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寻根(三)
2018-12-18安希孟
安希孟
讴歌声韵满村坊
坊,本义为城市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城邑划分为区,通称为坊。坊,古字“堕”,通“防”。坊,相当于如今的社区。唐武德颁《武德律》,令“在邑居者为坊,在由野者为村”。但一般城居者仍受田务农。
宋代区分坊郭户和乡村户,理论上,村与坊南辕北辙。村、坊乃城乡对立。村自村,坊自坊。邑居者为坊,田野居者为村,不准再随便迁移。当然本文说的坊,是指作为村名的名词,就是一座村落,也叫一座村坊。坊,就是村、寨、屯、庄、堡。
太原市敦化坊(村),典型的城中村。《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德教化,民风淳厚。敦化坊原名东马房,系明晋王朱棡妃子谢氏的陵园。往来吊祭乘用的马匹圈养之地叫马房,孝堂东为东马房,亦称东马棚。道光时进士张廷在此修“思居别墅”,嫌“马房”不雅,遂以谐音改为东化坊,后逐渐演变为“敦化坊”,敦励风化。《隆国寺碑》云:“敦化坊村,当会城东北维,隆国寺峙其首。村人雨肠雩赛祈报于斯,力役守望约束于斯,岁以六家主其事,鸣钟集众,无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众议,遏邪禁暴,于国家齐民训俗之化不为无助。”
河北有以“马”为名的马坊(村):三马坊、五马坊、六马坊。张家口有十个马坊(村)。一种传说:西汉时桑千县(治今蔚县东北,属代郡)有农民叫马坊,跟随霍去病远征匈奴,被封为镇边元帅。朝廷派马坊驻守桑干川。马坊将匈奴赶出桑干川,设置十个马坊。官兵放马牧羊。明朝成军马场,十个马坊均成为村堡。宋坊村,清道光《济宁直隶州志·风土》所载“北乡·王武村·宋庄”,即此村。明代,宋姓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宋庄。后宋氏建石坊,至清末改村名宋坊,沿用至今。河北丰润八军坊(村),建于明朝,村中黄姓八人,号称八君子,遂取村名为八君坊,后演变为八军坊。
山东博山和尚坊(房)。《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西南隅岂山庄,遂居焉。九世稳,生员,军机有功,授守备,居和尚房。”有古建筑“石楼”尚存。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柿岩,在县西二十里,一名鹿岭,俗呼和尚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月I县志》也载村名为“和尚房”。“孙公稔,字丰侯,因数奇,遂无进取意,乃弃旧第,卜居西山之麓,籍茅屋数闾,琴书自娱。”“坊”与“房”谐音,演变为“和尚房”。
山东阳谷东、西纸坊(村),刘邦和张良相会处。张良,字子房,在阳谷西汉庄屺桥下得黄石公兵书,佐汉高祖破秦,居民以“子房”为村名,以示纪念。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定居于此,多会造纸,建多处造纸作坊,易名纸坊。后聚落扩大,分为两村,有西纸坊和东纸坊。纸坊村,明《华州志》记:“百姓割取褚树皮为纸,以为生计,故称纸坊。”
山东莒县刘家址坊(村)。相传明初刘氏迁此建村,因曾开设造纸作坊,称刘家纸坊,后演变为刘家址坊。杨家址坊,现存《杨氏墓碑》载:万历三十七年岁次癸酉十月庚寅日立,相传,明永乐年间孙氏从南京迁此立村,杨、秦氏相继迁人,杨氏兴旺,随邻村址坊取名杨家址坊。方家址坊,现存《土地庙碑》载立于乾隆五十四年,碑载明永乐年间郭氏建村,唐、方等姓相继迁人,取名郭家集子,后开设造纸作坊,得名纸坊,后演变为址坊。
陕西西安昭应坊(村)。临潼,古称昭应。昭应城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748年唐玄宗把新丰县并人会昌县,更名昭应县。昭应坊因以得名。西安灞桥区神鹿坊(村),相传周代一将军带兵狩猎,追赶一只白鹿,白鹿轻盈跳跃,跑进村中古庙。将军包抄搜索,然未找到白鹿。人们相信白鹿是神鹿。之后,就有了神鹿坊的村名。神鹿坊往北,是云经寺,唐玄奘圆寂后初葬于此,历代香火不断。
陕西户县有一村叫孝义坊。《户县志》载:“郭仪割股疗亲,有司以其闻于朝,豁免赋税,旌其居为孝义坊。”相传此地为郭巨埋儿故事的发生地,村名遂改为孝义坊。孝义坊原有城墙,修建于明代。东门上端楷书刻着“孝行天下”,城门左边竖刻“孝悌忠信”,右边竖刻“礼义廉耻”,西门上也有类似砖匾,刻着“孝义高风”。
江西吉安市吉水县燕坊古村,省历史文化名村。燕坊(村),原名鄢家坊。燕,由鄢姓转化而来。南宋,燕坊村先祖为一世祖荣泰公。荣泰公见江山秀丽,水绕山环,是以居之。荣泰祖为吉水鄢姓始祖。有名苍然公者,为荣泰祖下十一世,“见同都鄢坊江水澄清,远山叠翠,知后必有昌大,吾……迁于此,为鄢坊之基社”。于是,十一世孙蒼然成为燕坊始祖。燕、鄢同音。江西抚州黄坊(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称。黄坊又名举林,始建于北宋,始迁祖为黄振基、黄庆基兄弟俩。王安石之弟王安国来游,与黄氏兄弟欢聚,王安国执笔题名“举林书舍”,于是“举林黄坊”之名传扬。
广东东莞下坝坊(村),珠三角地区岭南水乡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被誉为东莞市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广东云浮侍郎坊(村),明朝永乐年间,官洞人陈鼎任刑部右侍郎,在县衙前建“书锦牌坊”,又称“侍郎牌坊”。
和坊有关联的村庄不胜枚举,诸如,邓小平的诞生地四月}广安牌坊(村)、福建龙岩古坊(村)、陕西咸阳云里坊(村)、山西晋中石场坊(村)、广东省中山市六坊(村)、江西鹰潭文坊(镇,贵溪四大古镇之一)、宁都李家坊(村)等。
村名与集市、税务
河北冀州多带有“商”味的村庄。历史上,冀州商业繁荣,村名含“铺”,店”“贾”的有18个。冀州镇,一铺、二铺、三铺、四铺、十里铺,建于汉朝。冀州含“店”的村名有11个,都是源于商业服务业。贾,即坐商。冀州村名含“贾”字的有南贾村、北贾村。
带盐、灶、皂、墩、坨尾字的村庄,代表工商业。灶、皂、墩字都与“盐业”有关,部分“坨”字与盐有关。村名叫圩,圩初指江河堤岸,常见于南方地名,湘、赣、闽、粤等地区称集市。福建以“圩”指代村,“圩”也同“墟”,墟场的居民以“圩”为名。围墙内的村庄叫圩。表示村落的墟,如:墟落、墟里、村墟,都指村落。墟本为乡村定期的贸易集市,后发展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设立集市的村,有的以立村人姓氏加“集”字得名,如杨集、徐集。集,当然是集镇,由集市或集日演变而来,如大李集、丘集、铜山黄集,多见于北方,如河北吴桥于集。因集市贸易得名“集”的村子,如郝集、周集、陶集、李市等。
村名有坞、府、福、务、屋、鸟队阜、埠、埔、堡、铺,大致相同。坞,小障蔽物、小堡、停船或造船的地方。“务”字村名起源于税务。北宋征收商税的机构为税务。“商税,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宋史·食货志》)。熙宁十年(1077年),全国州县墟镇税务总数为1993个。带有“务”字的村名,由宋辽时期屯田、储物、商务、税务、酒务及音近字演化而来。
“务”字村名以河北廊坊最多。河北廊坊永清县的管家务,宋辽对峙,系辽贵族囤积管理物资之处,故名管家务。固安县的辛务(村),明万历年间为防河堤决口,设汛物场,后来汛务演化为辛务。南曹家务(村)、北曹家务(村),明初,从山西迁来曹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曹家务。明末,河间一部分回民迁居村南、村北。后分为南、北两个村,称南曹家务、北曹家务。明初,河北、河南、山东遭灾,人口锐减,政府从山西移民,填补空缺。
有的地方,村名“务”和酒务有关。酒务,征收酒税的机关。酒店也称酒务。张家口蔚县小酒务头(村)和大酒务头(村)。古赵国官办造酒作坊,原名叫“酒务头”,即造酒总作坊。邯郸的酒务楼(村),也源于古赵国官办造酒作坊。赵国被秦破,王子逃到张家口,建立代国,随行的有酿酒工人,造酒作坊仍使用邯郸的名字。后来造酒作坊演变为村名。邯郸的酒务头则改为酒务楼。西安长安区有酒务头(村),洛阳偃师有酒务(村),山西闻喜有酒务头(村),高平有酒务(村),山东济源有酒务(村)。
976年,宋军营田、屯田务及河槽渡口,出现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称的村落。有名的“三古务”——边家务、贾家务和杨家务,村名沿用至今。
有的村名为务,源自“雾”。河北永清县西务村,建于明朝,原名凤凰庄,后来西北方向雾气很盛,将原村址迁于此,更名为西务(雾)。三河县黄沙务,唐初为古战场,因黄沙土质,浓尘如烟似雾,取村名黄沙务(雾)。山东庆云县安务,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迁来武、陈二姓,安家建房时,正值大雾,有雾(物)就有财,取吉祥意,村名日“安家務”,现简称“安务”。邯郸武安县龙务,原名“龙雾”。相传瓦岗英雄李密出生时,此地大雾三天,村名就叫龙务。山东齐河县务头,西汉末年,刘秀逃至此地,乘大雾逃遁,起名“雾头”(村),后改为务头。刘秀逃出重围,大雾散去,雾散日出之村取名“雾尾”,两村相距十里,故又名“十里雾”。
河北河间五家务,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山西移民迁此建村,因有五个不同姓氏而取名五家坞,后讹为五家务。大城县黄家务、董家务、阎家务,明代为水淀洼地,设有码头船坞,冠以姓氏,后“坞”演化为“务”。永清县邓家务,建于宋,侠客邓车被朝廷缉拿,逃此建庄园,取名邓家府,后演变为邓家务。大城县邓家务(村),北宋时有一小村邓家府,后因战争村废,演化为邓家务。廊坊肖家务(村),元朝时村名为肖家福,改肖家福为肖家务。廊坊市广阳区张务(村),原名张家福,后演变为张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