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建筑理念景区坡地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以黄山宿营地为例

2018-12-18缪宏杰余兆杰

福建建筑 2018年11期
关键词:坡地黄山规划设计

缪宏杰 余兆杰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房屋建设也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合理地开发使用坡地区域土地,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建设大开发中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坡地建筑开展大量研究[1-2],也取得一定的研究结果。戴蕾[3]基于四大建筑学理论,针对巴渝地区坡地建筑进行全方面研究,首先分析了区域、地貌、气候等影响建筑形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巴渝地区坡地建筑形态特征,提出了坡地建筑形态的设计方法。黄骏[4]总结了坡地校园规划布局的特征,以重庆万州的三峡学院新校区为例,立足于重庆当地的自然人文气息,强化坡地的自然特征,从地形地貌、规划设计理念、竖向设计、交通组织设计等多方面规划新校区建设。王云新[5]以福建地区的坡地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住建部的绿色节能建筑的政策,分析了如何最大限度将坡地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对福建地区典型的坡地建筑设计,展示了如何进行选址、布局。对室内外环境的数值模拟分析,最大限度模拟出现实条件下,拟建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情况,从而判断之前规划设计的建筑物是否能够体现绿色节能的效应以及给居住者带来舒适感。黄河[6]以云南曲靖某别墅的规划设计为例,总结了影响坡地建筑结构形式的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特征、自然气,指出坡地建筑的结构形式,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容积率、甲方的投资成本控制。

综上,现阶段学者们对于坡地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住宅坡地建筑本身的研究[7],尚未对景区坡地建筑开展研究,因而无法为相关的景区坡地建筑的建设提供参考,无法从理论上为揭示坡地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有力支撑。鉴于此,本文以坡地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建筑理念,以奇瑞黄山宿营地度假酒店为例,综合考虑黄山当地的特殊人文气息和气候等区域特征,从场地选址、功能布局、建筑单体设计以及道路规划设计对黄山宿营地度假酒店开展坡地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1 生态建筑理念内涵及其对坡地建筑要求

1.1 生态建筑理念内涵

生态建筑理念,是将建筑看成生态系统,根据建筑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生态学、建筑科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辅之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8]。生态建筑,既满足人们对居住舒适性的需求,又可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建筑理念,立足于建立人、生态环境与建筑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

1.2 生态建筑理念对坡地建筑的要求

生态建筑理念核心,是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建高效、低碳、绿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环境。针对坡地建筑,本文结合生态建筑理念的基本理论,提出五点基本要求:①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坡地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开发;②注重资源的循环,使用可再生材料;③着眼于资源的高效使用,采取有效节能措施,减少能源耗散;④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以及再生利用;⑤建筑环境舒适,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2 生态建筑理念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

奇瑞黄山宿营地,是一座新中式风格的五星级坡地度假酒店,项目位于黄山市的焦作镇, 整块建设基地形状狭长且呈现不规则,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基地东北角和西北角有约60m的高差。项目首期开发用地面积33 328.79m2,总建筑面积约44 000m2,容积率0.36。如图1所示,项目的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场地南侧紧挨焦小公路,毗邻秧溪河,北侧为自然山体,整个场地被山谷环抱,可直接眺望黄山主峰莲花峰。

图1 项目场地区位

2.2 地形分析及场地选址

整块基地为不规则形状,沿东南向西北走向,地块现状场地内高差起伏较大,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基地东北角和西北角有约60m的高差。场地内部水资源丰富,拥有贯穿整个场地的阴边河以及村落内部溪流。场地整个南侧紧挨焦小公路,毗邻秧溪河,北侧为自然山体,整个场地被山谷环抱,可直接眺望黄山主峰莲花峰,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如图2所示。

图2 场地地形图

基于生态建筑理念的要求,场地选择需考虑最大限度保持其原有的坡地自然环境,同时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采光和自然通风。奇瑞黄山宿营地选址,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km,东西宽约30km。该度假酒店项目选址,选择在背靠黄山的翠薇峰下,前倚翠薇溪和前溪的区域。坡地区域植被丰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给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空气氛围。水脉可以带来水路风,调节温度和湿度,形成宜人的舒适气候,满足生态建筑理念要求。

2.3 场地规划布局

如图3所示,根据场地内部的景观资源分析,提出由东向西的两条景观轴线,并根据两条景观轴线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分区。东西景观主轴线,自项目主入口始,经由阴边河贯通整个场地;东西次轴线,则东起会所,并由一道人工溪流沿场地标高层层延伸至保留水塘,溪水潺潺,步移景异。两条景观轴线合理疏导人流和贯穿视线。通过在节点处设置连接广场,对不同功能的空间起到缓冲、融合作用。沿途景观空间有开有合,有收有分,通过两条轴线规划布局,项目的各个功能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

充分利用景区已具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结合现有用地、自然环境及水景等基础配套设施,将奇瑞黄山宿营地高级度假酒店项目建成全国一流的五星级度假酒店项目,并和B地块奇瑞黄山宿营地遥相呼应,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完整的黄山西大门生态旅游链。

图3 场地景观资源分析

2.3.1水系布局规划

场地内部水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贯穿整个场地的阴边河,在合适位置把阴边河河水引进场地,于河水两岸构造景观并布置建筑。在项目南区,结合现有梯田,构建出一条生态小溪,将现有水塘、登黄古道、会所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最后汇入阴边河下游,溪水顺着地形一路自然跌级而下,构成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在项目北区,地势相对平缓,为了增大该区域景观价值,利用外围的截洪沟再次把水引入场地,通过水的围合,引水成岛,分割出几个独立的小岛,使该片区的建筑单体都有了临水界面,极大提高了这片区域内建筑的景观价值和商业价值,如图4所示。

图4 项目水系分析

2.3.2功能布局规划

设计优先考虑保留场地的固有特色。基于对黄山的印象及观察,也源于对自然的感悟,源于对人文的理解,设计始终贯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建设成独特建筑风格的适宜居住度假坡地酒店的原则精神。项目由中心会所、精品酒店、双拼酒店、独栋酒店、联排酒店、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项目中120户左右的独栋和双拼酒店,建筑面积约4万m2,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结合开放式设计。每户均有独立的入户空间,塑造一个生态的、环保的,树林茂盛充满自然情趣的、幽静的、具有黄山当地特色的生态度假酒店,为黄山景区提供高效完整的配套设施,提升周边地块的土地价值。每栋建筑的角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保证每户均能拥有良好的采光和景观视野。

场地地势呈南高北低,基地东北角和西北角有约60m的高差,建筑设计充分结合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对于坡地平缓地带,设计建筑层数较高;对于山坡地带,则将层数相对降低;对坡度较陡,则采用错层、退台、跃层等手法,保证场地自然条件与功能相契合的诉求,真正落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2.4 单体建筑设计

根据生态建筑理念,单体建筑的设计,优先考虑保留场地的固有特色,同时着眼于黄山当地的特殊人文气息和自然环境等区域特征。

一方面,为了取得与地形的最佳结合,项目设计了4组“叠石居”,建筑体块简洁肯定,根据周边环境进行自然转折变化,仿佛是从山上自然构成的巨石,充分体现了该项目设计中的“自然性”。形体与地肌的协调,主要表现在建筑形体与山地自然植被、山石和流水等肌理的融合。

另一方面,项目的建筑装饰思路来源于山体肌理,建筑设计均采用了木纹漆、瓦片、白墙这几种根植于传统建筑的材料,整个建筑群和谐统一,与传统形神俱合。坡地建筑的设计,摒弃“刘忻”或“时尚”元素,摒弃繁芜琐碎的修饰,以自然为主或效仿自然肌理,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项目局部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项目局部效果图

2.5 立体式道路规划设计

根据生态建筑理念,道路规划设计将项目内的车流和人流进行了有效梳理,打造了高效而又自然的交通系统。如图6所示,项目内部设置了分层级的交通流线,主要由主流线和树状的支流线组成。主流线打通了整个度假区交通,而支流线则减少穿越交通对住户干扰。整个道路系统构成清晰明确、安全便捷,分级合理,形成合理道路结构。道路形状多轮优化,不仅每条路段的转弯半径都满足功能要求,也保证整个路网的形态优美,综合考虑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减弱道路对环境的破坏。

图6 项目立体交通规划

基于生态建筑理念,项目的公共步行体系主要结合景观设计,在不同高差处进行相应的衔接,并和车行道路的路肩相连接,项目里留的登黄古道作为整个步行体系的核心,并在其端头设置观景台远眺莲花峰。如图7所示,主入口设在阴边河入河口南侧50m处,并沿公路进行了40m的退让,以减弱建筑体量对环境的压迫感,形成一种曲径通幽的氛围。项目的次入口设在地块的南端的位置,与拟建的宿营地B地块隔路相望,形成和谐有机的联系。

此外,项目里水系沿岸设计了相应的景观步行体系,阴边河畔主要结合会所泳池设置木甲板栈道,使行人可以在此亲近自然。

图7 项目交通规划图

3 结语

坡地建筑在地形上错综复杂,易受到地下水、大气气候、阳光等多方面影响。但若能处理好坡地以及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联系,不仅为居住者提供最大的舒适度,而且为景区增添不同的视觉效果。

坡地建筑规划设计,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与坡地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建立人、生态环境与建筑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利用自然环境和坡地高差,结合当地山水资源,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坡地建筑。

猜你喜欢

坡地黄山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幸福我一辈子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长期施用化肥对黄土丘陵区坡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退耕还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地土壤和植被碳、氮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