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院校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018-12-17王敏雁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

王敏雁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伴随文化产业发展而生的二十一世纪“朝阳专业”,既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反映出新兴学科所面对的诸多问题。由于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建设与规划也应具有比较鲜明的独特性和特质性,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发展和就业需求,农业特色需真正贯穿于专业建设之中,专业的发展要为农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农业特色

自2004年以来,我国4所高校开始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2017年,已经发展到192所各类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其中农林院校也占有很大的比例。(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的过程解决了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及理论资源匮乏的窘境,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质量该如何提高的问题仍待解决。不同高校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趋同性明显,而农林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的专业特色性不强。一方面很难与综合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另一方面,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又很难与地区农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农林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地区农业相融合的可行方法,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和专业特性化教育的开展。

一、农林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农林院校特色结合度不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农林院校的特色来制定,但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农林院校却很少能够完全认清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存在着对自身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规划错位的情况。文化产业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涉及到传媒、出版、影视娱乐、网络等多种方向。学科设置的倾斜与偏重,会造成学生必要知识体系建构上的失衡,也会造成学生所学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2)如果农林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本高校所独具的特色为特色,学生容易失去就业中的竞争优势,对本专业产生挫败感。反之,当农林院校以农业为主体,以文化产业管理服务农业为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增加特定案例,更容易引导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

第二,教学活动与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偏离问题突出。农林类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延续综合院校的专业课程:专业或从属于人文学院,或被并入经管学院,与农林类高校的支柱专业关联不大。学生在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时,往往很难了解到其他专业。在农林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农林类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教材选择上,大多采取综合性院校所编写的文化产业管理类教材。与传媒、影视等专业关联度高,与农业几乎全无交集。学生对农业知识掌握薄弱,缺少对农业理论的直接或间接应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很少能够参与学校农业实习基地的实习。

第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科研成果与地区农业文化产业化过程衔接性不足。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由点及面的精神内容为核心的特征,本专业的学生具有先天的产学研优势,相对容易将自己研发的精神内容变为物质实体。但农林院校所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和社会上的文化创意产品相重合,并没有完全融合到农业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去,对地区农业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品牌规划与实施,没有做到应有的示范与带头作用。在农业文化产业的科技化与智能化过程中,不能提供与之相关的充分智力支持。

二、强化农林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农业特色的建议

首先,在农林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阶段,要大力增强农业特色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性。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目的首先在于服务三农,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其次才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类别中的其他方向。学校及院系要为学生开设地区文化及农业文化特色课程,让学生亲近农业,了解农业、特别是地方农业的特点。

第二,在课程安排上,要顺应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多学科交叉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成为具备农学、林学、园艺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人才扩宽道路。鼓励跨专业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农学、果树、园艺等专业;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开放学校的农业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对农业的实践;鼓励教师编写并选用与农林相关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在教学中加大关于农业文化产业的案例及分析。同時,积极开设对农民及农业文化产业管理社会人才的再培训,面向社会开办农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鼓励本专业师生深入农村,积极推动其文化产业化进程。

第三,为学生创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乡村活动的平台,丰富师生在农业范围中的产学研实践活动,扩大本专业在广大农业企业中的影响。要从农村出发,以农业为本,将文化产业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农业的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去;发掘农村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村特色的文化旅游,组织学生策划农村与农业文化节,真正打造高校认可、属于农民自己的品牌,并形成产业链条;发展农业文化高科技,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服务地区农业文化产业发展。

结束语

现代化的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它依托于文化,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将创意与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品牌的缔造。农林类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文化产业化过程息息相关,担负着服务三农的任务和促进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化的使命。没有特色,就难以办出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专业,就难以在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面前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农林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农业特色,积极促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推动本专业向农业文化产业化融合的更进一步迈进。

注释:

根据教育部2004-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热·就业冷”的现实已成为学界共识,如何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质量,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当前讨论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佟颖,杜向奎.新时期高校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 (04):155-156.

[2]刘钢锁.浅谈地方高校对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6 (04):94-96.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