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及升级趋势

2018-12-17刘峥

卷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2025竞争力

刘峥

摘 要: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居于世界首位,并且已成功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大国行列,特别是近些年的发展成果,备受瞩目。事实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现如今面临着诸多挑战,譬如: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着全球价值链上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负责简单组装等生产要素密集型环节,且加上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处于较弱的态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本文以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为分析对象,探究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造、创新能力,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竞争力;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2025

1 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势头强劲,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一直以来“大而不强”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中国制造”正转变为“中国智造”,也就代表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加强。智能装备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里受到高度重视,作为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石产业,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务院明确指出,我国将在2020年建立健全完备的智能制造装备业体系,以此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2.1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工业的核心以及国民经济的命脉,不仅是为国防建设提供基础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更是衡量一国经济硬实力的重要因素。“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经过了长达五十年的曲折发展,才取得了现在令国人骄傲的成就。当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在各个行业里都有所突破,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即企业规模小,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重外延,请内涵的局面,投资也较为分散。另一方面,技术结构也不合理,体现在自主开发能力低和产品设计能力薄弱。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使得國外的电子产品大规模涌向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占比高达30%,甚至某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达到了50%。

2.2 重点行业的情况

本文在本部分介绍装备制造业中几个重点行业的产量、销量和技术水平现状。从中观生产方式角度来看,即产业生产现状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在量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部分的短板,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一直处于低端制造环节。

2.2.1 汽车行业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汽车产销量在2017年的时候分别达到了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3.2%和3%。2017年我国的汽车行业的整体运行态势良好,汽车产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其实,早在2015年的时候,我国汽车行业就面临着由产能不足转向产能过剩的问题。预估我国会在2020年的时候,汽车产量高达5000万辆,而销量却只有3100万辆。事实上,现在的市场伴随着产能利用率走低以及产销增速放缓,一些汽车企业表示难以存活,面临微盈甚至亏损的局面。

2.2.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17年我国全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生产总值增长了10.6%,但由于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开发资金的投入不足和政策的不配套,导致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以及国产电气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2.3 电子信息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牢牢把握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了稳定的增长:2014年,总产值突破了10万亿元,达到了11万亿元。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速为24.6%,后由于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处于不利的境地,但仍高于我国GDP增速,2015年较上一年增加了10.1%。我国面临着电子信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信息技术成熟度不高等问题。

2.2.4 智能装备制造业

随着智能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低位的不断提升,各国企业们纷纷将智能制造推向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我国提出了中国智能制造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2025年,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迈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阶段到了2035年,我国的制造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跻进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并处于其中等水平;第三阶段2045年,中国制造业又强又大,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和成长的新兴产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型传感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3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问题剖析

3.1 中国装备制造业自身就存在不足

从自身角度出发,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发展滞后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主创新是制造业得以发展的命脉。我国主要产品的技术来源,占据50%以上都依靠国外引进。装备制造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差,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这三个方面分

别是:

3.1.1 自主研发能力低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再加上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接触到前沿科技的机会少,先进的技术仍被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企业垄断,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自主研发环节上处于较弱的地位,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譬如手机芯片和手机摄像头,我国的这两项技术目前也并未突破,手机最核心的技术依然依赖于他国企业,不得不受制于人。

3.1.2 对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投入的资金少

事实上,中国对技术研究的投入很少,而具有研发技能的人才也很少,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这块的教育也不足。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研究投入分布不合理。研究经费的投入和科研人员配备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特定的大学,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并没有为科研投入,像联想、苹果这种技术型企业,研发技术完全掌握在企业的手里,这也是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自身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3.1.3 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中国曾有过一段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的时期,在那个艰难的时期里,许多产品都存在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更不要说科技水平了,应付供需已经足够让企业头疼了。许多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供过于求,生产的商品无人问津,自然也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迷。同时,由于过度关注产品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的生产能力又严重滞后,无法生产出迎合市场的产品。更有甚者,例如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由于我国企业无法独立生产,进口份额已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半壁江山都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相当于将命脉交到他人手上。

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足

事实上,企业生产活动的价值链中,只有某些环节才能够真正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活动才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现阶段,我国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中,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参与程度都存在严重不足。譬如国产手机繁荣背后的“尴尬”,我国手机制造企业存在技术短板问题,虽然一些手机品牌推出新颖的外观设计来讨好消费者,但我们始终必须承认在技术层面,国产手机技术层面上仍然受制于人。智能手机最核心的技术:手机处理器、屏幕、摄像头,依然在别人手里。

4 对策建议

4.1 致力于提高国际分工低位

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各装备制造业的GVC指数,我国需要通过增加装备制造业出口中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以此提高国际分工地位。虽然早期中国的GVC地位指数较高,但那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是以牺牲本国资源为代价,也给现在出现的环境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的中间品是绝对不可取的。我国应该努力研发并出口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技术零部件、以生产节约能源的产品为目标,来此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GVC地位指数。

4.2 制定不同的战略规划

政策措施应当依据不同行业所处的不同国际分工地位来制定,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于低技术制造业,应更致力于提高国际竞争水平,这是由于其全球价值链地位已经较高,所以今后的发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更多地落实于品牌管理、运输及售后等方面。对于中低端制造业,出口企业而言应致力于改善出口产品结构,降低简单加工产品出口,从而提高国内增加值比重,即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对于中高端制造业,应把提高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际分工地位置于首位,这是由于中高端产品更具有国民经济命脉的性质,所以在关注出口比重的前提下,应当加强自身科技创新

能力。

4.3 将“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的相结合

我国企业应积极地推动高端装备走出去。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装备企业需要加快寻找“一带一路”的合作机会,努力构建国内价值链,积极将国内价值链延伸至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也为高端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努力将中国装备制造从产品输出转为技术输出,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买上一个新的台阶。

4.4 致力于去产能去库存

一是要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此化解产能过剩的情况;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市场结构;三是加强企业自身科技水平,加强行业的准入管理,优化存量产能。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特征,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及升级趋势,剖析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对应措施。为了践行“中国制造2025”,本文提供了一定参考意见,即提高国际分工低位,制定不同的战略规划,将“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的相结合,致力于去产能去库存。

参考文献

[1]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3):15-25.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2025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