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个人征信研究

2018-12-17秦永红

卷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大数据

秦永红

摘 要:本文以芝麻信用为例研究我国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发现芝麻信用存在用户个人信用信息容易泄露、数据采集不完整造成反映不够全面、信用违约风险发生可能性大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加强对大数据中心征信主体的隐私保护、逐步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加大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的监管力度等措施。

关键词:芝麻信用;大数据;互联网征信

1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不断完善和开放基础上,大批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网络信息征信机构成立。相较于传统评估体系而言,互联网评估体系对所评估用户信用水平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和现代金融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壮大。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以信用体系为发展支撑。相较于传统信用评估体系,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征信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及时的反映所评估用户的个人征信状况。由于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形成时间晚,发展不成熟,造成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用户隐私泄露、数据采集不全面导致分析不够客观、信用违约风险时有发生等问题,影响了互联网征信平台作用的发挥。

2 大数据在互联网个人征信系统中的作用

2.1 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广泛、多维、实时

过去,央行主要根据工资、贷款、社保以及信用卡记录等开展个人征信工作,但对于未覆盖上述记录的个人征信状况则无法评估,造成征信范圍有限。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个人征信除了依据上述内容外,还可以将个人注册登记、银行卡开户以及纳税等内容纳入其中,使征信数据更加广泛。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使个人征信的层次和维度加深,用户的家庭住址、网上交易记录、部分社会关系以及日常行为等都成为了个人征信系统的考察对象,提高了信用评价的准确性。大数据平台改变过往依靠用户的历史信息来考察信用的方式,而是通过软件与技术的开发应用,对用户所产生的行为和历史记录进行时时分析,及时对个人评价进行修正,以便提高个人征信的准确度。

2.2 运用大数据征信模型全面刻画信用

准确性、及时性与全面性是大数据平台个人征信系统的显著优点。大数据平台将征信系统考察的各项信息全部录入其中,通过个人信用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处理,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准确的个人信用分析。

2.3 净化互联网环境

近年来,互联网以高效、便捷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展,不断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互联网的虚拟性也给许多互联网产品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便。以互联网金融为例,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超前消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网络借贷也因此受到欢迎。由于距离远,信用审核方式不合理等因素,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借贷人的信用信息审核不便,借贷风险较大,造成信用违规、诈骗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象,2014年国家网信办要求实行网络实名制。至此,我国公民全部实行实名制上网。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各大平台通过与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平台合作,引入个人征信业务接口,通过个人征信等级给予办理不同的业务,减少网络诈骗、信用违规、虚假信息宣传现象的发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2.4 开放政务信息源 加快信用领域立法

在2014年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会议上,央行表示对大数据公司进入征信市场持开放的态度。至此,我国央行一家负责个人征信业务的局面开始改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进行用户个人信息评价需要许多政务信息为支撑,政务信息的公开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信用领域立法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早已引起了我国立法机构的重视,但传统征信业务覆盖面窄、考察标准不一、内容不够全面等给立法工作造成了困扰。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通过对用户上网数据的收集,扩大了征信考察应用的范围,提高了准确度,有力的推进了信用领域的立法进程。

3 芝麻信用个人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征信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

芝麻信用由于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征信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安全得不到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息收集不符合条例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现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公民的个人信仰、血型、病史等信息任何征信机构都不得采集;个人存款、名下不动产、有价证券、保险等信息,征信机构应该在本人书面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采集。而芝麻信用的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进行,任何信息的采集都不可能经过征信用户的书面授权,而且在收集的过程中,难免会将条例禁止的内容收入其中。第二,信息查询不够规范,影响个人信息安全。芝麻信用评分按照芝麻信用官方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查询他人的芝麻信用分时,需要经过用户主体的授权。然而在实际查询中,任何人都可在支付宝客户端通过输入对方账号进行信息查询。对于与芝麻信用合作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需要获取用户的芝麻信用分时,按规定需经过用户的授权,然后芝麻信用会将授权页面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电脑或手机页面,用户授权方能继续使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是否本人授权根本无法保证,容易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

3.2 信用获取不全面,信用评分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

芝麻信用的征信用户数据来源主要是阿里巴巴旗下产品及其合作商户,虽然收集了规模庞大的数据,但是更多的集中在销售、线上支付等领域,涉及面比较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与传统征信的区别就在于考察范围的多方面,芝麻信用集中范围较窄造成信用评价的范围也就不够全面、准确。对于从未在淘宝、天猫购买过商品的或者从未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的个人将无法采集到数据,也就不能信用评分,造成芝麻信用的覆盖范围狭窄。目前,阿里集团旗下的芝麻信用评分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平台产生的数据,尚未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征信系统对接,缺乏对用户个人信贷数据的支撑,影响了芝麻信用评分的真实性。

3.3 芝麻信用争议难以处理

现如今,芝麻信用平台对阿里巴巴及旗下产品的使用用户进行统一的芝麻信用评分,再通过支付宝终端将芝麻信用评分结果发送给用户。然而,有不少用户认为自己的芝麻信用不合理,但芝麻信用官方平台尚未出台用户的申诉方式。当支付宝账户出现冒名顶替使用现象時,用户可以通过身份证、驾驶证等有效证件申请账户的停止运行,但是对于异议却无法处理。随着芝麻信用评分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这种异议无法处理,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申诉无门也会影响芝麻信用征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芝麻信用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评价异议现象时有发生,公测期间,部分用户表示自己与身边人的信息状况相近,但是评分结果差异很大。

3.4 信用违约风险时有发生

芝麻信用在公测期间,大量用户发现,芝麻信用评分高的用户大多为使用阿里巴巴旗下互联网产品频率较高的用户,比如喜欢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网购或者通过支付宝进行转账等活动的用户。这样,许多人就可以通过加强阿里系产品的使用频率来提高自己的信用评分,不真实的信用评分容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用户信息安全的保证

针对芝麻信用等互联网征信平台易发生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第一,加快制定互联网征信平台个人信用信息保护法。对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平台收集用户的范围、使用范围以及违法措施进行明确的规定,以规范互联网征信平台的工作。第二,取消传统的互联网信息统一授权的现象,避免因直接多种授权造成用户的因观察不仔细授权而造成的信息泄露。第三,大数据平台通过实名制认证、指纹识别等技术保障信息主体的知情权,保护征信个人的信息安全。

4.2 加快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对接

芝麻信用要注重个人银行信贷记录对征信数据的准确性影响。在合适的时机要与央行的金融机构完成征信系统对接,提高信用的全面性。除此之外,芝麻信用要与央行、其他互联网征信机构一道加强合作,建立统一的互联网征信平台,突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征信数据的全面性和应用范围。

4.3 加大互联网征信机构的监管力度

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平台已经成为了传统征信业务的重要补充,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力度,要求依法保护用户的信息隐私,及时处理信息争议。互联网征信平台要加强自身监管,及时检查更新系统,避免争议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4.4 严厉打击信用违约风险

央行、互联网征信平台要统一建立失信人员名单,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合控制,提高失信成本,降低互联网信用违约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同时,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合作,出台严厉措施对信用风险进行惩罚,以震慑信用违约现象。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征信迅速崛起,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芝麻信用为例,分析我国的大数据征信平台发展现状,经过研究发现存在用户信息泄露等风险,提出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措施。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的着眼于技术与应用等方面,提高互联网征信水平的同时,将评价结果运用起来。

参考文献

[1]余丽霞,郑洁.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互联网征信问题研究——以芝麻信用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7(9):46-52.

[2]于晓阳.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的征信——以芝麻信用为例[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6(11):73-76.

[3]姜蕾.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以芝麻信用为例[J].西部金融,2016,38(12):83-83.

猜你喜欢

大数据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