行,乱砍滥伐、超载放牧、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沿用等滥用草地资源的现象,加速了草地的退化。

放牧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土地管理的基本手段[1],是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生产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放牧管理的形式经历3个发展阶段,原始游牧期、放牧转型期及以划区轮牧为核心的放牧现代化时期[1]。

1798年欧洲学者Currie首次提出划区轮牧的概念,19世纪中后期南非、美国相续对划区轮牧进行了研究,Currie等对划区轮牧进行了更为精准的定义,划区轮牧即通过充分利用饲草生长旺季的高营养特性,进行季节性、区块性的集约式放牧,以此来满足牲畜生长以及繁殖需要的一种系统性、高效性的放牧管理系统[3]。

划区轮牧在我国研究较晚,1959年任继周先生对划区轮牧理论与方法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4]。20世纪80年代以来,划区轮牧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学者们结合我国草原普遍退化的实际情况,大都肯定了划区轮牧的优越性。

我国北方草原放牧方式以定居式自由放牧为主,虽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不少的改进,但基本上还是“无计划,少计划”,随着草牧场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牧民保护草场和建设草牧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农牧民合理利用草牧场的理念淡薄,在追逐高额经济利益理念的驱使下,草地超载过牧,加速了草地退化,我国现有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10%以上而牲畜量却增加几倍,1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3.4hm2、80年代中期的0.7hm2降到目前的0.6hm2[5],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因此在不影响牧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寻求一种合理的放牧管理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划区轮牧是现代化放牧时期的核心技术。划区轮牧是一种有计划的、分小区依次轮流放牧利用的科学放牧方式,北方草地冬季放牧是一种简单的牲畜需求与供给关系,冬季划区轮牧没有意义。

2     天然草地划区轮牧特点及意义

2.1     加快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草地的生产力

划区轮牧对于当地牧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产草量、牧草的品质及畜产品的数量品质等具有显著促进提高作用。与自由放牧相比,划区轮牧区具有更多的植物覆盖量、较高的土壤碳和碳氮比、以及较低的土壤温度,而这些因素会积极促进土壤养分良性循环并有效减少裸地面积[3],划区轮牧既可以有计划地利用草地资源又使每一块轮牧草场都有一定的间歇恢复时间,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过度放牧及草地裸露的形成,对维持草地地力以及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4],在内蒙古草原进行的划区轮牧研究表明草地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牧草产量增加20%~25%,牧草盖度增加15%~20%,牧草高度增加15%~30%,放牧载畜量提高20%~25%[2]。

2.2     减少饲草料浪费增加畜产品的数量

划区轮牧草地利用均匀,减少荒弃及裸地面积,家畜短时间、高强度在限定的轮牧小区地段上采食牧草,既提高了饲草的利用率,又可避免家畜对草地的践踏。牧场试验证明,合理划区轮牧,可使家畜头数大量增加,甚至可达3~4倍[1],研究表明,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相比饲草产量可利用性最大的区别在5、6月份(前者饲草产量几乎是后者的3倍)[3],经典试验证明,无论干旱地区还是湿润地区,饲料产量,可消化蛋白质产量都可增加33%到50%[4]。

2.3     划区轮牧有利于家畜和草地管理,节约劳动力

轮牧可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集中在放牧小区内的家畜有利管理[4]。减少牲畜选择性采食机会,减少斑块状采食,分散牲畜排泄,降低土壤侵蚀风险,维持地力,同时在其他小区内可以进行补播、施肥,灌溉,除草等草地建设及改良。

2.4     防止家畜寄生虫的传播,降低牲畜肠胃疾病感染率

寄生在家畜体内的蠕虫卵,随家畜粪便排到体外。虫卵大约经过5~6d,发育成侵袭性的幼虫,如果家畜没有采食感染,经过一定时间幼虫便会自行死去[1]。草地第一性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饲草的可利用率[3]。Whitley和Brito等认为,制约草地第二性生产力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病感染[3],轮牧有利于打破寄生虫的自然发育生长循环周期,在虫卵发育成熟之前,牲畜被转移至新的牧区从而与虫卵进行快速地物理隔离[3],划区轮牧作为预防家畜寄生性蠕虫病措施被广泛运用,效果显著。

3     划区轮牧实施技术措施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实施以家庭牧场为经营单元的划区轮牧放牧制度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解决草畜矛盾,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必经之路。

3.1     划区轮牧方案设计

详细了解划区轮牧户的基本情况包括草地类型、草地面积、家畜种类,饲草料地种植面积、产量及质量、轮牧区水源地等基本情况。确定草地载畜率:根据草地基本情况、饲草料配置情况及饲养家畜种类结构等来综合计算载畜量,草地载畜率=草地产量×利用率/家畜日食量×放牧天数,利用率一般为60%~70%,家畜日食量可查阅有关资料,或按反刍家畜活重的4%计算,也可以尝试应用各种牧区动态模型模拟和评估牧场的生产性能合理确定载畜量。轮牧小区数目:划区轮牧要确定小区数目,小区数目取决于2个因素:轮牧周期和放牧时间,一般来讲,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6d,小区数目=轮牧周期/小区内放牧天数,一般全年轮牧情况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小区数目分别是12~24、24~35和3~61个。

轮牧小区面积及布局,小区面积=(家畜数量×日食量×放牧天数)/放牧地产草量,轮牧小区面积大小主要决定于牧草的产量、畜群头数、放牧天数等,如头数多、放牧天数长、则小区面积大,反之则小,轮牧小区布局对于设计划区轮牧非常重要,总的原则是利于牲畜进出,饮水方便,缩短游走距离,通常饮水距离一般不超过3.0km。

3.2     划区轮牧基础设施设计

3.2.1     野外测定及设计图绘制

利用地形图,全球定位仪(GPS)及其他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确定草牧场的边界,标出建筑物及水源地等准确位置,绘制出合理的1:5万或1:10万比例的设计图。

3.2.2     轮牧区围栏设施建设

围建围栏是划区轮牧实施的首要条件之一,按事先画好的轮牧区规划图,进行严格的围栏建设。围栏的种类有许多,目前通常使用网围栏,规格一般使用7-90-60和8-1、10-60型网围栏。围栏底边与地面距离一般以2~5cm为宜,以防家畜(特别是山羊)越区。

3.2.3     饮水、牧道及门位设计

在各轮牧小区需安装饮水槽,条件允许的牧户,可以在轮牧区内打井或建水塔,用地下管道向各轮牧小区供水。牧道是联接居民点、畜舍水源和放牧区主要道路,牧道宽度根据放牧牲畜种类、数量而定,一般宽为5~10m,门位的设计原则既要减少牲畜进出小区游走时间,也要考虑区内水源地的位置。一般300只羊群,牧道宽5m;400只,宽6m;500~600只,宽7m较为合适。

3.3     轮牧管理方案设计

3.3.1     制定畜群轮牧计划

依照放牧场轮牧设计方案,确定轮牧周期、小区放牧天数、及轮牧畜群的饮水、补盐及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方案,制定畜群轮牧计划。

3.3.2     确定放牧季与轮牧开始时间

放牧季是家畜在轮牧区中放牧利用草原的时间,放牧季因草原类型而异,内蒙古草原一般为150~160d,开始轮牧的时间通常在牧草生长量达到产草量的15%~20%时开始轮牧[6],但开始放牧的小区,由于牧草返青后不久,放牧天数可根据实际调整。

3.3.3     轮牧家畜矿物质补充

与自由放牧相比,轮牧家畜最容易引起矿物质饲料短缺,一定要注意观测家畜的变化,按时补充矿物质饲料,最常用的是盐砖补饲,但要防治草地污染,使用盐槽,分散放置,可达到均匀舔食的目标。

3.3.4     制定畜群保健计划

畜群保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春秋两季驱虫、药浴各1次,按要求定期注射疫苗,平时发现牲畜异常要及时治疗。

4     结语

划区轮牧是对草地的集约化利用方式,不仅需要严格的设计,也需要严格管理,否则划区轮牧只能流于形式[4]。在家庭牧场进行划区轮牧推广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所用围栏等材料的一次性投资大,农牧民对这部分支出的负担重,限制了划区轮牧大面积的推广,建议引进项目,将草原生态项目建设与天然草原划区轮牧推广相结合;在设计和应用划区轮牧方式时,积极开展牧民与研究者的深入交流和合作,从思想上改变农牧民一些传统的想法,引导鼓励农牧民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实施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形成合理利用草原的长效机制;实现“牧民—企业—政府”的三角式综合管理方式[3],政府监督管理,企业、科研工作者合作投资、引进新技术和资源,牧民提供草牧场,进行划区轮牧实践,并定期反馈相关信息;在生产实践中,尝试试用各种牧区动态模型模拟和评估牧场的生产性能合理确定载畜量。

参考文献

[1]任继周,侯扶江,胥刚.放牧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我国亟待补上的一课[J].草业科学,2011,28(10):1745-1754.

[2]邢旗,双全,那日苏,金玉.草原划区轮牧技术应用研究[J].内蒙古草业2003,15(3):1-3.

[3]劉娟,刘倩,柳旭,等.划区轮牧与草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7,25(1):17-25.

[4]卫智军,韩国栋,杨静,等.家庭牧场天然草地划区轮牧实施技术研究[C].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暨中国草原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2002.

[5]仓木拉.休养大草原的新三牧措施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4(3):87.

[6]石长辉,邢旗,刘志遥.划区轮牧的设计方法[J].内蒙古草业,2005,17(2).

猜你喜欢

载畜量草地
玛曲天然草场载畜量分析及过载放牧应对策略*
草地上的事
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原因探究
Laughing song
一种含转动副间隙多连杆机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方法
施肥和补播对高寒草甸草原载畜能力的影响
草地
草地捉鸡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压力评价及土壤N储量响应
浅谈发展甘南草原生态畜牧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