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湾坞产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基于生态理念

2018-12-18陈象艺

福建建筑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城规划区域

陈象艺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高速的工业化在催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由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各种生态报复相继出现,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地震的高频率出现等生态问题正把全球引导至空前的生态危机。我国城镇化过程也没有摆脱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恶化再治理的魔咒。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水平相当于西方的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一些城市高速增长,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一些生态恶化性问题开始相继出现。如近年来福安市湾坞片区,在不锈钢千亿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区域发展创造了“湾坞速度”,以白马门港口群为中心,环半岛的用地开发迅速启动,湾坞半岛的东、西两片连成一体,但与此同时,片区内滩地的开放空间、中部山体的生态本底、多条水系形成的生态廊道被不断蚕食,降低了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在此背景下,认识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探索介入生态原则的片区空间形态,并引入相关的规划引导和空间治理手段,对于新时期湾坞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具有现实意义。

1 经验与启示

国内关于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理论探索起步较早,一般公认的起点是20世纪80年代,以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为标志。这之后,马世骏和王如松提出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之后,王如松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生态城思想;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标志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高潮期。进入2000年,特别是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全面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将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置于空前高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各地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1.1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

中新天津生态城(图1),是我国较早开展的并有较大影响的第一代生态城市建设示范项目。该项目是我国和新加坡共同合作,并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的示范意义贯穿于规划自始至终的全过程之中。从内容上看, 蕴含于“指标体系”“定位与产业选择”“规模确定”“空间布局理念”和“配套政策” 5个方面[1]。

具体措施:①将生态特点贯穿在新城产业引导以及新城发展定位的全过程。强调新城不但要发展生态产业,更要选择产业链的前端主导产业,以期形成示范的效应。②以基地的生态评价作为确定未来开发规模的基础,将新城建设在不破坏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之上。③在构建新城的空间结构时,强调区域内外的系统性开发,通过生态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梳理和保护,构建与区域相互联通的自然生态格局。④借鉴社区规划的离间,强调生态型规划和社区管理的结合,打造生态社区的新模式,并形成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的3级组织体系和服务设施的分级配置体系。

图1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总平面

1.2 日本富山市环境模范城市行动计划

富山市是一座拥有约42万人的城市,在20世纪末日本的高速发展期,由于人口的增加,导致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出现,市区空间的无序蔓延,大量的商业设施在无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郊区化,使得城市的中心开始空洞化。与此同时,日本在这一时期通过了《21世纪立国战略》,确定了构建循环、低碳与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富山市随即制定了《富山市环境模范城市行动计划》,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市民意识革新、居住需求变化、交通系统整顿以及紧凑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2-3]。

具体措施与做法:①基于TOD的开发模式,提出“紧凑型城市发展和公共交通轴”的城市空间构想。②通过公交系统优先,提高公共交通意识。③可再生能源的活用,构建环境良好的循环型街道。④整顿城市的公园绿地,做到每个生活圈都布置一个绿色据点,并穿点成线,引线聚面,形成绿色贯穿的城区。

1.3 案例的启示

从生态理念植入的角度看,上述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策略的相关探索,值得学习和借鉴:

(1)关于城市要素的把控

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日本富山生态城的规划不难提炼出6点基本要素,即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园绿地、水环境、能源利用以及资源循环等。

(2)空间结构的开放性

构建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结构,是打通城市与区域生态环的必要条件。基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自然本底和承载力的分析,梳理和选择适用于城市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结构模式。

(3)土地利用的紧凑性与复合性

适度紧凑和复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从而降低城市能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除,这是近年来精明城市理念给予证实的。当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紧凑度,是基于对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与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之间的平衡状况进行评价后做出的判断。复合性,是通过强化中心服务设施的集聚性和联系性,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谋求居住、商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休闲设施的功能复合。

(4)公园绿地体系建设

公园和绿地与社区生活圈高度的契合,打造一定区域(步行圈)的据点,此外,加强绿色据点与外部生态互通互联,构建开发绿地体系。

2 介入生态理念的规划诉求——湾坞的案例分析

2.1 现状问题

(1)产强城弱的设施现状

城市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产强城弱问题明显,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瓶颈。湾坞-溪尾组团工业增长快,居住服务配套水平远未形成,产城交通联系还不够方便,生活及产业综合配套尚显不足,产业与城镇的联动发展效应难以体现。

(2)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弊端出现

由于开发建设之初,缺少大区域观层面的生态系统格局考虑,湾坞产业城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半岛,依托现状的湾坞镇区蔓延式的发展,大量的产业工人租住在旧镇区,导致镇区人口、建筑密度高,绿化少,功能混杂,生活和产业组团之间缺少必要的绿化生态隔离带,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于片区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恶化的程度,如图2所示。

图2 湾坞旧镇生活场景

2.2 规划重点内容引导

(1)测算“一个容量”

规划区用地条件相对苛刻,海拔高差较大,最高点位于白马门东面山顶,高程约585m,最低处约0m,总体呈东部高陡,西部低平的特征。规划采用生态承载力和用地承载力的双评价为基础(图3),划定由禁建区、适建区及可建区等3类空间,由此最终将建设用地约束在可建用地范围,充分保障区域的生态本底,确定湾坞产业新城的合理的人口规模为8万人,规划建设用地约7.2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90km2,远低于一般的城市指标。

图3 多因子构成的生态承载力分析

(2)处理“两个关系”

内、外生态系统互联的关系:湾坞产业新城现状生态格局,中部为山体,三面由白马水系所环绕,此外,基地所处区段是典型的潮间带,在白马港以下逐步由淡水过渡到海水,区域的生态节点功能不可取代。在分析了相关生态城市案例之后,达成以下共识并将之作为湾坞新城空间结构梳理的核心原则:区域的整体生态格局与生态网络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区内、区外互通互联的开发系统,是实现稳定健康城市系统的前提。于是,规划以基地中部山体作为生态核心,依托由内致外的8条生态水系及其蓝线控制区,形成与外部白马水系相衔接的生态廊道和生物迁徙的路径,构建“八脉通双江”的生态格局,如图4~图5所示。

图4 空间结构图

图5 内外互通互联的生态结构与生物迁徙路径示意图

新城与旧镇的关系:处理好与湾坞镇区及周边12个自然村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本规划发展目标的立足之本。先期的开发过程中,旧镇区和周边居民点,对产业功能的支撑做出了汗马功劳,在新发展周期,显然有的功能规模和量级都与湾坞新城作为第四代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不匹配,必须加以提升和改造。为此,规划提出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通过撤并、搬迁等手段整合现状散乱的居民点,并对镇区从建筑风格和开敞空间等方面给予提升和改善,有历史和区域文化价值的节点,逐步衍生为区域景点。

(3)解决“三个问题”

产业的高端化问题:湾坞产业新城从规划之初,即确定了打造第四代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摆脱传统产业园区仅注重产业空间的布局而忽视城市与产业配套服务功能,通过提升湾坞不锈钢产业集群的高端化过程,扭转目前产强城弱的现状,如图6~图7所示。

图6 全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图7 全生态产业链群

再生资源的利用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水资源的涵养、保持和再利用,成为本规划的核心亮点之一。规划采用低冲击的开发模式,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达到保持自然的水文循环。宏观层面,通过设置活水湿地公园,减少径流,降低填海区域水灾害发生的几率。中观层面减少规划的硬质地面,提升规划区内的透水率。

构建功能复合化体系:在湾坞产业新城空间规划层面,以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提倡用地的复合化使用和适度紧凑的开发原则下,打造“不锈钢产业小镇-社区-邻里”的三级中心体系结构,并配置相匹配的功能,如图8所示。比如,以50hm2~100hm2为单位构建产业邻里单位,在内部构建面向产业工人的内部日常生活配套设施,如宿舍、食堂、文化中心等,创造产业生活圈,由此,避免跨规划单元不必要的出行和交通负荷,如图9所示。

图8 多元化的功能体系

图9 产业生活圈示意图

2.3 规划构想

(1)空间结构

湾坞-溪尾组团,中部为天池山、松柴岗、龙虎头山等连绵的山体,是片区的绿核,各功能组团围绕绿核生长,并由环湾路和串成统一整体,各组团之间以水为脉、以绿楔进行分隔,搭建开放互动的生态框架,总体上构成湾坞-溪尾组团特有的“绿、产、城、海”相映的链状组团布局结构——“一环串六坊,八脉通双江”。

(2)用地细化

根据总体“一环串六坊”的结构,规划采用组团式布局,4大类主要用地布置于相对完整的6个功能片区,各功能区之间均以绿楔加以分隔,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如图10所示。

图10 用地规划图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对生态规划的理论实践和技术框架的构建。面对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被蚕食的生态空间和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问题,“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坚守的规划理念。通过介入生态理念,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既要发展又不破坏生态的城镇化道路,指向留住绿水青山的发展蓝图。

猜你喜欢

新城规划区域
分割区域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长江新城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新城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