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言能力之基,浸润核心素养之根
2018-12-18万晓霞
万晓霞
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基础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就是要让学生在辨析品味、积累内化、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无独有偶,很多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将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与保障。但由于认知上的偏差,不少教师常常将构建与运用理解为简单的积累与表达,事实上语言认知所要经历的辨析品味、积累内化、实践运用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只有理清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真正吃透建构的本义,才能为最终的实践运用奠定基础。
笔者在教学《莫高窟》一文中“彩塑”与“壁画”两个语段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学习彩塑】
1.自读语段。
2.展示彩塑图片,指名朗读,感知彩塑的惟妙惟肖。
3.引导积累。
【学习壁画】
1.师:读文章中描写壁画飞天的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2.鼓励学生自由读、齐读感受飞天的美。
3.引导积累。
【对比悦纳】
对照描写彩塑和壁画的语言,作者在词语运用的风格上和语言形式上有着怎样的不同?
【运用语言】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为它们配上文字。
2.师:对文本语言进行积累,文本语言就融入了你的语言仓库,就成了你能运用的活的语言了。
通过上述设计,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始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语段的核心语言和典型的语言形式上,并着力引领学生经历语言“构建”和“运用”的思维过程。
首先,遵循认知规律,在图文并茂中强化辨析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彩塑”还是“壁画”,都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语段的语言形式上。而在引领学生辨析品味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机械地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而是巧妙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顺应学生直观性思维的认知特点,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语段中“慈眉善目”“强壮勇猛”“威风凛凛”等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更好地展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深入辨析,品味文本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渠道,强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为后续的梳理认知、实践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统整联系,在内化中高效建构
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存在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要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意思和内蕴,就可以直接加以运用。事实上,理解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运用,从读到写还有较大的落差。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种落差体现在对积累的语言进行梳理构建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已经积累的语言融入到自身原本的语言体系中。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学生记忆积累之后,设置相关思维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完了“彩塑”与“壁画”之后,教师就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实践表达,而是组织学生以统整联系的视角,对照这两个语段在词语运用风格和言语形式上的不同点,让学生发现描写“彩塑”時,作者以精练的四字词语体现了彩塑的特点;而在描写“壁画”时,作者则是借助现实化的描写与想象,将壁画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明晰了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为感知这些词语和言语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紧密逻辑联系,在一脉相承中强化运用
对语言的实践运用也不仅仅是教师直接布置任务,而是在学生掌握语言、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考量,通过学生的实践运用延续着对语言的辨析品味、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引领学生运用这些语言时,教师出示了很多关于壁画与彩塑的图片,这些图片与积累的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引领学生在细致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把握语言与图片之间的匹配性、共融性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实践表达提供相关的认知联系,使学生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储备,进行游刃有余的表达训练。
这样的实践表达就与辨析品味、积累内化保持了紧密的逻辑联系,保障了语言体系化的运作过程,从而在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辨析中感知,在感知中对比,这就是对文本语言进行的构建。这种构建正是对文本内在认知的梳理与提炼,消融了学生在阅读、写作之间的认知差异,为积极高效的实践表达奠定了基础,最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